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023年城投公司信用风险展望

2023年城投公司信用风险展望

摘要

四川省城投企业资产规模及净资产实力均总体增长,主要表现为成都市一城独大,其他地市(州)、区县城投抱团取暖的特点;四川省整体资产流动性表现较好,但各地市(州)存货及应收类款项占比差异化明显。

四川省城投业务类型以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保障房建设为主;成都市城投业务市场化拓展进度及效果优于其他地市(州),四川省城投企业整体造血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需警惕过度拓展经营性业务带来的经营风险。

四川省城投债务余额位居全国前列,总体融资结构良好,但短期偿债指标表现欠佳;各地市(州)城投债务及融资结构差异明显,个别区县触发非标融资风险事件。

四川省GDP稳步增长,处于全国前列,但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4+6”现代服务业体系为主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的主要贡献力量;五大经济区发展差距巨大,成都平原经济区一枝独秀。

四川省财政收入规模较大,但结构不合理,对中央转移支付及土地财政依赖较大,区域间财政收入极不平衡。同时四川省政府债务增长较快,狭义政府债务与地区财力的匹配度较好,广义政府债务与地区财力匹配度较差,需警惕债务过快扩张带来的偿付压力。

关键词:四川省 城投公司 信用风险


具体内容如下

2023

一、城投企业概览

伴随区域战略地位的提升,四川省城投企业快速发展,在城投企业数量、高级别优质主体数量等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成都市的城投企业、优质平台等极核效应明显

四川省城投平台数量位于全国第四位,以区县级平台为主,高信用等级主体集中在省级和成都市。四川省作为我国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上游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加持之下,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经济总量全国领先、西部第一;伴随区域建设速度的加快,四川省城投企业发展速度较快,2018年~2022年,四川省共新增发债主体117家。


从城投企业总量看,截至2022年末,四川省有发债记录的城投企业共248家,总量占全国城投企业的6.65%,位居全国第四位、西南五省首位。从平台类型看,四川省有省级平台共10家、地级平台共65家、区县级平台共140家、园区平台共33家,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第四位、第四位和第九位。从平台信用等级看,四川省信用等级为AAA、AA+、AA、AA-的城投企业分别为有13家、37家、148家和20家,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十位,AA及以上信用等级的城投企业占比达80%,平台资质较优。从所属城市看,四川省城投企业主要集聚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及白酒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其中成都市城投企业数量占据四川省总量的半壁江山达105家,城投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上的地级市有泸州(16家)、绵阳(14家)、眉山(14家)、遂宁(12家)及宜宾(11家);AAA及AA+等高信用等级主体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分别为8家和25家。


2023

二、城投发行概览

四川省城投债券发行及净融资规模均全国领先,且与全国节奏基本一致;但受监管趋严、疫情反复、土地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四川省城投债发行总体表现出规模下降、利差走阔、区域分化、期限压缩等特点

四川省城投债券发行规模位于全国第四位,成都市和省级城投为全省发债主力,绵阳、泸州和宜宾等地城投发债表现较为积极。201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中发〔2018〕27号),开启系统性严控隐债元年;同时,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前提下,保障对补短板及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的合理融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防范化解融资平台公司到期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国办函40号),开启隐债置换。四川省城投债券发行节奏与全国节奏基本一致;2018年~2021年,在监管严控隐债与保障重点项目融资的相互作用下,四川省城投债券发行规模及发行只数均逐年增长,且排名均位居全国前列、西部首位。


2021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宽信用期间隐债规模稍有抬头影响,隐债监管加严,严控城投尾部风险;总体表现为隐债“控增化存”和加强对城投融资的监管。此外,2022年,债市调整触发理财赎回负反馈,导致大量中低评级的城投债券市场认可度下降;叠加疫情反复、土地市场疲软等多种因素,四川省城投债券发行量及发行只数均有所回落,但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集聚区域,四川省城投债券整体发行情况仍位居全国前列。

从四川省各地市发行规模看,成都市作为四川省战略地位、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及金融环境的核心区域,城投企业债券发行只数及发行量均在省内占绝对优势,是四川省城投债发行的“掌舵手”;在成都市辐射带动的作用下,成都平原经济区内以绵阳市为代表的地市,项目建设需求大,城投债发行较为活跃。此外,川东南经济区内白酒产业较为发达的宜宾市及泸州市等地市债券发行只数及发行量常年居于四川省前列。但2021年以来,受信用环境冲击、城投监管趋严、疫情反复及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川省多数地市(州)发行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仅乐山市、自贡市、德阳市及内江市发行量逐年增长。


