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北大周黎安教授带你走进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与中等收入群体实证

北大周黎安教授带你走进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与中等收入群体实证

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要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 我国各省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分布情况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趋势,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冲人口老龄化的潜在负面影响、应对国际经济冲击、塑造新发展格局均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关键性条件,是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的两种基础动力。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需求变动、就业与收入的结构性调整、产品需求革新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分别着眼于要素市场的分配结构和产品市场的供给情况,二者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因此,要深入探究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循环的运行机制以及实现良性互动的条件,采取协同推进而非局部突破的思路。

周黎安 等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

ISBN 978-7-03-071241-7

责任编辑: 魏如萍

《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与中等收入群体》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宏观应急项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促进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研究”(批准号:71950005)的课题报告改编而成。本书综合利用了理论建模、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为整个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宏观经济模型的构建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借鉴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尝试构建理论模型以总体刻画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书以主流文献的理论模型为出发点,设定经济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部门,同时假设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对不同部门和不同技能的岗位可能产生差异化的替代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讨论了数字化转型冲击下,企业生产率、职业(技能)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的变化以及互动。

其次,基于多来源数据的实证分析为本书提供了扎实的事实依据和丰富的研究洞察。在数据来源方面,本书有机整合了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多项追踪调查数据;就实证方法而言,本书充分利用了回归分析、机器学习等经典计量工具和前沿统计方法。在既有文献基础上,我们回答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与测度、中等收入群体结构的刻画与预测、企业要素投入的选择依据等一系列重要的实证问题。

最后,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为本书提供了产业实践经验和前沿洞见。本轮数字化转型尚在进行之中,诸多关键变量尚未形成有效的数据沉淀。为打破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的潜在局限,本课题组走访调研了诸多关键行业的领军企业和小微企业,并就人工智能与岗位创造、人口结构与养老行业等行业案例开展了深入调研,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证证据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书聚焦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与协同发展,着眼于以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实践,共包括七章内容。

第一章为导论,总体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发现。为帮助读者快速、全面把握本书内容结构,现将其余各章内容概述如下。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旨在系统性梳理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产业升级相关的既有研究。关于中等收入群体、产业升级这两项议题,以及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变革,现有文献已经开展了诸多研究,形成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希望对相关研究进行整体性回顾和梳理,以学术前沿的研究视角审视本书的研究对象,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打好基础。在该章当中,本课题组将首先对中等收入群体、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等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和评议,阐明既有文献的贡献与不完备之处,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本书的主要切入点和创新点。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希望构建包含数字化转型冲击、企业生产率、职业(技能)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变量在内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在主流文献研究基础上,对既有模型进行拓展和创新,重点关注数字化转型对不同部门(制造业和服务业)、不同岗位的差异化替代效应。该章还尝试在不同技术场景和政策干预下进行数值模拟,为评估政策效果提供理论基础。基于该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数字技术的使用会降低制造业在 GDP 中的比重,增加服务业在GDP 中的比重;在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产值相对传统服务业产值上升;资本所有者的报酬会先增后降,最后会收敛到初始水平;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相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有所上升。此外,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对资本、数字技术、高技能劳动力课税并不会改变上述结论。

第四章首先刻画 2005~2015 年这十年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动态变化的特征事实,并进一步讨论中等收入群体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间的关系。由第三章的理论分析可知,由技术进步驱动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导致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报酬、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相对报酬发生变化,进而引发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变化。与此同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变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也会推动消费结构变动及消费升级。为系统地探讨上述经济变量间的关系、检验理论模型的预测,第四章共做了三方面工作:第一,本课题组基于人口普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等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2005~2015 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总体规模,及其在地区、行业、城乡等维度上的分布特征;第二,我们实证探究了中等收入群体变动的底层驱动因素,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我们进一步探究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变动对消费结构与消费升级的影响。

第五章致力于讨论以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该章中,我们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本轮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和切入点,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两种代表性技术,探讨数字化转型如何重构我国的产业格局,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关注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结构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其次分行业讨论数字化转型的重塑效应,最后以养老护理行业为例开展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

第六章主要围绕着在 2035 年前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中等收入群体的预测展开。该章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首先,我们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分析了该项技术要素在不同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决策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既有文献中关于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应用前景的研判,结合第四章中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在行业、区域、年龄、教育等维度的结构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等前沿算法测算以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在2025 年、2030 年、2035 年这三个关键时间点上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幅度。

第七章将在前述所有章节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该章中,本课题组基于前述各章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结论,从劳动就业、产业升级、社会保障等三个方面出发,共提出九项具体政策建议。该章在讨论具体政策议题时,致力于充分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两方面的作用,把握中等收入群体和产业升级间的联动性,希望以激励相容的一揽子政策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内容简介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趋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聚焦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与产业升级的内在关联与协同发展,着眼于以人工智能与工业机器人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经济实践,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拓展一般均衡下的宏观理论模型,利用丰富的统计数据和翔实的案例调研对中等收入群体、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发展和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预测,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有关方面的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以及关心数字化转型、产业升级与中等收入群体等议题的广大读者阅读。

目录速览


(本期编辑:王芳)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