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瑞信的生死时速债券中金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瑞士央行财务状况

瑞信的生死时速债券中金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瑞士央行财务状况

瑞士信贷(以下简称“瑞信”)终于成功避免成为下一个“雷曼兄弟”。

这场发酵了近一周的瑞信危机风波,始于一封自曝存在重大缺陷的财务报告和瑞信沙特大股东的“弃疗”,止于瑞银这根“救命稻草”。

当地时间3月19日晚,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瑞银以30亿瑞郎(约32.5亿美金)收购瑞信,这场差点蔓延至国际金融系统的危机,总算暂时告一段落。

“‘大而不能倒’的瑞信如果倒闭,将会在瑞士及世界各地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动荡’。”瑞士财政部长KarinKeller-Sutter的这番话,足以看出政府想要极力挽救瑞信的决心,尽管其同时表示“这是一个商业解决方案,而非救助”。

当我们重新回顾瑞信的这场生死时速,不难发现,瑞信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脱险,还是得益于政府的全力支持。那么在瑞信的危机解除后,全球金融市场可以松一口气了吗?

瑞信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的相继破产引发了全球银行板块的巨震。尽管美联储在当地时间3月12日晚果断出手,宣布设立新的银行定期融资计划来防止挤兑事件发生,但市场似乎并不买账。就在计划出台的第二天,欧美股市银行股遭遇重挫,超过10只美国银行股触发熔断,标普500银行业指数和泛欧斯托克银行指数均大跌7%。

当市场对银行系统的恐慌情绪还在蔓延之时,瑞信的举动让它直接站到了“漩涡”的中心。3月14日,深受一系列丑闻和债务危机影响的瑞信在延迟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自曝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materialweaknesses),事关没能设计和维持有效的风险评估。同时,瑞信2022年的财报显示,瑞信全年净亏损73亿瑞士法郎(约78亿美元),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年度亏损,且四季度有大量存款和净资产流出。瑞信方面也承认,如果存款外流无法抑制,将对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然而就在瑞信深陷危机之际,其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Saudi National Bank)的CEO Ammar AlKhudairy却在3月15日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出于监管等原因无法对瑞信提供更多援助。投资者在这些利空消息面前迅速抛售瑞信股票,同日,瑞信盘中股价一度暴跌30%至1.55瑞郎/股,创下历史新低;收盘时最终下跌24.2%,市值跌至不到70亿瑞郎。

不仅如此,由于投资者担心瑞信存在违约风险,与其有关的信用违约保护成本也迅速飙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银行纷纷抢购瑞信的信用违约互换合约(CDS),以求能在危机加剧后能获得赔偿。CMAQ的报价显示,3月15日下午,针对瑞信的一年期CDS从3月14日收盘时的835.9个基点飙升至近1000基点,约为针对瑞银一年期CDS价格的20倍。同时,瑞信CDS曲线也呈现出倒挂的形态,意味着投资者押注瑞信短期风险会大幅上升。

为什么是瑞信?

危机发生在瑞信身上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事实上,这已经瑞信在半年内出现的第二次风险事件了。早在去年10月,在瑞信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后,市场就对瑞信的资本不足和流动性风险有了比较大的担忧,破产传闻甚嚣尘上,直到沙特国家银行以14亿瑞郎的价格收购了瑞信9.88%的股份才算是化解了当时的流动性危机。

而在此之前,瑞信深陷一系列损害投资者和客户信心的丑闻之中,声誉早已分崩离析,股价更是一落千丈。2021年3月,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破产事件令瑞信陷入困境,其持有的100亿美元资金遭冻结。

随后,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的爆仓事件令与之合作的瑞信遭受了超过55亿美元的损失。虽然事件发生前曾有多个预警信号出现,但瑞信并未采取行动,瑞信高层甚至是在Archegos被强制平仓前的几天才了解到瑞信对该基金的敞口。这也迫使其投行主管和首席风险官离职。

2022年2月的泄密事件更是加剧了瑞信的信任危机。紧接着,瑞信因涉嫌帮毒贩洗钱被检察机关起诉,成为瑞士历史上第一家在刑事案件中被判定有罪的大型银行,瑞信的企业信誉再度遭受重创。

一系列丑闻给瑞信带来了巨大的动荡。过去两年间,公司市值蒸发了数十亿美元。尽管瑞信一直在努力自救,包括大额融资、缩减投行业务等,但始终无法让投资者相信瑞信已经走出泥潭。瑞信因经营不善累积的巨额亏损也迟迟未能有效填补,造成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和收缩,总资产从2007年的1.36万亿瑞郎收缩至2022年底的5314亿瑞郎,资产负债表已经失去基本的造血功能。

瑞士政府为何出手相救?