四川省城投债发行下沉较为明显,在外部环境走弱背景下,地级城投债发行依然坚挺。四川省城投债发行主要集中在地级和区县级城投主体,园区级城投债发行势头亦较为突出;2018年以来,四川省地级、区县级及园区级城投债发行节奏基本与全省节奏基本一致,其中2020年下半年以来,永煤事件后整体政策监管趋严,区县级及园区级城投债发行下探趋势明显,地级城投债发行依然坚挺,可见在外部环境走弱的情况下,不论从市场认可度亦或是城投自身融资能力来看,地级城投主体表现均较为突出。


四川省城投债净融资额位于全国前列,区县级城投是中流砥柱;成都市表现出较强的极核效应,各地市(州)净融资分化显著。2018年以来,四川省城投债净融资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受监管趋严影响,净融资规模先增后降;其中2022年在严监管及土地市场动荡背景下,四川省城投债发行端边际收紧,同时叠加城投债集中到期等因素,城投债净融资规模同比大幅下降。分区域看,四川省多数地市(州)城投债净融资进入负区间,城投平台流动性问题凸显;成都市一城独大,区域净融资分化显著及区域集中度较强;城投企业债券融资下沉明显,区县级城投仍是四川省净融资的主力军。


在严监管背景下,四川省AA城投企业发行难度加大,优质平台成为发行新主力,整体发行期限有所压缩。2018年~2021年正值严控隐债下的边际放松期,四川省AA级城投企业为债券发行的主力军;2021年以来,城投企业进入控增化存新时期,AA城投企业发行难度加大,发行规模大幅下降;AA+级城投企业债券发行基本稳定,AAA级城投企业债券发行量逆势而上,四川省整体信用环境有所改善。从期限结构上看,四川省3~5年期债券发行量占据主要份额;2020年以来,受严监管加剧影响,整体发行期限压缩;其中,3年期以下,特别是短融、超短融等债券产品发行份额有所上扬。


四川省各信用等级城投债利差变动分化明显,成都市、绵阳市及泸州市等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区域城投债利差优势显著。四川省整体城投债利差走势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对政策变化较为敏感;严监管持续加剧以来,四川省城投债利差及各信用等级利差总体走阔,其中AA利差走阔趋势明显,各信用等级城投债利差变动分化明显。此外,四川省主要地市城投债利差变动分化情况总体变现为先缓和后加剧,成都市、绵阳市及泸州市等市场认可度较高的区域城投债利差优势显著。


2023

三、城投企业评价体系

根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方法及模型(RTFU002202208)》[1],东方金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用评级分为个体信用状况和外部支持两部分。个体信用状况主要考察不考虑外部支持情况下受评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程度,包括基础评分和调整因素。基础评分主要考察受评主体的经营规模、业务运营、盈利与获现能力、债务负担和保障程度等。调整因素主要考察受评主体业务多元化、债务结构、财务弹性、资产质量、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其他因素。外部支持主要考察支持方对受评主体的支持意愿和支持能力。

2023

四、城投个体信用状况

(一)城投资本实力

四川省城投企业资产规模及净资产实力均总体增长,主要表现为成都市一城独大,其他地市(州)、区县城投抱团取暖的特点;四川省整体资产流动性表现较好,但各地市(州)存货及应收类款项占比差异化明显

得益于四川省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城投平台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伴随项目建设的持续投入及其他经营性业务的深入拓展,加之股东及相关各方在优质资源整合注入等方面的支持,四川省城投企业资产规模及净资产实力均总体增长,主要表现为成都市一城独大,其他地市(州)、区县城投抱团取暖的特点,城投企业资产及净资产实力不断增强。从资产构成看,四川省整体存货及应收类款项占比较低,相较全国平均水平来看,资产流动性表现较好;但聚焦各地市,存货及应收类款项占比差异明显,雅安市、资阳市、南充市、巴中市及达州市存货及应收类款项占比较高,需关注存货对资金占用情况、变现能力及回款依赖财政不确定性大等问题。


