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千亿银行系公募中加基金迎新帅,能否扭转重固收轻权益的“跛脚痼疾”?债基债券基金公募基金

千亿银行系公募中加基金迎新帅,能否扭转重固收轻权益的“跛脚痼疾”?债基债券基金公募基金

中加基金迎来第三任掌舵人。出身北京银行的夏远洋成为新的掌门人,而将中加基金推上千亿宝座的夏英因工作安排离任董事长一职。值得一提的是,中加基金与其他银行系公募一样,重债轻股,规模依靠债基撑起。众所周知,在公募行业中,权益类基金是公认的抓手。此前,中加基金也尝试发展权益产品,不过效果并不如人意。当下,随着新帅加入,能否改变“重固收轻权益”的局面?

随着北京银行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中加基金也迎来新的掌门人。

3月11日,中加基金宣布,原董事长夏英离任,出自北京银行的夏远洋成为新的掌门人。此次离任的夏英对于中加基金可谓是至关重要,在其任职期间,中加基金规模跨入千亿门槛。

不过,当前的千亿公募也有其烦恼,管理规模几乎停滞状态,千亿规模依赖于债基,且这些债券的规模亦是依赖于委外资金,布局的权益产品在市场表现也不显眼。

此番换帅,能否改变中加基金重债轻股的局面?

千亿公募迎新帅

3月11日,千亿公募中加基金公告,董事长、法人夏英因为工作安排,已于3月10日离职。夏远洋是新的接棒者。

中加基金是银行系公募一员,背靠北京银行,因此夏英和夏远洋两任董事长都出自北京银行。

资料显示,夏英在1996年就是北京银行一员,曾在该银行历任办公室副主任,航天支行行长,阜裕管辖行行长,资金交易部副总经理等职务。

到2013年3月,中加基金作为第三批银行系试点基金公司正式成立。同年5月份,夏英加入中加基金,曾任职常务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在2018年年初夏英成为中加基金的董事长,其任职的5年任期贯穿了中加基金的“半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英成为新的掌门人后,中加基金跨入了千亿门槛。

天天基金网显示,2018年年底,中加基金的管理规模为699亿元,而到2020年3月末,中加基金的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跨入千亿门槛之列。

旧掌门人离任的同时,新的“接棒者”也引发关注。

新帅夏远洋与夏英的履历如出一辙,其在2002年成为中加基金大股东北京银行的一员,并在2012年至2013年参与筹备中加基金,成为该基金公司首任督察长。

此次中加基金的换帅或与北京银行一系列人事变动有关。

3月份,北京银行公告聘任戴炜、韩旭两人为北京银行副行长,戴炜原任北京银行行长助理、公司业务总监,而韩旭原任北京银行首席风险官。

因此,有业内人士分析,夏英离任中加基金后,有可能将会回归北京银行任职。

过度依赖委外

千亿规模之下,中加基金过度依赖委外饱受市场诟病。

中加基金的千亿规模依赖于债券基金,债券基金一家独大,其他种类的基金对中加规模的贡献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将时间线拉长,从2018年至2022年年末,中加的管理规模分别为699亿元、921亿元、1056亿元、1114亿元、1219亿元。在这期间,债券基金的规模分别为471亿元、786亿元、819亿元、929亿元、1054亿元。

权益类基金则是相形见绌。其中,股票型基金近两年徘徊在亿元关口,混基也未突破百亿元关口;指基2021年到2022年在60亿上下浮动。

此外,货币基金则是从2018年的400亿元跌至去年年末的94亿元。

可以说,中加基金对债基相当重视,这或从其债金数量可见一斑。当前,中加债券基金的数量为69只(A/C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占据了中加基金发行基金数量的一半。天天基金网显示,目前中加基金共计发行了122只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中加基金债券规模则是依赖于机构委外资金。以中加债券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中加享利三年债券为例,根据其2021年年报,机构投资者持有的份额占总份额比例的100%。

同时,规模在80亿元之上的中加纯债定开债券、中加优悦一年定开债券、中加享润两年定开债与中加享利三年债券的情况如出一辙。

需要注意的是,债券基金的“不温不火”的特性也意味着其规模增长较为缓慢。与此同时,随着其他种类的基金规模出现缩水,使得中加基金的管理规模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而在公募行业,管理规模就是生命线。相比较债基,不少基金公司倾向于发力权益类基金,并将其作为冲规模的抓手。

从中加基金近两年动作来看,也在发力权益领域。

在2020年之前,中加基金的权益产品仅有11只,如今权益类产品的数量已增至51只。

不过,从业绩来看并不如人意。从近一年业绩来看,中加24只基金收益为正,收益率大多在1%到4%;15只收益为负,其中最大回撤超过20%;剩余基金尚未披露近一年业绩。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加基金一直都有心在权益市场上施展拳脚,但很难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权益人才储备的不足,这与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奖励机制有关。”

从其人才储备上来看,当前中加基金经理共有17人,多个基金经理身兼多职,不仅要管理固收产品,还要兼任权益基金的基金经理。比如,当前基金经理闫沛贤合计管理14只基金,其中包括4只混基。同时,基金经理于跃、魏泰源与闫沛贤情况一样。

银行系基金“大而不强”

中加基金实际上是整个银行系公募发展的缩影。

据Wind统计,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市场银行系公募共15家。从规模来看,7000亿元以上的有3家,即招商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2000亿到6000亿元的有6家,分别为交银施德罗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兴业基金、中银基金、永赢基金以及中欧基金。

剩余5家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成立于2016年的恒生前海基金规模最小,为72亿元。

整体来看,截至去年12月初,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为26.65万亿元,15家银行系公募管理基金规模合计5.45万亿元,占比达20.45%。

可以说,银行系公募在整个公募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天相投顾相关人士表示,“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机构成员,具有资金体量巨大、客户数量多、销售能力强等特点。而银行系公募基金可以依托于银行开展业务,会获得更多的银行资源,有利于提升其资产管理规模。”

不过,看起来规模庞大的“富二代们”,实际上普遍大而不强。

总的来看,与中加基金一样,权益产品不如人意,规模依赖于债基、货基。

比如,工银瑞信超过7000亿元的规模中,债基超过2300亿元,货基超过3700亿元;招商基金债基和货币规模加起来也超过5000亿元,其余银行系公募也如出一辙。

如今,“重债轻股”的银行系公募不仅要面对券商系、保险系公募的抢食,还需面对外资公募的虎视眈眈。

责任编辑 | 陈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