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专访北京通州区金融办:拓展多元金融业态,区金融产业规模和效益加速提升

专访北京通州区金融办:拓展多元金融业态,区金融产业规模和效益加速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玉敏、杨希 北京报道

2020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北京“两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城市副中心“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

为服务优质企业入驻,通州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对金融机构给予了力度空前的入驻、展业和人才的服务支持。此外,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实施方案、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城市副中心的舞台上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通州区金融办负责人。通州区金融办表示,金融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经济带动与财税贡献能力持续增强,已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谈及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时,通州区金融办表示,为服务优质企业入驻,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措施,以“真金白银”对金融机构和企业予以支持。

此外,绿色发展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特色。通州区金融办表示,“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构建起以创新引领为特色优势,以低碳持续为鲜明导向,以改革开放为显著特征的绿色金融体系。在环境权益交易、ESG投资、气候投融资等领域发展形成一批龙头性、功能性平台企业,落地一批首创性、标志性案例成果,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副中心成为北京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承载地。

副中心金融业主要指标增速强劲

《21世纪》:2017年至2021年,副中心金融业税收从5.8亿元增长到22.1亿元,取得了较快增长水平。你如何评价通州区金融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

通州区金融办: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建设稳中求进,企业市场发展空间空前广阔,公共服务更加优越,实体经济发展活力加速迸发。金融业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市级金融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及各相关单位支持下,金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经济带动与财税贡献能力持续增强,已成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金融业发展态势。

第一个字是“高”,副中心金融业发展高位起步;第二个字是“快”,副中心金融业主要指标增速强劲;第三个字是“大”,副中心全链条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大;第四个字是“新”,副中心特色金融差异化发展创新性强。

具体而言,2017年至2022年,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以年均19.4%增速增长到133亿元,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速达37.5%。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地方级贡献三项重要指标占比均超过10%,为历年首次。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近9500亿元,增速名列全市前茅。

目前,华夏理财、北银理财、北京绿色交易所、农银金科等一批高质量、专业性金融机构相继落地城市副中心。全区已注册金融企业超410家,业态更加多元,各类金融资产交易、管理规模预计突破5万亿元。

《21世纪》:目前城市副中心有哪些利好政策支持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全球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通州区金融办:城市副中心作为首都“新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在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领域聚势谋远,我们谋划出台了一系列全链条全业态扶持政策,全面提升企业政策获得感。

在财富管理领域,我们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吸引金融机构集聚。2022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北京一部两局联合发布“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2.0版措施,在“财富管理机构体系、产品和服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双向开放体系、行业发展环境、副中心高质量发展”6个方面布局20项改革任务,系统支持城市副中心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为此,通州区制定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聚焦财富管理产业全链条、全业态,从“资源导入、服务创新、承载环境、产业链条、营商服务”5个方面提出21项落地措施,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及财富管理行业承载力。

为服务优质企业入驻,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措施》,对符合条件的持牌金融机构、优质财富管理机构、私募基金管理人,重点金融科技企业,给予开办费、展业资金支持和金融人才落户政策支持。

在绿色金融领域,我们紧抓绿色产业发展趋势,谋划建设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2022年,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将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金融先导承载地纳入工作目标,支持副中心提升绿色金融市场能级,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扩大绿色金融国际影响力,逐步建成全方位服务研究决策和市场运行的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在此顶层设计引导下,我们研提《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北京城市副中心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在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发展绿色建筑、京津冀区域协作、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产业服务、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六方面率先实施。

在服务实体经济领域,我们瞄准实体经济需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为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我们在全国率先发布REITs基金、S基金政策组合,按照“募投管退全环节、从业机构全业态”思路,对REITs基金、S基金及其管理企业入驻、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三方面下功夫拓展多元金融业态

《21世纪》:通州区在拓展不同金融业态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通州区金融办:近年来,为了拓展多元金融业态,推动金融产业集聚,我们从项目引进、金融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下功夫,通州区金融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加速提升,金融业态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优质资源引进上下功夫。优质项目是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不断扩充金融市场体系,与市级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部门间投资服务协同合作,形成“闭环工作流程”,引导优质金融项目向副中心布局。

二是在金融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支持驻区金融机构拓展“绿色+数字”金融创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服务场景化升级、流程智慧化再造。全国首笔数据资产质押贷款、全市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Pre-REITs基金)、全市首个数币车联网充电站等24项首创性任务和项目实现落地。

三是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聚焦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等金融业态,我们出台一系列“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入驻奖励和展业支持力度空前,营商安商环境不断优化。为促进金融机构共享城市副中心发展红利,我们强化金企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金融惠企活动。此外,我们开展上市服务基地建设,构建“前辅导、中服务、后奖励”服务模式,借力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区上市及挂牌企业达32家。

《21世纪》:金企沟通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有效方式。请问去年区金融办有哪些具体举措,今年有哪些工作重点?