各区域在壮大城投净资产实力方面主要体现在重组整合、注入经营性资产等领域,一方面直接提升了区域城投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在隐债“控增化存”的背景下,涉隐债城投主体融资能力下降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彭州市为例,彭州市为成都市代管县级市,在震后修复、城市升级改造及还本付息需求叠加的作用下,彭州市主要城投平台融资需求较大且多涉及隐债,资金供需不匹配;在此背景下,彭州市进行平台整合,组建湔江集团,并将区域内的主要融资平台、优质砂石经营权、采矿权、管网资产、商铺资产等注入其中;本次整合后,截至2022年9月末,湔江集团资产及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148.89亿元和558.62亿元,同时区域城投信用等级获得提升并成功发行海外债。但需警惕整合后银行对集团整体授信而带来的各子公司互相挤占授信,间接影响集团整体融资能力的情况。

(二)城投盈利能力

四川省城投业务类型以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保障房建设为主;成都市城投业务市场化拓展进度及效果优于其他地市,四川省城投企业整体造血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需警惕过度拓展经营性业务所致的经营风险

从盈利能力看,四川省城投业务类型以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保障房建设为主,辅以部分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贸易等经营性业务,城投业务1.0属性明显。伴随城投企业市场化转型,部分区域经营性业务趋于多样化,开启城投业务2.0多点开花阶段,主要经营性业务包含工程施工、商品贸易、房地产开发、类金融业务、产业投资等领域。成都市城投企业转型效果显著;其他区域城投企业市场化转型滞后,且拓展的经营性业务多以商品贸易、房地产开发为主,其中商品贸易业务品种多为建材类,均受土地及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较大。

在传统城投业务收入稳健的基础上,拓展经营性业务对灵活收入来源有所助益,四川省各地市(州)城投企业净利润总体表现为增长,其中成都市、宜宾市及泸州市等地市的城投企业盈利能力表现突出;但部分地市(州)城投企业净利润增长势头及盈利指标表现不佳,造血能力有待提升。总体来看,四川省城投业务收入仍主要依赖于与政府关系密切的传统类业务,对地方财政实力及政府回款安排依赖较大,在当前地区经济财政受大环境影响承压明显的背景下,收入及回款的稳定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拓展经营性业务对城投公司提出较高的专业性要求,需警惕经营风险。


(三)城投偿债能力

四川省城投债务余额位居全国前列,总体融资结构良好,但短期偿债指标表现欠佳;各地市(州)城投债务及融资结构差异明显,个别区县触发非标融资风险事件

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对城投债务的依赖性较高,成都市城投债务余额一枝独秀。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城投企业债务余额达36759亿元,居于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江苏省(94913亿元)、浙江省(69508亿元);远超西南其他五省(广西壮族自治区13433亿元、贵州省12994亿元、云南省12389亿元、青海省847亿元和西藏自治区708亿元)。从四川省各地市(州)看,成都市城投债务余额遥遥领先为16459亿元,绵阳市、宜宾市及泸州市位列第二梯队,债务余额均超1200亿元,雅安市融资余额最小;此外,四川省省本级城投有息债务余额近万亿元。

四川省总体融资结构表现良好,个别地市(州)非标占比较高,非标风险浮现。从融资结构看,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城投企业融资结构以银行借款为主,占比为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3.84%);非标融资占比为6%,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7%),整体融资结构良好。从各地市(州)融资结构看,各地市融资结构仍以银行借款为主;各地市(州)非标融资占比普遍低于15%,自贡市、内江市及资阳市非标融资占比超20%。2018年以来四川省内陆续有少数城投平台作为融资方或担保方的非标违约事件发生,违约主体多为非发债平台,主要集中在成都以及个别区县平台。


以成都市下辖区县为例,都江堰市、金堂县和平昌县均曾涉及非标融资信用风险事件;以都江堰为例,都江堰早期在文旅项目上的投入回报不佳,叠加万达离场、融创烂尾及腐败泛滥等多重因素,债务高楼出现晃动,触发非标违约风险事件,地区融资环境骤冷;在财政风险防控专项资金、成都市级AAA平台担保、拿地及平台整合等多项举措的帮助下,都江堰债务规模、结构及成本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都江堰债务规模仍较大且处于偿债高峰期,偿债压力依然较大,同时在疫情冲击旅游业、成都市级平台担保退出等背景下,需警惕再度“决堤”风险。

四川省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总体表现略弱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市(州)短债占比偏高且多总体增长。仅资阳、德阳、达州和攀枝花近三年短债占比保持在全国及本省平均水平以下;遂宁、凉山州、及宜宾近三年短债占比均高于全国及本省平均水平。绵阳、雅安、泸州、自贡及广安等地市短债占比增速较快。其中,雅安因多只债券面临到期,短期偿债压力骤增。大多地市(州)货币资金短债比多逐年下降且覆盖能力较弱,仅宜宾、达州近三年货币资金均能覆盖短债。巴中、遂宁、南充、绵阳、资阳等地市自有资金短缺情况较为严重。


