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引人瞩目,全国政协委员蒋齐正是这个新界别的成员之一。

蒋齐是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在上一届担任农业界委员的他也会涉及生态、水利等方面的议题。而今年,新的身份带来关注重点的变化。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环境和资源如何协调发展等方面,蒋齐提交了自己的提案。

不仅体现在界别设置上,今年的两会议程中,“绿色低碳”成为代表委员们提到的高频词,包括减污降碳协同、一体化修复、复合种养、乡村生态旅游、碳汇等关键词不断出现,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摆到更加显著的位置上。

随着相关话题的展开,代表委员们在讨论和热议中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一探究竟。

生态修复协同治理是重头

六盘山区,国家“三区四带”黄河重点生态区重要单元。多年扎根荒漠从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的蒋齐今年带来的提案就与这里有关。

“六盘山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事关宁夏东南部、甘肃定西和陇东、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和陕甘宁3省800多万人长期饮水安全。”他说,“因而建立六盘山跨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进行试点,对加快六盘山生态功能区保护,保障泾河等下游数百万群众饮水安全意义重大。”

六盘山位于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境内,涉及水域更是横跨多省,因而协同治理、多省发力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蒋齐建议国家按照生态功能区开展以水源供给为重点的跨省域大江大河干流、支流发源地、水源涵养区及流域生态价值的评估核算,顶层设计分类规划跨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制度逐步推进跨省域生态补偿试点及经验推广。

就像六盘山区所遇到的问题一样,很多地方的生态系统由于存在边界模糊、权属不清等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域,更无法界定“谁拥有、谁受益”,如果单就某一区域或某一方面治理,势必难以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一理论从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出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方面提出了想法和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郭文标提出了“全国一盘棋、养护中国海”的建议。他提出,目前,我国渔场修复振兴还面临捕捞产能过剩、海洋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捕捞生产秩序混乱的问题。为了遏制过度捕捞、拯救东海渔场,他首先建议实施近外海渔场全国统一管理,在落实沿海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控制制度的同时,推动产能压减、渔业转型和渔民培育。多方位、多角度综合发力,真正夯实国家蓝色粮仓安全根基。

科技支撑生态农业有奔头

过去,许多村子靠山吃山、伐木而生,对生态资源造成大量消耗,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污染。如今,在生态文明理念不断落地当中,一场场绿色生产革命在广袤农村陆续铺展。

白鹭、野鸭、萤火虫……田野里各种野生动植物和谐相处,鸭蛙争鸣,生机勃勃。这幅画面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向记者描绘的。硕士毕业后返乡的她,带领家乡人民打造养殖池高效菌、藻、虾、鸭、稻生态系统,“以菌养菌”的功效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产出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打造了生态优质的美丽乡村,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收益。

“稻鱼共生、一田双收”,复合种养殖模式是许多地方开展生态农业的实践重点。田淑娴发现,一些地方的生产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够,有时会忽略前期的学习调研,也会脱离本地资源实际去盲目跟风种养殖,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她建议,地方在开展种养殖模式之前,要多研学、勤比较,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选取适合自己的种养殖模式。

既要保生态,也要重效益,在破解这道统筹题时,农业科技的应用不可或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唐利军谈及自己多年来扎根生态养殖一线的研究经历,总结出生态农业需与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这一结论,呼吁国家要加大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在生态养殖业的落地转化,“以科技提质增效,才能让农民有钱赚,让生态农业有奔头。”

农文旅融合生态旅游尝甜头

美丽乡村建成后,除了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直观改善,怎样将其价值进一步变现,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立足乡村生态资源的乡村旅游,恰好能为其提供答案。

迎接乡村旅游新业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与之相关的条件基础问题。“不仅要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完善吃、住、行、游等各项基础设施,还要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优势开展采摘农业、观光农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发人文自然景观。”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闵洪艳对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很有信心,并用“四个变”来概括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即把山水变成风景,把资源变成资本,把农民变成股民,把农产品变成商品。

资源禀赋固然重要,但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能忽视。“现在乡村旅游业的问题分散在全链条,各地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还是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撑乏力,很多时候没起到应有的带动增收作用。”闵洪艳表示,许多地方借力乡村旅游的“东风”,谋划了“一城一品”“一城一景”的发展布局,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多赢”局面。但有的地方发展还较为落后。他建议,国家应大力鼓励支持发展乡村旅游,让其成为产业面广、辐射带动就业能力强、促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优势产业。

“打造农文旅融合模式,提供吃、住、游、购物,娱乐等一条龙服务,不仅给村民带来实际收入,很多人还开始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建议,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物质层面的变化,还要涵养村民的内在素养,让淳朴乡风和村规民约内化于心,让乡村不止美丽,还要迈向和美。

“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村民看到家乡有实实在在的变化,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精神文明、法律素养、道德规范等内在的自我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杜岗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