通州区金融办:近年来,我们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力推“三大举措”引导优质金融资源助力重点领域发展,赋能实体经济稳增长。一是扎实推动惠企措施落地,金融服务“有温度”;二是不断优化金融服务机制,金融帮扶“有速度”;三是大力开展品牌化银企对接活动,金融触达“有广度”。

如,我们实施“首贷贴息、担保补助、担保代偿、贷款风险补偿”支持措施,鼓励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做好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区金融办出台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及担保费用补助政策,副中心小微企业融资总体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态势。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引领金融业为稳经济、促发展保驾护航,常态化、系统化、品牌化组织展金融惠企服务活动,持续推动金融政策宣传解读和成果落地,切实让利实体企业;高效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和园区主管部门,开展金企系列调研对接,精准解决企业痛点、堵点;优化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支持引导、鼓励银行机构健全信贷供给体系。全面构建以政策为引领、创新为动力、服务为保障的“副中心金融矩阵”。

《21世纪》: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土壤”。在你看来,优化金融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难点、堵点,通州区有哪些举措?

通州区金融办:副中心金融业发展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日益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副中心千亿规模的投资机会、良好的惠企支持措施、优良的公共服务、广阔的产业承载空间等。当然,现阶段发展我们也面临一些任务和挑战,比如,区内金融业尚处于以银行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证券、基金、理财等金融业态发展仍需加大培育力度,还要积极引进资管、支付、征信、咨询、评级等专业服务机构,以进一步丰富金融产业生态。此外,我们还要持续打造专业化、国际化的城市副中心金融品牌,扩大副中心金融服务影响力,聚焦“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不断增强区域优质资源吸引力。

推动建设绿色金融国际中心

《21世纪》:在副中心层面,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优势有哪些?

通州区金融办:一是定位高。绿色金融已成为副中心的城市品牌,与其他区形成错位发展。二是环境好。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在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发展绿色建筑、京津冀区域协作、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产业服务、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已走在全市前列。三是场景足。“十四五”期间副中心在数字标杆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文旅商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充分的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可以释放,为广大金融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21世纪》:在你看来,应当如何促进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通州区金融办:绿色发展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特色,是生机勃发的最好标志,副中心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是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而绿色金融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以紧跟顶层设计为出发点,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绿色交易所等机构深度参与国家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工作,已正式发布国家级标准《碳金融产品》,已完成《北京市企业融资及项目融资绿色评价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建设绿色项目库奠定制度基础。

我们以培育绿色主体为支撑点,打造多元绿色金融市场。北京市首家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北京绿色交易所已正式迁入副中心。今年2月4日,绿交所启动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未来将开展各类绿色资产和环境权益交易,提供定价、评估、清算等服务,建立反映企业排放量的碳账户体系,打造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平台,持续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此外,驻区金融机构持续践行绿色金融理念,通州区也与机构深化绿色金融战略合作,为绿色低碳发展持续赋能。

我们以服务绿色产业为落脚点,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全市首笔CCER质押贷款、全行首笔绿色专项同业借款业务、首笔碳中和支持贷款、首笔“保障房绿色银团贷款”等一批首创性业务落地,绿交所主导开发的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已正式发布。2022年末,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超250亿元,副中心绿色资产交易规模持续攀升。

展望未来,以绿色金融赋能绿色产业发展,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支持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建立健全与绿色发展双碳目标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标准服务体系和投融资体系,鼓励驻区金融机构创新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进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全链条、全体系。二是促进绿色金融机构聚集。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动绿色基础设施 REITs健康发展,积极吸引更多责任投资(ESG)机构、绿色资产管理机构在城市副中心集聚。三是以金融赋能绿色项目实施。继续开展好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绿色金融手段,支持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海绵城市、气候韧性城市等领域,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四是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统筹联动优化绿色金融生态环境,落实落细各项改革任务,集成推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成果,持续推进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