城投企业利润对到期利息的覆盖能力普遍偏弱;其中,宜宾市覆盖能力较好,部分地市(州)利息倍数徘徊在1倍左右,巴中等9个地市近三年均未实现覆盖。外部支持作用显著。若考虑地方政府在注入资金及财政补贴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各地市(州)利息偿还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资阳和攀枝花提升效果最为明显。


2023

五、外部支持

城投公司获得的外部支持通常来源于地方政府。东方金诚主要从政府支持能力和政府支持意愿两个方面综合考察城投公司获得的外部支持情况。支持意愿主要考量城投个体在区域中的重要性以及与政府的关联性,属于个体指标。而政府支持能力主要通过定性及定量指标综合考察城投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财政实力,定量指标主要包括支持方的行政层级、经济实力、财政实力、债务负担等;定性方面主要衡量地方政府受上级政府支持情况的影响情况,通过受评地方政府对于上级政府的特殊地位来衡量可获得的上级政府支持力度。特殊地位具体通过战略定位、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和金融环境等方面来衡量。

(一)城市概况

1、城市概况:西南重地,山川环绕,地广人众区县多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西南重地、战略要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为我国西南、华中、西北的结合部,长江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交汇点,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

四川省多大山大川大平原。四川省地势西高东低,四面环山,北面秦岭山脉、南面云贵高原、东面巫山、西面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盘踞西边,境内大小名山包括贡嘎山、四姑娘山、华蓥山、金城山、青城山、峨眉山等;河川众多,长江干流横贯四川,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成都平原为我国第六大平原,土壤肥沃,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

四川省地广人众区县多。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千米,位居我国第五位;2021年末常住人口8372万人,位居我国第五位;辖21个地级行政区,其中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55个市辖区、19个县级市、105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区划,县级区划数量位居我国第二位。

2、发展历程:“天府之国”筑基础,“西部开发”促发展

古代(1840年前)四川省经济有起有落。起:秦并巴蜀,迁入人口、修都江堰,农业快速发展;汉代“扬一益二”,蜀锦、蜀布、盐业、冶铁迅速发展,工业兴起;落:东汉至西晋,连年战争,经济被破坏;起:唐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展迅速,出现纸币“交子”,经济位居全国前列;落:南宋至清初,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城市变废墟、沃野变荒土、经济被严重破坏;起:康乾盛世时期,“湖广填四川”,人口急剧增长,休生养民,恢复经济。

近代(1840-1949年)四川省经济处于低位徘徊。经过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处于内陆且以传统种植、农耕业为主的四川经济逐步衰退;抗战时期企业内迁奠定四川近代工业基础,促进四川工业经济的振兴与繁荣。

现代(1949-1978年)四川省经济逐步复苏。“一五”期间,四川省积极搭建铁路及获得苏联援建项目,推进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发展,如长虹电子;四川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国家对四川基本建设投资300多亿元,约占整个三线地区投资的1/3,改善四川省基建并建立了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

现代(1978年至今)四川省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率先进行农村改革、国企改革、“两个转变”改革,经济迎来迅速发展;2000年起,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四川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四川省实现GDP5.6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六位。

(二)特殊地位

1、战略定位: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

四川省经济及政治战略定位均很高。经济定位方面,四川省拥有多个国家战略加持,包括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我国继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后的我国第四大城市群,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省的部分包括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提出了“确保年年有新变化、五年见大成效”的目标任务,2023年度规划了248个共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为两地经济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政治定位方面,四川省西邻西藏,为我国第二大藏区,且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能源资源大省、人口大省和科教大省,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区位交通:内联外畅、通江达海,蜀道不再难

轨道交通方面,四川省铁路前期发展较为滞后,1952年四川首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2013年遂渝铁路改造完成,四川省拥有首条动车线;2014年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四川省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高铁线路。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四川省铁路迎来了较快发展,截至2022年末,四川省铁路运营里程超过58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3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覆盖全省19个市州。目前开工建设成达万、成渝中线、成自宜等高铁,将更快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增长极。

公路方面,截至2022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9179公里,覆盖21个市(州)、136个县(市、区),川东北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川南、攀西对外通道群加快形成,川西北结束州府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航空方面,四川省拥有民用运输机场16个,覆盖12个市(州),其中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2022年成都的双流国际机场及天府国际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共3109.2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位。