不同于此前出现倒闭风波的硅谷银行和签字银行,瑞信可以说是“大而不能倒”的典型代表。瑞信是全球30家系统性重要银行之一,其规模和业务范围更像是当年的雷曼兄弟。这家成立于1856年的老牌银行,业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即便经历大量资金外流和连续亏损,瑞信管理的资产规模依然超过1万亿瑞郎,它的倒闭很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危机。

因此,为防止瑞信的危机在金融系统蔓延,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果断出手,在当地时间3月15日晚发表联合声明称,瑞信满足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施加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如有必要,瑞士央行将向瑞信提供流动性。瑞信此后表示,将从瑞士中央银行借入多达500亿瑞士法郎(540亿美元)以支撑其财务状况。

毫无疑问,瑞银和瑞信能在短时间内就达成收购协议也是得益于瑞士政府、瑞士央行和瑞士金融监管机构(FINMA)的极力撮合。

为帮助促成这笔交易,瑞士央行将向瑞银提供1000亿瑞郎的流动性援助,同时瑞士政府将向瑞银提供超过90亿美元,以弥补瑞银因接管瑞士信贷而可能遭受的部分损失。瑞银董事长ColmKelleher表示,政府的损失担保是必要的,因为几乎没有时间进行尽职调查,而瑞信账面上有难以估值的资产,瑞银计划将这些资产逐步缩减。如果这导致亏损,瑞银将承担前50亿法郎,联邦政府将承担后90亿法郎。

FINMA已经批准瑞银与瑞士信贷合并。根据瑞银发布的公告,这是一宗全股份交易。瑞信股东每持有22.48股瑞信股份将获得1股瑞银集团股份,相当于每股0.76瑞郎。30亿瑞郎的总收购额相较于瑞信周五的市值打了四折。

“百年瑞信被收购,标志着一个拥有166年历史、并被视为瑞士人骄傲的机构从此衰落。”《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这样评论这场收购。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FINMA(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确定面值约160亿瑞郎(约合172.4亿美元)的瑞信AdditionalTier1(AT1)债券将减记为零,以增加瑞信的核心资本。这意味着持有相关债券的投资者将血本无归,这也将是欧洲AT1市场中最大一次价值减记事件。在AT1债券清零风险下,投资者恐慌情绪加速蔓延,欧美股市银行股再度受挫。美东时间周一,瑞信美股盘前暴跌60%,截至当日收盘,瑞信美股跌约53%。

媒体报道称,AT1债券减值为零的操作激怒了AT1债券持有人。瑞信AT1债券的投资者之一、Axiom Alternat iveInvestments的研究主管Jerome Legras表示,“这令人震惊,也令人费解,他们是如何扭转AT1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等级关系的。”

为此,欧盟监管部门迅速发声安抚投资者。当地时间3月20日,包括单一决议委员会(Single Resolution Board)、欧洲银行管理局、欧洲央行银行监管局在内的欧元区最高监管机构发布声明称,普通股权一级资本(CET1)仍然先于AT1债券承担损失,暗示瑞信可能只是特例。

在瑞银集团宣布收购瑞信之后,标普全球评级将瑞银的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我们认为瑞银整合瑞信存在重大执行风险,”包括Benjamin Heinrich和Anna Lozmann在内的标普分析师写道。

至此,对于瑞信而言,危机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但是瑞信事件的后续风险仍不可忽视。有分析认为,在瑞信AT1减记归零的刺激下,国际上的资本债券可能会遭受抛售潮,随后发行资本债券的银行亦可能会受到抛售潮的波及。

不难看出,不管是硅谷银行和还是瑞信,危机得以解除都离不开政府的出手相助。那为何这几家银行会在短时间内接连出现麻烦?这究竟是一场全球性危机的开始还是说只是个案呢?中金给出的回答是瑞信是因自身内控不足引发流动性压力的“个例”。

但是这一连串事件也体现出,在美联储连续升息后,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已经开始暴露。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对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而言,“解除警报还为时过早”。

中金也表示,危机是否会继续蔓延存在较大的变数,因为隐藏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正因如此,政策的及时且对症下药的应对以稳定市场情绪最为关键,否则可能会因为市场波动本身诱发更大的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