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黄文涛:温和的增长目标酝酿高质量发展中国内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黄文涛:温和的增长目标酝酿高质量发展中国内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黄文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以下观点整理自黄文涛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1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3215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一、2023年经济总体温和增长

1、2023年5%的GDP增长目标实现难度不大

3月5日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5%的GDP增长目标是一个非常实事求是的目标。在过去三年中,中国经济和市场主体、消费者在疫情冲击下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今年定出5%的目标是考虑到疫情冲击的滞后影响,考虑到内部外部的条件和环境,也是更着眼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和短期目标要相辅相成。现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房地产下行、地方财政压力加大、金融风险等问题,今年设定为5%的目标,实际上是为解决风险问题和结构性问题方面做了一定的让步,是考虑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平衡之后,最终确定的较为理性的目标,并不激进。从实现性和难度上看,我们认为实现5%并不困难。因为在去年比较低的基础上,今年定出5%的目标,两年复合增长率是4%左右,和疫情前6%-6.8%的增速相比,还是较为温和的增长。因此,我们认为今年推出更大的超出预期的、过度刺激的政策来稳增长的概率不大,而是更多地靠改革开放来释放潜力,更多地依靠内生动力的恢复。

2、2023年开年的消费表现好于预期

从年初几个月的情况看,的确疫情比原来预想中结束的要早和快,消费复苏比预期来的快和早,出口也是略好于之前的预期。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短期经济恢复的情况看,确实部分实现了“开门红”。虽然和过去正常年份的速度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差距,但相较于两个月之前市场人士和一些机构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整体看今年开门经济复苏状态确实好于预期。

3、2023年经济的几个特点

(一)今年的经济预计温和复苏。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是比较温和、比较实事求是的目标,是着眼于短期的增长目标和长期结构升级、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更长期目标的二者均衡;

(二)全年增长主要靠内生动力的修复。内生动力主要是指消费的修复,预测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今年消费达到7%的概率仍较大。最近一些机构纷纷上调了全年中国GDP增长速度,也反映了消费超预期恢复的实际情况。

(三)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是休养生息的一年。过去几年经济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承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需要时间来修正和改善,今年是经济缓慢恢复的一年,实际上这给中长期中国产业升级和安全发展的目标积累了动力,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发展过程中,结构性风险也得以缓慢释放,地产投资今年大概率仍然会出现负增长。通过风险释放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能够以短痛的形式促进长期的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四)中国今年预计是在无通胀局面下实现经济复苏。中国去年已和全球滞胀局面相隔离,今年由于粮价猪肉价格基本稳定,再加上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业门类非常齐全,基本不受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等供给侧原因的影响,所以今年中国仍然没有通胀。

明年如果外围经济能启动新一轮向上周期,那么会带动中国出口,如果内需政策加一把劲,内外部需求共振向上,可能明年经济会比今年更好一些。总体看5%的目标是非常温和的一个目标,是给未来长期目标的实现积蓄力量、奠定基础。

二、将扩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政策建议

针对扩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这一问题,政策工具箱中仍有很多储备工具,发力的时机、程度及频率是一个相机抉择的过程,其中可以在政策应对和政策对冲层面使用很多政策工具。比如在恢复扩大消费方面,宏观政策可以瞄准能够加快提质升级的领域出台措施。在需求端的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些,在新能源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大宗品类上继续扩大对居民消费的补贴力度。金融政策方面可以继续优化,加强相关消费贷的支持政策,促进绿色低碳消费。在供给端财政和金融政策可以支持市场主体,提供高品质的消费内容,比如对文化旅游消费,养老育幼消费,体育消费,线上线下相融合发展的新建项目,给予财政贴息和低息贷款支持,以扩大服务消费和培育新型消费。

在扩展投资方面,宏观政策也应有所作为。对于关键的优化投资结构,可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这对于今年的稳增长以至于对长期的优化和升级,对战略新兴产业都有作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特定领域的投资,加大支持力度,实现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在一些关键领域进一步加大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比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以及现代物流体系、数字经济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粮食、能源、新能源老能源和数据安全等相关产业。从海外经济变化过程中看,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财政政策可以更积极一点,我们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做出一定的优化调整。

就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目标来看,今年稳增长和稳物价的压力不大,稳就业压力相对较大。今年完成5%的GDP目标来看难度不大,但仍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和化解好5%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周期性问题、趋势性问题,出台一些对应的政策。

今年是历经三年疫情后向常态化回归的第一年,所以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脆弱领域,部分领域仍然积累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宏观政策方面还是要保持适度宽松,特别是财政方面可以更积极一点。财政方面在此前缓交的一些税费今年要延续,更有利于今年各方面的元气恢复以及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信心重建。特别是要利用好中国的准财政政策优势,比如三大政策性银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发挥促进产业升级或者稳增长的重要作用。财政和准财政政策还有很多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

此外,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加活力和动力。建议进一步减少对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准入限制,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基本经验之一,就是调动了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今年应进一步坚定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此外,也要进一步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消除市场分割,特别要促进人员、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相对于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方面或许是难点。原因在于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再增加82万,达到1158万人,宏观政策方面还需要围绕市场主体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比如对解决就业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度减免的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弹性就业、灵活就业,鼓励企业灵活用工制度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最近在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用工方面有劳动力年龄限制和性别歧视,要严厉查处。对年龄性别歧视行为还要加强劳动执法和劳动保护;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能够缩短每周的工作时间,比如每周四天或四天半,不提倡“996”等超强度的工作方式,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员工幸福感,吸收更多的人员就业;建议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年轻人从事文学、动漫、艺术、音乐等创作活动参与基础性学科研究。此外,政府在创业培训指导方面要加强政策支持。

在稳物价方面,今年中国是无通胀复苏之年,通胀压力不大。去年CPI2.0%,预计今年2.5%左右,PPI是-1%,总体看今年中国通胀压力不大,是温和通胀水平,在个别领域还有通缩压力。所以,今年稳物价方面压力不大,但仍然要通过加大进口力度等方式增加煤炭、铁矿石等基础性商品的供给;同时,也要防止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这种大幅度波动既包括向上波动,也包括向下波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