航运方面,四川省共有通航河流176条,航道总里程10540公里,航道里程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主要航道网覆盖除甘孜州、阿坝州、德阳外的18个市州,干线航道串联泸宜等12个市州。

油气管网方面,四川省为西南地区天然气(页岩气)输送枢纽,2020年年输配能力达450亿立方米。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四川省综合交通建设将完成投资1.2万亿元以上,其中公路水路7000亿元、铁路3000亿元、民航250亿元、轨道交通2200亿元。到2025年,四川省交通强省建设将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成“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基本形成“123出行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基本实现“快速网覆盖区县、干线网畅达乡镇、基础网连接村组”,为打造全国交通“第四极”奠定坚实基础。

3、资源禀赋:巴山蜀水,“人”杰“地”灵

四川省拥有富集的旅游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和优质的科教资源。

旅游资源方面,四川省拥有世界遗产7处,列居全国第2位,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处(东风堰、都江堰);截至2021年末,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5家,AAAA级325家。

矿产资源方面,四川省矿产资源品种丰富且种类齐全,能源、黑色、有色、稀有、贵金属、化工、建材等矿产均有分布,其中天然气、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第1位;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2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居全国第3位;炼镁用白云岩、轻稀土矿等8种矿产居全国第4位;磷矿居全国第5位。

人口方面,四川省2021年末常住人口总量8372万人,位居全国第5位;2010-2021年,常住人口净流入330万人。但也存在出生率下降及老龄化凸显的问题。

科教资源方面,四川省为内陆四大科教中心(湖北、陕西、四川、湖南)之一;四川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位居全国13位;拥有大学数量134所,其中双一流院校8所、211学校5所;拥有两院院士96人、在校大学生192万、在校研究生14.7万;大学生密度229名/万人、研究生密度18名/万人。

4、金融环境:“成绩单”晒金融实力,“双城记”建金融中心

金融业方面,2022年末四川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位居全国第7位,处于全国上游水平;四川省拥有上市公司171家,位居全国第7位;展业银行分行数量169家;属地银行90家,位居全国第7位;注册地在四川的证券公司4家,总资产规模位居全国第10位;注册地在四川的担保公司3家,净资产规模位居全国第8位;注册地在四川的资管公司2家,总资产规模位居全国第9位。整体来看,四川省金融资源较好。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和改革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新的历史使命,是四川省吸聚高端金融要素、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全面提升金融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重大历史机遇,计划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2035年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并为此从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生态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七个方面提出28项具体政策措施。整体来看,随着上述措施的逐步推进落实,四川省金融业将实现长足发展。


(三)经济与产业基础

1、经济概况:稳增长、调结构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省内经济差距凸显、成都平原经济区“一枝独秀”

近年来,四川省GDP稳步增长,其中2022年实现GDP56749.8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GDP增速有所波动,其中2020年受新冠疫情突发、各行停工停产影响,GDP增速大幅下降;2022年,新冠疫情、夏季高温限电停电、地震等多种因素影响,GDP增速处于低位。从人均GDP来看,四川省2022年人均GDP实现6778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5698元),人均富裕程度有待提升。

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16年起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2022年三次产业占比10.5:37.3:52.2,产业结构与全国(7.3:39.9:52.8)相比,第一产业明显占比偏高,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


按照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四川省21个市州根据地理位置和区位分布划分为五大经济区,即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五大经济区发展差距较大,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超60%,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发展较弱,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不足5%。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资阳、遂宁、雅安,为四川省最强最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2021年经济总量占四川省61%,常住人口占四川省50%;重点发展产业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食品饮料和数字经济。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是四川省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世界十大蒸馏酒产区,2021年经济总量占四川省16%,常住人口占四川省17%;重点发展产业为装备制造、航空产业、白酒。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达州、广安、巴中和广元,2021年经济总量占四川省15%,常住人口占四川省23%;重点发展产业为清洁能源化工、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生产加工、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拥有水能、钒钛、稀土等资源,2021年经济总量占四川省6%,常住人口占四川省7%;重点发展产业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饮料产业。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包括阿坝州和甘孜州,2021年经济总量占四川省2%,常住人口占四川省2%;重点发展产业为生态经济。


2、第一产业: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打造“天府粮仓”

