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北京地铁里的200多个“治愈”故事

北京地铁里的200多个“治愈”故事

每个地铁民警都是“杂家”

早上7点上班,第二天晚上7点下班,疏导客流、调解纠纷、维持秩序、提供帮助,在广场上巡逻,进站、出站,循环反复——这就是地铁民警的日常工作。“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是懵的。记得那天人特别多,有两个年轻人在打架,等我挤到他们身边时,人都散了,甚至不知道是谁打的。我就感觉地铁里节奏太快了,连打架都要赶时间,谁也不想耽误上班。”马拓回忆道。

乘客忙着赶路的时候,也是地铁民警最忙的时候,在早晚高峰和夜里收车之前。早晚高峰因为人流比较聚集,会高发一些打架纠纷,比如因为拥挤造成的争执,或者因为排队乘车造成的混乱,需要警察快速高效地前去处置,如果慢一步,在地铁那种封闭且人员密集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事故。晚上地铁收车前后,经常会有一些醉酒或走失的乘客,迷失在地铁站里。

马拓曾处置过一起事件,一个母亲和女儿发生争执,母亲待在地铁里不愿跟女儿回家,任凭民警怎么劝,都无法化解她们之间的矛盾。后来地铁收了车,两人想走都没办法离开,最后还是警察开车把两人送回了住处。

有些乘客可能觉得地铁民警只是每天巡巡逻,排除一下安全隐患,并不像属地派出所或者刑警队那样忙碌和具有危险性。马拓说:“其实地铁里的很多案件也非常有社会危害性,比如我们曾经当场抓获持械伤人的嫌疑人,曾经抓到过杀人逃犯。”因为地铁里人太多,有些因素具有不可控性,他们要时刻保持警备,以防各种突发情况得不到及时处置。所以每个地铁民警都是“杂家”,对各种犯罪类型和处置流程都能掌握。

在角落里守护一方平安

如今的马拓不再怀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觉得,这份工作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每天能接触到许多人,感受他们的生活状态,代入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体会各种不同的人生。“他们会跟我讲述自己的困惑,反之,我也会跟他们聊自己的一些心事。尤其在调解纠纷时,必须有这种聊题外话的过程,用这个过程将事主的情绪冷却下来。所以每次我和事主聊得很深入时,我都能对他们面临的困惑感同身受,他们也会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这种双向的收获感让我觉得很有成就。”

同事们看了马拓写的故事之后也很有共鸣。马拓说,其实他的很多同事都比他做得好,只不过他们没把这些表达出来。有的同事为了帮事主找丢失在地铁里的电脑,前前后后在车站里蹲守了一个多礼拜;有的同事为了抓获在地铁里的诈骗犯,到离地铁很远的闹市里去抓人;甚至还有女民警为了抓获从地铁里逃窜出去的逃犯,一路狂奔把嫌疑人堵在了外面的公园里。

有人说,比起民警身份,马拓更像一个心理疏导师,将他在地铁中遇到的脆弱、惶恐、焦虑逐一化解,向更多的乘客传递安全感。而他记录在网络中的这些故事,更是众多网友的治愈良药。马拓却说:“很多乘客只是把地铁当做了特别寻常的交通枢纽,他们从没意识到地铁站里也会发生很多人间冷暖的故事,其中有趣事,也有很多发人深省或者正能量的小细节。通过我的故事,大家会发现很多和以前坐地铁时不一样的见闻。”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就站在每一个地铁站的角落里,为每一位匆匆而过着,守护着平安。

周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