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500万年息24%借条VS券商5万亿“放贷”业务融资融券中信证券转融资费率

500万年息24%借条VS券商5万亿“放贷”业务融资融券中信证券转融资费率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近期包揽热搜的张继科,在代言解约之后,又被官媒轮番点名。而这起事件的导火索,来自一张金额500万,年息近24%的借条。

引爆热搜的借条

并不热衷吃瓜的行家,被各方资讯“投喂”了一波“热搜”。



作为导火索和催化剂的500万借条,也成为法律和金融人士争辩的话题。



那么问题就来了:借款500万,周期25天,超过25天后的月息为1.99%,折合年息23.88%,四舍五入就是24%,月息两个点。

这是否构成传说中的高利贷?

@三折人生 援引的司法实例显示,2020年之前,法院对民(ge)间(bi)借(lao)贷(wang)划线:24%以下的利息需要偿还;超过24%不到36%的部分,已还的拉倒,没还的也不支持讨要;36%以上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转折出现在2020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4倍作为民间借贷利率的保护上限。要知道,这是包括利息、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名目在内的所有费用。

近年来降息不断,每月20日公布的LPR持续走低。如果以最近发布的1年期LPR(3.65%)计算,民间借贷的利率不得超过14.6%。

当然,法不溯及以往,新老划断:新规之前产生的利息按“老办法”;新规之后产生的利息,照新的要求来。

这一细节,让行家想到,如果向金融机构借款,利率如何?



持牌机构的利率

按司法解释,持牌金融机构“不适用民间借贷的标准”。但出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创造良好法治环境”的考虑,司法实践“参照”民间借贷,同样以4倍LPR为上限。

至于行家熟悉的券商,情况又如何呢?

此前,行家曾在《利率下行,券商两融“跟不跟”》一文中,对“主流”券商进行过探究。

一份真实的两融业务格式合同规定,融资利率“不低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而融券利率并没有相关规定。

行家查看了多家券商官网披露的融资融券利率:头部和大型券商的融资和融券利率几乎都是8.35%;中小券商融券利率10.35%的情况较为普遍。此外,曾经打出6.99%融资利率的东方财富证券,目前融资利率为8.6%,融券利率为10.6%。

从公开判决来看,客户存在一定的议价空间。在多起涉及两融绕标的诉讼中,券商将利率调整为5.88%。



券商“放贷”的业务

在“放贷”方面,券商是不容忽视的势力。

顺便一提,不久前行家点评招商证券年报,收到对方发来的投诉称,“存在多处因缺乏财务知识导致的数据错误,如将利息收入当作信用业务收入”。

诚然,两者并不能严格等价。但这是因为各家券商披露的口径,缺乏可比性。无论是官媒还是研报,普遍以这一项指标衡量信用业务的业绩,并用来纵向和横向对比。

信用业务主要分为两项,融资融券业务(统称两融业务)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简称股质业务)。两项业务均涉及“放贷”,并且收入主要来自利息差。

通俗的说,融资业务的投资者以账户资产为质押物,向券商借钱。获得的资金用于买入股票,待股票上涨后卖出还本,并支付利息。融券业务的投资者向券商借入股票并卖出,待股票下跌后买入股票还本,并支付利息。



来源:东方财富证券官网-投教栏目

股质业务,投资者以所持有的股票或其他证券作为质押,向券商借钱。到期后还本付息,并将所持股票解押。



来源:中信证券官网-融资融券栏目



近五万亿的市场

这两项业务的规模多大呢?

截至2023年3月底,两市两融余额16,101.67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 2.26%;场内外股票质押总市值为33,462.88亿元。两项相加,规模接近五万亿。

最近两年,中证协均未公开披露全行业利息净收入的年度数据,反而是三季度统计数据倒是有披露。而Choice等金融数据平台,详细列示了券商营收、净利润、经纪、投行、资管和自营业务排名,却唯独将信用业务排除在外。

依照惯例,中证协每年年中披露上一年券商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和股票质押利息收入,这一统计数据出炉尚待时日。

2021年排名数据显示,券商两融业务合计收入1,151.40亿元,股质业务收入163.78亿元,两者大约是7:1。

作为消耗资本金的业务,两融业务和股质业务位居前列的券商,与行业十强几乎重合。从2021年的集中度来看,两融业务CR10为53.38%,股质业务CR10为61.67%,均超过半数。



横向对比的指标

而在2022年,除国信证券外的头部券商均已披露了业绩。信用业务相关业务数据如何?

以利息净收入计,海通证券为62.10亿元,同比下降6.21%;中信证券同比增长8.77%,为58.06亿元;其次是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和银河证券,分别为47.65亿元、41.01亿元和39.78亿元。从同比变动来看,中信建投同比增长36.57%;申万宏源锐减90.81%。



从业务规模来看,华泰证券年报披露两融业务规模1,123.47亿元,为行业第二。中信证券未在年报中提及两融业务规模,其股质规模397.84亿元,同样居于首位。



通过合并利润表注释,行家发现头部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利息收入”和“股权质押回购利息收入”同比均出现下滑。两融收入最高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87.98亿元)、华泰证券(78.30亿元)和国泰君安(63.87亿元)。



股质收入最高的券商包括国泰君安(17.67亿元)、海通证券(16.64亿元)和中信证券(11.96亿元)。





多起涉诉的追债

因曾经的“野蛮生长”,涉及券商两融业务和股质业务的诉讼案件,持续多发。部分案件甚至追溯到十年之前。

在整理涉诉信息时,行家就发现不同券商披露口径差别很大。比如,国泰君安、中金公司等头部券商表示无重大涉诉事件;招商证券只列示了“中安科”案的投资者索赔数量和总金额。

为此,行家不完全统计了两融业务和股质业务相关的案件数量和涉诉金额。因未达到披露标准而空缺的券商,行家不确定其涉诉总额是否会刷新记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