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热点深观察丨美国银行破产表明全球金融脆弱性正持续上升央行银行业硅谷银行

经济热点深观察丨美国银行破产表明全球金融脆弱性正持续上升央行银行业硅谷银行



核心观点

回顾2022年9月发生的英国养老金巨亏迫使央行入市干预、2023年3月初全球知名投行黑石集团违约事件等,此轮欧美金融动荡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充分表明全球金融脆弱性正在持续上升。


图片来源/摄图网

封北麟

3月8日,美国加密货币银行Silvergate Capital宣布停止交易,并清算其服务子公司silvergate bank业务;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关闭接管全美排名第16位的硅谷银行;3月12日,美国监管机构以“系统性风险”为由关闭加密货币银行Signature bank。接连发生的美国区域性中小银行关闭破产事件引发美国股市动荡。3月13日,美国KBW银行指数跌幅超过11%,区域银行ETF跌幅一度超过12%,第一共和银行、阿莱恩斯西部银行等上市银行股票多次发生熔断。市场恐慌情绪急剧攀升并迅速蔓延。3月15日,欧洲瑞士信贷银行股价一度暴跌31%。多米诺骨牌效应似乎正在发生。美国大型银行组团救助第一共和集团,美联储、美国财政部、美国存款保险公司紧急救助问题金融机构,预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回顾2022年9月发生的英国养老金巨亏迫使央行入市干预、2023年3月初全球知名投行黑石集团违约事件等,此轮欧美金融动荡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充分表明全球金融脆弱性正在持续上升。

全球正在进入高利率时代是导致硅谷银行等风险事件爆发的主要宏观原因

近期,包括硅谷银行破产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的发生,其宏观层面的重要原因是全球正在进入一个高利率时代。2022年以来,为遏制不断飙升的通胀,全球主要央行几乎步调一致全面加息,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近20年罕见。据日本经济新闻统计,2022年是近40年全球利率上涨最快一年。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22年全球38家央行加息共计210次。美联储从2022年3月开始共计加息8次,累计加息450个基点,最终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5%-4.75%之间;英格兰银行自2021年12月连续加息9次,将基准利率推高至3.5%;欧洲中央银行自2022年7月连续加息6次,共计350个基点。全球主要央行大幅加息导致各国国债收益率不断创新高。2023年3月初,2年期美债收益率创出新高,逼近5%;素有“负收益率债券大本营”的德国,国债收益率也突破3%,创欧债危机以来新高。即便如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今年3月出席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时表示,目前已公布数据显示,最终利率水平可能将高于此前预期;如果整体数据显示需加快紧缩进度,美联储未来将加快加息步伐。3月16日,欧洲中央银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自3月22日起将欧元区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等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50个基点,分别至3.50%、3.75%、3.00%。美联储的表态以及欧洲央行的操作,引发全球投资者对金融脆弱性显著上升的高度警惕和忧虑。

全球利率的持续上涨,导致股票和债券市场价值大幅萎缩,风险急剧攀升。硅谷银行事件的发生只是宏观金融风险积聚暴露的又一“火山口”。硅谷银行在此前“宽流动性、低利率”时代配置了大量的现金等价物以及股债等证券类资产。2022年硅谷银行年度财报显示,证券类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达到约56.7%。随着美联储加息和高利率时代的到来,经济下行导致的存款流失以及证券类资产的持续贬值,激化了硅谷银行早已存在的资产负债错配矛盾,被迫尝试再融资失败,加剧了储户恐慌和大规模“挤兑”。

