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王思政:关于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思考南北朝民营经济

王思政:关于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思考南北朝民营经济

3月17日下午,以“上海如何打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为主题的“澎湃下午茶”2023年开题会在上海北外滩白玉兰广场举行。会议由澎湃新闻旗下城市智库澎湃研究所举办,邀请了10位业内学者、研究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企业界相关人士。嘉宾们就营商环境的意义、问题、解决思路和现实举措展开了分享、交流。

对于如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分享了自己对于当下营商环境问题与解决思路的思考。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王思政提到过去上海发展中吸引外资、尊重契约的经验,以及上海支持民营经济27条等实践,并从政策、舆论等不同角度对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舆论环境提出了建议。

以下为王思政演讲实录,由澎湃研究所整理,以飨读者。


营商环境的话题非常重要。在当前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在春节假期上班第一天,即承上启下地召开了营商环境大会,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方案6.0版。中国营商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以下我从政府、企业、媒体、社会不同角度谈点想法。

首先是“国际化”。很多国际指数排名都说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虽从总量看中国已经与发达国家同一级别,但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特色。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排名,2018年时中国位列第78名;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为86名;全球幸福指数中国排在80多名;法治化指数排80多名;市场化指数为70多名。这些指数与中国男足的国际排名所处位置相同。同时,是否重视、抓与不抓,大不一样。经过5、6年对营商环境难点和短板施策,中国已晋升至第31名。

从政府角度,中国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到实效,但仍有改进空间。回顾过往经验,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任时,美国对中国发起全面打压和脱钩政策,即便形势如此严峻,中央领导主抓力推七大外资项目,使特斯拉项目落户上诲。为了经济发展和强国目标,高瞻远瞩的决策和改革开放的势头应继续保持。只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维持互利的营商环境,完全脱钩就很难做到。例如,针对上海最早引进的、未来几年即将合同到期的的世界500强企业(包括通用、大众汽车等),应未雨绸缪,尽快筹划续约谈判。此类企业的企业家领袖(如马斯克)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认可和赞扬,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最有效的宣传。

第二是“法治化”。诚信契约精神是上海的传统优势。几年前,一个外资大品牌的秀场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当时合作已签约,布展也基本完成,费用达几千万。但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主要领导要到上海展览中心开会。各方都很焦急。最后,商委领导主动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领导说:“应该按合同办,不能因为我们的会,影响到人家的商务活动。”这是领导在主动维护营商环境。希望讲法治、重契约的好传统在各级领导中传下来。

第三是“市场化”。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议出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法”,我非常赞同。最近,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两会代表都纷纷表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2018年11月,在时任市委书记李强的主持下,由发改委和经信委牵头,上海市委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7条”。这在全国省部级中是第一家。2019年,中共中央也破天荒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即“28条”),对民营经济发展鼓劲打气发挥了作用。

在上海“民营经济27条”中,有一个创新点——对民营企业初次违规免责,当时引起较大争议。这一政策是学习借鉴西方惯例,特别是美国。当初,市法治办分管领导非常支持,并用“法言法语”将此政策细化落地,在民营企业初次违规免责条件上,添加了诸如“不是出于恶意”、“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等等前置词,使其可执行。从2019年3月到2022年8月,上海对民营企业初次违规共免除了5000多家企业的近6亿罚款。

事实上,应建立“大国资”理念,即民资、国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产和财富,不应按所有制区别对待——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在这两年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大的龙头民营企业,还是高科技型隐性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都一致认为真正平等的经营与竞争环境不需要特殊优惠政策,只要公平。直到今天,银行贷款给国企的利率,相较给民企的利率起码差几个点以上。

此外,媒体也应营造有利于营商环境优化的氛围。今年来从上到下有大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呼声,但最近热播剧《狂飙》中,民营企业家都是“涉黑”的坏人。从宣传的角度,支持民营企业的氛围怎么烘托、该如何把握节奏,也是重要考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