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江汉平原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适宜,自古以来就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在叶家庙、三房湾、屈家岭等遗址发掘区浮选的植物遗存中,水稻都占有绝对多数,测年结果反映屈家岭遗址稻作农业的出现,可追溯到距今约5800年。江汉平原居民选择以稻为主粟为辅的农业种植体系,是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的整体农业经济面貌。

然而,江汉平原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季风变化的影响特别明显,每年的时令、降水等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很大差异,加之江汉平原特殊的地貌类型,致使梅雨季节经常会出现洪涝灾害;夏秋季节水稻生长需要大量水源的时候,往往又会出现高温少雨的伏旱、秋旱天气。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史前时期,江汉平原先民们为了定居生存,首先必须选择、控制、管理好水源,才能够种植好农作物,史前文明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每个聚落都应该是史前先民悉心选择、权衡之后认为的理想场所,每个聚落也会为了适应周边环境而采取各自的应对方式。

他指出,为探讨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地带重要史前聚落的人地关系特征,科技考古团队运用无人机拍摄25个聚落遗址生成的1米分辨率数字表面模型、研究区域约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和解释重要史前聚落的形成过程。根据25个重要史前聚落的分布特征,将江汉平原史前聚落分布区域分为华容隆起地带、荆山南麓、大洪山南麓、大别山西南等4个面积为75千米×50千米的小区域进行局部分析。

研究有何重要发现?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刘建国表示,在江汉平原众多史前聚落遗址中,长江以南的走马岭、青河城、鸡鸣城遗址,处于水患频发的平坦地域,城垣的首要功能应该是防洪,而且走马岭和鸡鸣城内部高低差异较大,应该是既有居住区,又有种植区。大洪山南麓的龙嘴、笑城、门板湾等聚落,周边高程不足30米,为了生存,修筑防洪设施应是必须的选项。此外,阴湘城靠近沮漳河、门板湾靠近富水河、张西湾靠近滠水、叶家湾位于澴水岸边,其中阴湘城、张西湾所在地的高程稍高,但雨季较大河流出现的洪峰也具有很大的破坏力,迫使这些河流附近的聚落修建城垣类防洪设施。

城河、陶家湖、马家垸等聚落的海拔虽然比较高,但都处于河谷之中,特别是城河遗址与陶家湖遗址拦截了流域面积不大的河流,彻底改造了周边环境,合理调控水利资源,为居民生存和农业种植创造最佳的条件,堪称史前治水文明的两个“样板工程”。石家河、王古溜等聚落则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修建水利设施,提升聚落自身的适应能力。

他说,环壕聚落方面,叶家湾位于较高的大型台地之上,不会受到水患威胁;屈家岭、荆家城、余家岗等聚落海拔较高,且均位于相对位置较高的台地上,小环境本身就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所以不必修筑垸、堰等设施。晒书台、边畈等所处地势较高,所在流域面积不大,周边有自然河曲环绕,所以洪涝威胁不大。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比较特殊的是光华和杨家嘴两个聚落,均处于较大河流的岸边,没有发现修筑合适的设施应对洪涝灾害。杨家嘴应是叶家庙的附属聚落,可能具有使用功能上的区分,洪涝灾害发生的时候居民可以去叶家庙躲避。近期的田野考古工作发现,光华遗址拥有完整的城垣类结构。

科技考古团队通过对江汉平原各聚落数字表面模型的分析比较,发现走马岭、马家垸、鸡鸣城、城河、陶家湖等聚落似乎具有双重环壕结构,这种结构可能具有年代早晚的差异,反映聚落不断发展扩大的变化过程,但也有可能是为聚落内部的不同功能分区而造成的结果。聚落内部的低洼地带应该是用于种植、养殖等,人们居住在较高的地带。

江汉平原先民如何适应复杂自然环境?科技考古揭秘史前人地关系

构建怎样人地关系?

刘建国指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江汉平原,土地肥沃,降水量丰富,但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初夏季节经常会出现特大暴雨,导致洪涝频发,夏秋季节又常常出现伏旱和秋旱,对人类生存和农业种植均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史前人类为能够在江汉平原繁衍生息,基本掌握了当地气候、水源、环境等多项特征,审慎选择合适的居住与耕种地域,对自然环境中的水资源进行合理整治、管理、调配,使定居生活成为可能。然后,先民们在居所周边进行农耕种植,饲养家畜,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有了稳定的居所与耕种地域,人们丰衣足食,才会出现复杂的社会分工,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其中,作为江汉平原史前两大代表性聚落群,屈家岭聚落群拥有完整而封闭的山前冲积平原,整体流域面积近60平方千米,水源充沛,有适合居住的侵蚀残留台地,能够很好避免水患的侵扰,河谷冲积平原用于耕种农作物。通过修建拦水堤坝合理调配水源之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旱涝保收,从而成为一处极为理想的史前文明发祥地。

石家河聚落群地处岗地与湿地、湖沼交汇地带,从早期的龙嘴、谭家岭发展到超大规模的聚落群,史前居民改造环境、治理水源的理念与方式都在不断变革,在10余平方千米的山前岗地上创造出灿烂的石家河文化。

刘建国总结认为,江汉平原上史前聚落众多,各聚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尽相同,古人对所处环境中地势与水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差异,导致史前先民利用与治理周边环境的模式也是见仁见智、各有千秋,体现出江汉平原史前居民非凡的智慧、先进的理念与强大的创造力,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地理资源,组织、协调人力加以改造,达成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从而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史前文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