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金融创新与科技革命,面对加息,一声叹息,硅谷银行暴雷的背后风投融资资产证券化硅谷银行倒闭

金融创新与科技革命,面对加息,一声叹息,硅谷银行暴雷的背后风投融资资产证券化硅谷银行倒闭



作者 |谢筱白

点击关注,我们一起进步



大家都在谈硅谷银行突然倒闭的事件,而且最好笑的是,不管什么阿猫阿狗都蹦跶出来评论几句。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美弟药丸!

果然是,天下苦老美久矣!好不容易逮着个大负面新闻,还不好好整一场大的?

影响真有这么大吗?

比如,有打着“华尔街”旗号的媒体站出来说:



事实上,作为一个媒体人有这样的“直觉”:

凡事只有一个声音,必有蹊跷。

我今天翻了下相关资料,给大家补充另外一个视角:

硅谷银行到底是怎么“作死”的?

他的“涉案”金额,破坏力是否真如媒体所说那么大?

硅谷银行的报表别看“花里胡哨”,其实他的主要业务就是两个:

1.给创投基金贷款去投初创企业;

2.当初创企业贷款渡过现金流困难,双方签协议两边的现金存款都留在自己账上。

如果再叠加量化宽松期间,硅谷银行可以在美联储那里可以拿到大大量廉价资金的背景。

我们可以发现,硅谷银行其实玩的是一个“一鱼三吃”的游戏,赚利差的同时,账上还趴着大量现金。

过程如下:



我们会发现,到这里是——妥妥的无风险,数钱数到手抽筋!

存款多了,要保值对抗通胀,正常的操作是:购买国债这种无风险级别的资产。

尤其对银行而言,这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最佳策略。

但请注意,在量化宽松阶段,国债收益率低到爆炸,毕竟现金都如此便宜,无风险资产怎么可能赚大钱?

这时候,硅谷银行的“上进心”爆棚,他们要给自己的高管发奖金,于是开始“金融创新”。

他们经过充分调研后,购买大量的RMBS、CMBS次级金融产品,这类产品跟“深房理”差不多,本质上是房产的资产证券化,也就是住房与商用写字楼的未来收益抵押贷款的融资证券。

于是硅谷银行的业务就变成了如下图所示:



此时,他们的脑回路是这样的:

购买大量房产资产证券化产品,一是有实物抵押,二是都是知根知底的硅谷公司及其码农在使用相关房产——

这是一个闭环的、无风险的、近乎完美的商业模式。

但这里有两个BUG:

Bug1:买房的人是硅谷码农,科技企业员工,而写字楼物业使用者又是科技企业。

硅谷银行拿美联储的资金,给风投基金贷款给初创公司、再让他们存款、还要他们未来消费收益......

这相当于一鱼五吃,逮着一只羊薅羊毛。

但凡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满盘皆输。

Bug2:硅谷银行选择RMBS,CMBS的原则,非常有“格局”:周期长,利息收益高的。

但这意味着抵押标的物——质量差!

不过这没关系,毕竟从美联储手头拿钱实在太便宜了!另外在量化宽松阶段,大量的美国房产价格飙涨。

最关键的是神秘的东方人,对这样的“格局”很买单,比如:

我们熟悉的美团、滴滴之类的国内科技公司,都先后在硅谷银行存了大额存单。



王兴晒出的硅谷银行存单

在这个过程中,硅谷赚得盆满钵满,公司规模越做越大,杠杆越上越足。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非常熟悉了。

美联储开始加息缩表,资金成本越来越高,房价开始跳水。

WolfStreet的数据显示:

这就导致高收益的RMBS和CMBS风险增加,长期在硅谷银行存款的公司,意识到风险,开始疯狂“提现”

为了稳住储蓄人,硅谷银行不得不给人贴息,不然客户会立马提现走人。

再叠加这几年互联网公司开始裁员,初创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给它投资的风投基金开始出现浮亏......

尤其是风投基金还在继续找硅谷银行贷款,否则基金会GG.....

这时候两大Bug撞车!

挤兑发生!如下图所示:



这家排在美国第16位的银行,都没扛过3天。

这时候我们会发现:硅谷银行看起来资金实力雄厚,但事实上,那是硅谷银行左手倒右手怼出来的“现金流”,左脚踩右脚上的“纵云梯”。

复盘整个事件,我们会发现,硅谷银行还是非常有“想法”的

1.给风投,初创企业都贷款,然后签协议存款放自己这里,相当于一份资金赚两份收益,加了两倍杠杆

2.自己选择持有RMBS、CMBS是长期债券,但持有的别人的债权确是短期债券,相当于借长还短,相当于再次上了5到10倍杠杆

事实上,这样针对B端(企业)的单一商业模式,只要利率波动不大,短端利率维持中低位水平,中长端成长属性还可以,只要质量不暴跌,杠杆控制得住,是不会有大问题。

但为啥硅谷银行还会“暴雷”?而且爆得那么快,那么急!

整个过程只用了3天,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破产案就此落地!

你以为是玩儿得太花、杠杆太高、野心太大?

对!但不全对!

究其根本在于:

自私!太自私了!



