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数字永生”,一些Z世代开始给“电子遗物”立遗嘱

“数字永生”,一些Z世代开始给“电子遗物”立遗嘱

青春派潮流

个人可定期将自己的数字信息进行存储分类

北青报:越来越多Z世代关注自己的数字遗产,您觉得这说明什么?

陈静:这个是必然。数字素养在代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年轻的一代对于数字时代的敏感度和接受度都要高很多,他们肯定也会更自觉地去进行数字化思维。不管Z世代关注的动机是什么,重要的是关注之后他们做了什么。“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而这一点往往是在虚拟世界中沉溺已久的人们最常忽视的。

北青报:今天很多数字内容都以网络平台为依托,数字遗产更理想化的未来,需要平台有怎样的作为呢?

陈静:平台作为商业机构,遵循的是商业逻辑和商业伦理。我们无法对其从伦理上求全责备,或者说我们不应该对其抱以希望。相反,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个人需要有所作为。个人用户首先需要有明确、清晰的数字遗产意识,进行数据保护,才能更进一步地对商业主体提出要求。在沉默情况下的不作为,就是一种默许。我们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权利出让,现在是时候去思考,如何保障我们的数字资产以及遗产的权益了。

北青报:我们活着的时候,可以为自己的虚拟遗产做点什么?

陈静:我认为,第一,可以先列个清单,想想自己到底有哪些数字化内容,比如不同的社交网站,要回忆一下你到底是在多少个网站上有账户和密码,其实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第二,就是要定期把邮件和文字内容做本地存储。比如之前MSN关闭的时候,很多信息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至少自己要存储备份一下。

第三,就是对数字信息的分类,如果不想让其他人看到的内容,就尽早删除。如果有些内容你希望让孩子、朋友或者他人看到的,可以提前去讲。把自己的数字内容做一个分类,然后给出对应的办法。这也是“生前预嘱”的一种方式。

第四,如果你是艺术家或者游戏玩家,有些可以确权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你的数字版权、你的游戏皮肤,可以做一些确权。你要确认好这些内容,在遗嘱里面要写清楚,是否允许被公开或者希望如何处理。尽管我们没办法左右身后事,但当你把自己的意愿讲清楚,起码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从伦理上而言,朋友会尽可能不去违背个人意愿的。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田璐瑶 张煜佳

统筹/林艳 张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