奇宝库 > 成都:迈向3万亿的城市进化之路|出圈都市圈成都市长江经济带

成都:迈向3万亿的城市进化之路|出圈都市圈成都市长江经济带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经济总量站上2万亿台阶!2023年成都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官宣”,再次确认这一令人激动的事实: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迈入超大城市行列。

至此,中国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俱乐部”成员增至7个。


天府国际机场

环顾四周,压力和成绩并行:2022年,北京、上海的经济总量均超过4万亿元,成为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深圳以32387.7亿元领跑第二梯队,重庆和广州分别以29129亿元和28839亿元加紧入队;第三梯队是近两年才进入俱乐部的苏州和成都,经济总量分别为23958亿元和20817.5亿元。

2万亿门槛之外,还有更多城市翘首以盼。紧随成都之后的武汉和杭州,都在全力跨越2万亿的门槛。

前有加速领跑的北京上海,后有加紧追赶的武汉杭州,站在经济总量2万亿的台阶上,成都来到了一个并不轻松的新起点。成都如何于竞相拼经济中再上新台阶?实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3万亿元的底气又在哪?


夜游锦江

融圈组团打造经济“第四极”

在城市发展初期,主要是人口等各类资源要素通过聚合来产生经济效应,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单纯的聚合已经不能满足高质量增长的需求,此时便需要创新。带动城市发展的还有不同城市之间的各类要素组合创新,产生1+1>2的效应,这就是城市群的发展模式。

具体到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通过盘点7个GDP过2万亿的城市,我们不难发现,其中1个来自京津冀、2个来自长三角、2个来自珠三角、2个来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可见城市群融圈组团的发展模式对城市影响巨大。

智谷趋势首席研究员黄汉城长期从事城市发展研究,他表示,以往城市发展在GDP挂帅之下,各地对热门产业往往一拥而上,这种同质化竞争会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损耗,而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会从顶层设计出发做规划,城市群里的城市会有自己主攻方向,做到差异化分工,从而减少这种资源损耗,利于每个成员轻装上阵,不投入过多无效资源,共同托起大规模产业集群。

“都市圈还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产业和人口集群之后,能共享很多基础性设施,降低企业边际生产成本,让各个企业利润率有所提升。此外,一体化的形成也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和技术的扩散。”黄汉城说。


川渝通办 图据四川税务

相比于其他三大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因位居西部内陆腹地而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城市的发展也和顶层设计呼应前行。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意味着西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同等级别,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随着2021年到2022年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相继被国家批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两个都市圈皆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其他三大城市群中仅有位于长三角的南京都市圈获国家批复。

近年来“双城记”成势见效,全面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建立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机制,成渝客专完成提质改造,成渝中线、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


成达万高铁南充嘉陵江特大桥建设现场

成都在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坚持协调发展、强化辐射带动,成渝极核城市引领功能显著增强。

从公园城市到“人才乐园”

在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2万亿的经济总量,还有个数据也格外引人关注——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的副省级城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当2万亿遇上2100万,彰显出一个质朴简单的道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城市发展的目的也离不开人民的幸福,只有人民幸福了,才能吸引更多人、创造出更多活力推动城市向前发展。


青龙湖湿地公园

数字背后,是成都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园城市建设发展之路。如何理解城市发展、公园城市和人民幸福三者关系,我们可以从“公园城市”四字的内涵出发,同济大学吴志强、王伟团队研究中,这样解读公园城市的内涵: “公”,平分也,为全民共享;“园”,树果也,泛指各种游憩境域,理解为生态多样;“城”,对应人居环境,解释为生活宜居;“市”,对应产业经济活动,此处理解为创新生产。 “公园城市”是要做到上述“公”“园”“城”“市”四字所代表的各类功能配比良好、复合性高、系统性强的统一整体状态。公”代表了公共参与性、人民所有性,包括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是“公园城市”的第一要义和基本属性。

14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获批全国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正迈步起势,“在蓉城遥望雪山”已经成为成都的新名片。望得见雪山,看得见碧水,记得住乡愁,成都正将一幅城绿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徐徐展开。

黄汉城认为,城市间的竞争发展,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这种人才竞争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竞争,质量要更重要。而现在人才除了薪酬,更看重城市的综合素质,公园城市对人幸福的重视,有助于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人才集聚最重要的好处是,你在单位时间里面能产出更多,而生产力上去后人均收入就会上去,人才留住,收入上升,而收入上升,人民幸福指数提高,又会吸引更多人才,这里面就形成了一个逻辑闭环。”黄汉城说。

量质同升助推产业进化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影响着一座城市发展的脉络,如果说经济总量是从“量”上衡量着一座城市的发展状况,那么产业发展便是经济“质”的具体体现。

从2021年12月,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建圈强链”,到“建圈强链”行动在成都全市铺开。一年多来,“建圈强链”已成为成都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正在召开的成都市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认为,2万亿元后如果想再上台阶,必须持续重视产业建圈强链。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智明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龙波表示, “建圈强链”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他倍感振奋,而今年首次履职,他就带来了关于推进成都市航空产业建圈强链的建议。成都市政协委员、青羊区工商联主席周鹏也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探索“城市合伙人”机制,以城市为核心纽带,政府资源、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的深层次合伙,促进产业建圈强链,优化产业生态及提高协同创新水平。

实际上,对持续对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也是2万亿俱乐部成员们的共同选择。2023年,苏州提出要“聚焦实体经济,推进产业创新集群融合发展”,重庆提出“奋力抓好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市提出“强化国际经济中心产业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提升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图据新华社

黄汉城也表示,成都、重庆、广州、苏州等地产业经济中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在过去房地产经济狂飙突进、产业退二进三的大浪潮下,没有踩错赛道,没有严重的脱实向虚,还是牢牢把握住了实体经济,产业经济这一根主轴,成为世界级的工厂,工业增加值,产业结构不断得到提升,更具体来看,这些城市都抓住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这个赛道,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电子产业重镇。

记者梳理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万亿俱乐部”中成员,产业关注重点不约而同选择了“两头挑”,一边是对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的重视,另一边则是对AI、元宇宙等新产业的持续关注。

2万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人民、城市和产业。正如政府工作报告说的那样“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是成都的底气,未来,成都也将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