其实硅谷银行是完全能够避免“暴雷”的。

当购买的RMBS和CMBS长收益(long)覆盖不了利率倒挂的持仓成本时,就该当机立断的解杠杆,甚至强赎!

有了现金,拿来做短债(short),做银行间拆借5%的息差,他不香吗?

显然硅谷银行的高管们犯了错,他们被套太深,也太“贪婪”,更低估了美联储加息的决心。

当然这可能跟他们的投资顾问有极大的关系——高盛

高盛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吹风“加息进入末期”!

显然,硅谷银行当了真!

他们眼睁睁的盯着利率不断上行,中短期利率倒挂突破100个基点,自己的持仓亏出天际。

事实上,如果不是杠杆惹的祸,硅谷银行会缺流动性?美债随时拿去抵押,马上就解决问题。

更要命的是,这节骨眼上,硅谷银行的高管们放弃了挣扎与抵抗!

没有想方设法去融资,补充流动性,而是选择了,最可耻、最没有道德做法:

首席执行官在过去两周内出售了357万美元的自家股票;其他高管有模学样,在暴雷前,清仓式减仓!

这相当于——提前漏了底!

能不被挤兑?能不被疯狂做空?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硅谷银行的暴雷一点都都不新鲜,是非常堕落,完全没有责任心、毫无廉耻心的行为。

硅谷银行的高管既聪明、又贪婪、还自私,利益全是自己的,风险全是别人的。

但有一点请注意:这么大一家银行三天就完成破产,为什么这么快?

原因很简单,他的业务单一,主要针对:B端(企业客户)和大客户,比如:美团的王兴(实锤)、潘石屹夫妇(疑似)、国内多家VC机构、华商财团......

而《银行法》25万美元的存单保障,对于大客户而言,可以说“九牛一毛”!

但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雷声轰隆,硅谷银行影响真有那么大吗?

其实并没有!

甚至不如某东方大国的村镇银行有影响力!也不如前几天选择主动违约的黑石集团。

原因并不复杂:

1.硅谷银行的破产,影响更多聚焦——受伤的基本都是科技圈的初创企业,尤其是这几年All in元宇宙、web3、加密货币的公司,而非实业,更不针对广大的普通消费者。

尽管,我们都很清楚,这就是泡沫。

但科技行业没得选,每个企业都在试图抓住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救命稻草,从而一飞冲天。

他们在赌,赢了打破阶层壁垒,至于输了?还能比现在更糟?

但现在问题很清楚,拿不到下一次技术革命船票的,就会成为这一轮加息周期的牺牲品。

2.这些受硅谷银行影响的公司做的业务本身有价值吗?能否赚钱?能否持续赚钱?

答案目前来看是否定的!

要知道,诞生于经济危机的比特币,这几天并没有上涨,反而跌势延续,而黄金、白银在拉直线,尤其国际黄金涨破1850美元这又说明什么?

人类面对风险,选择都指向了内心的安全!



3.是泡沫就一定会戳破,尤其是上杠杆催出来的泡沫!

最近金融市场的危机苗头已经越来越盛,从瑞信银行、黑石暴雷、silvergate银行关门,昨天的硅谷银行!

似乎出现了“人传人现象”,美国民众开始出现排长队去银行取钱的“盛况”

这意味着“加息”会止步?

不要再抱有“天真”的幻想,请注意鲍威尔上周讲话的一个细节:

那么影响科技行业又算得了什么呢?

另外上周五,还有个“石破天惊”的消息,被掩盖了:

布林肯高调表示,我们正在向伊朗出售无人机零件,制裁还要继续

显然,硅谷银行的事件并不足以让高速奔跑的危机“降温”,反而是一次加速。

但事实上,美国想要的就是——一场深度且快速的危机。

当不断推高的债券市场,出现大面积快速违约,引发大量破产和清盘,消费快速萎缩,不仅债不用还了,通胀能在三个月内降到2%,更能把全球的产能一举打爆!

再通过控股的方式,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此情此景,让人梦回2008年。



但真正的问题是,美弟他还有这实力发动一场“无法控制”的危机吗?

近日,我们也看到了,湖北打响“去燃油车产能”的第一枪;

另外,过去几年我们最大的“泡沫”房地产,并没有涨价;

当然,我们的大A已经严格贯彻落实了“早跌早享受,晚跌被挨揍”的思想,本身泡沫并不高。

双方都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不会有任何意外。

这是一场既分生死,也分高下的拉锯战。

事已至此,我给大家三个建议:

1.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慌,市场都是对的,无论什么样的行情,我们都要做最坏的打算去接受它。

怕踏空,就保持一定的仓位;

厌恶损失,就空仓;

但最合理的方式,还是保持一定仓位的同时,建仓空头期权,对冲风险。

2.寻找对冲通胀的标的,比如:贵金属,我跟人认为黄金跟通胀绑定太紧,白银或许会更有弹性,毕竟光伏

3.不要上杠杆,保持现金流!杜绝恐惧,也避免惶恐。

毕竟没有什么比生活更重要。

洋洋洒洒写了4千字,感谢你读到这里,爱你们。

我是希望你们财富自由的谢筱白。

烦请点赞、关注,我们每天一起进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