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邓智团锚定“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提升 推动国际经济中心升级版建设经济实力

邓智团锚定“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提升 推动国际经济中心升级版建设经济实力

长期以来,上海一直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从1986年建设“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1992年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个中心”,到2001年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再到2017年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经济中心一直是上海追求的重要目标。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位列国内城市首位,在全球城市中居第6位,排在纽约、洛杉矶、东京、巴黎和伦敦之后。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海应锚定“‘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的目标,推动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升级。


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资料图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总量,要确保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经济实力排名全球前列。过去五年来,上海GDP率先连续突破3万亿元和4万亿元大关,上海发展不唯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质量的GDP”。无论对标顶级全球城市,还是赢得国内城市的竞争,锚定具有世界影响力目标,通过促进产业高级化发展,提高经济密度,促进更高质量的GDP增长,以经济实力来积累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功能,要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城市核心功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需要坚持“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紧密结合“四大功能”与其他四个中心建设,不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发展高地;同时,持续增强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成为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链接”和“中心节点”。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空间,需要从市域单体走向上海大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协同。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进入了都市圈和大城市群整体崛起的时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需要围绕深化产业协同和创新能力,推动跨区域功能区协同发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在更高效区域集聚和更大范围内流动,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内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整合。系统谋划推进路径,聚焦世界影响力提升,上海系统谋划国际经济中心升级版建设,关键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重点任务、打造重要空间、优化营商环境。

强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的顶层设计。可以加快研究制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升级版建设目标、任务和路径的总体部署,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提供纲领性文件。推动出台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升级版的建设条例,为国际经济中心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成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相关工作,提供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组织保障。

谋划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充分发挥国际经济中心统筹“五个中心”整体集成优势的同时,着力强化国际经济中心自身特定任务的优化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的特色优势功能,加强国际经济中心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中心的协同和联动发展,形成上海国际经济中心独特的综合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把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主战场,促进服务化与制造化融合发展。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技术密集型等高效率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力“五型经济”,进一步发挥创新型经济引领作用,提升服务型经济能级水平,增强总部型经济核心功能,拓展开放型经济链接广度,放大流量型经济溢出效应。

明确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在上海空间布局“十六字”总方针引领下,加快打造支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战略目标的核心载体。推动主城区提高经济密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促进现代服务业高起点集聚发展;以自贸区新片区和大虹桥地区为东西两大核心枢纽,打造新的开放型经济集聚高地;加快宝山、金山的新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新城为依托,打造高端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五型经济的新增长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注重在市域、都市圈、城市群等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级联动,不断强化“圈内”成员的产业分工,推动长三角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高水平产业协同发展架构,持续增强产业链的影响力、竞争力乃至控制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打造匹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经济中心的营商环境。可以着力制定与国际经济中心升级版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制度安排,顺应制度型开放趋势,探索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积极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高地,吸引和集聚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主体。在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中持续优化服务,不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项目审批流程,为吸收外资、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创造更便利的条件。打造一流人才环境,以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撑营商环境建设,构建本土人才培养链,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强化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国际化高品质的配套环境。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邓智团

编辑:任思蕴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