内部治理失效与外部监管失责是导致硅谷银行系列事件爆发的微观原因

硅谷银行的潜在风险积聚已久。在负债端,作为初创科技公司最友好的合作银行,硅谷银行存款,从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由760亿美元迅速增加至1900亿美元。但是,其存款来源却较为特殊,主要由风险资本赞助的初创科技企业存款构成。初创科技企业财务的最大特征是“高人力资本、低实体资本”,对现金流要求极高。在经济和企业效益下行环境下,这些储户缺少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从传统银行渠道获得融资支持,只能大量从硅谷银行提款满足流动资金需求。在资产端,同样由于经济下行和服务客户的特殊性,硅谷银行的贷款业务大幅下滑,导致大量存款资金只能配置在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股债等证券类资产,而这些资产对利率的敏感性极高。因此,一旦出现利率波动,就会对银行资产负债和流动性产生严重冲击。通常而言,管理流动性和错配风险是商业银行擅长的领域。但是,硅谷银行的潜在风险并没有得到银行内部高层管理者的充分认识,并及时作出反应,出现了严重的风控缺位。据报道,硅谷银行首席风控官职位已经空缺一年,风控工作严重不足,最终导致“挤兑”破产事件发生。内部治理的严重不足是导致硅谷银行等系列风险事件发生的微观直接原因。

此外,负有外部监管职责的美国州监管当局、存款保险公司以及美联储等监管部门并没有对美国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金融机构错配风险和金融系统性风险给予及时评估和警示,并督促相关问题机构及时作出调整,也是此次危机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

欧美银行业风暴的可能影响及应对措施

从可能影响来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欧美金融动荡引发的恐慌情绪蔓延导致全球经济“雪上加霜”。硅谷银行破产、瑞士信贷股价暴跌引发的欧美银行业风暴正在进一步引发全球恐慌情绪。如果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加剧全球银行业股票和债券市值的大幅下跌,进而损害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并通过资产负债表恶化效应,引发严重的信用紧缩局面,使得本已预期下行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二是欧美银行业股价和债券资产持续暴跌可能导致欧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严重恶化。如果欧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得不到有效补充,意味着欧美银行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将显著上升,进一步加剧欧美股市的动荡,引发欧美国家出现“自我实现”式的金融危机。

三是政府救助可能引发财政危机。欧美银行业风暴的蔓延可能强化全球投资者对政府财政救助的预期。如果政府迫于市场压力实施财政救助,对欧美国家正在经历的财政困境形成进一步压力。财政风险可能紧随欧美银行业动荡持续暴露,导致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

四是欧美银行业动荡引发市场预期出现分化,增加全球不确定性。欧美银行业动荡正在使得欧美政府出现“两难”局面。一方面,银行业动荡可能迫使欧美货币当局暂缓加息步伐以缓释欧美银行业面临的压力;另一方面,尽管通胀已呈现下行趋势,但是远未达到目标水平,通胀下行预期不稳,未来进一步加息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欧美货币当局面临的这种困境可能影响其措施的既定方向和及时性,导致市场对政府政策措施的预期分歧和错判,加剧全球金融经济的不确定性。

欧美银行业风暴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恐慌情绪的蔓延可能导致我国面临更为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二是国内创投行业和科技银行业等可能受到恐慌效应影响;三是欧美银行业动荡可能影响包括外汇储备在内的我国海外资产的亏损;四是恐慌情绪蔓延可能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涌入。

从应对措施来看,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紧密监控国际资本流动,适当加强资本账户管制,避免热钱冲击我国金融市场。

二是做好国内投资者情绪安抚工作,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存款保险公司、银行业协会等监督管理机构可适时出台相关事件的分析评价,以表明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其影响,有能力和信心控制潜在风险。

三是进一步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审慎管理,尤其是及时评估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的安全性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的频度,及时掌握风险变化情况。

四是加快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序退出机制建设。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一套银行有序退出机制,而不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为问题机构提供违规运营和逃避处罚的侥幸机会与从业心理。

五是紧密关注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高度关注和及时研判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和外溢效应,必要时可以实施边际宽松的货币政策,满足市场恐慌情绪对流动性的需求,以免出现短期的流动性危机。

六是加快推进国家金融稳定基金的建设,及早构建好系统性风险防火墙,应对可能出现的“自我实现”式的全球金融危机。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