四川省为我国农业大省,乡村地域广、面积大、人口多,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第一产业占比(2022年10.5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7.30%)。目前四川省逐步构建“10+3”农业产业体系,具体包括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椒)等10大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四川省马铃薯、甘薯、油菜籽产量长期保持全国第一;作为全国唯一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生猪出栏长期全国第一;“三品一标”农产品位列全国前茅,稳居西部第一;是全国最大白酒产区、产量占全国1/3;是全球最大红心猕猴桃和全国最大晚熟柑桔、晚熟芒果、柠檬生产基地;竹叶青、天府龙芽、蒙顶黄芽驰名中外。同时,四川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数量位居西部第一、全国前三。

四川省农业虽大,但不强,且区域发展不平衡,凉山彝区和涉藏地区的农村明显落后,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四川省明确了九个方面重点任务: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加快发展高质高效现代特色农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补齐“10+3”产业体系支撑性短板,构建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扎实做好乡村治理这篇大文章,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未来四川省农业基础将更加稳固,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3、第二产业:工业兴川,“5+1”产业成为四川经济“压舱石”

四川省通过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以及数字经济为核心的“5+1”现代工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2021年“5+1”产业营业收入实现4.8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3.14%;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电子信息为四川省第一支柱产业,2021年,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营收14611.5亿元,规模居中西部省份第一,已形成涵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与数字视听、终端制造环节、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等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著名落户企业包括华为、微软、IBM、德州仪器、长虹、九洲等。

装备制造产业为四川5个重点发展的万亿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装备制造产业实现营收8069.8亿元。经过多年发展,四川已经形成了动力设备、航空装备、核工业、钻采设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清洁能源装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带。

四川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四个重点领域。2021年,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30.2亿元,总量实现万亿元突破。

先进材料方面,2021年,四川先进材料产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674.2亿元,增长21.0%。全省共有83个园区将先进材料作为主导产业,拥有成都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自贡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攀枝花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大批特色材料园区。

能源化工方面,四川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天然气化工、盐化工和化肥生产基地,核电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全国领先。2021年,能源化工产业实现营收8556.2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及部分区域中心城市,2021年四川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4012.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四川省在基于“5+1”现代工业体系上打造“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其中“3”代表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和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两个“4”,分别代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和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以及改造提升机械、轻工、冶金、建材4个传统优势制造业,“N”代表着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若干未来产业,全面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4、第三产业:跃居三产之首,服务业成为四川经济发展“主引擎”

2016年起,第三产业跃居四川省三产之首,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2022年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628.41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四川省构建了“4+6”现代服务业体系(4大支柱型服务业+6大成长型服务业),其中4大支柱型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文体旅游,6大成长型服务业主要包括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和家庭社区服务。2022年“4+6”重点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约65%。

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等,努力打造和培育“一地三区”(国际消费目的地、服务业改革创新引领区、全国产业融合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区),到202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3.5万亿元左右。同时将加快建设“4+6”现代服务业体系,将推动商业贸易转型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创新发展、推动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推动文体旅游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四大支柱型服务业;将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川派餐饮服务、医疗康养服务、家庭社区服务等,培育壮大六大成长型服务业。

(四)财政与税收

1、财政概况:规模高,但结构不合理、区域不均衡

四川省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2021年位居全国第5位,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全国第7位,近年来稳步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位居全国第5位,近年来增长较快,2018年起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相当,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及多民族聚集地,始终是国家政府重点支持的方向,上级补助收入规模始终是四川省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2021年规模居于全国首位。四川省内各地级市经济发展差距极大,财政收入极不平衡,成都市“独大”,2021年成都市实现财政收入4260.94亿元,与第二名宜宾市相差3529.16亿元,与最后一名雅安市相差4052.68亿元。


2、一般公共预算:结构有待调整,财政自给率较低

四川省财政自给率及税收收入占比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2021年均位居全国第17位,财政自给率水平较低,且近年来四川省财政自给率和税收收入占比呈波动下降态势,除成都市财政自给率(2021年达75.88%)较高外,其他地市州财政自给率均处于53%以下,财政自给率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均有待调整。从税收收入看,2022年四川省三大税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占比53.88%,涉房涉地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占比32.46%,涉房涉地税占比较高,对土地及房地产行情依赖较大,税收结构亦不稳定。


3、政府性基金:较为依赖土地财政,受房地产行情影响较大

近年来四川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均高于全国均值,对土地财政依赖较高;2020年起,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增速、商品房销售额增速、新开工施工面积等均不断下降,四川省房地产行情有所减弱,对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支撑较弱,2022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出现下降。


(五)债务与管控

1、狭义政府债务:逐步增长,狭义政府债务压力可控

在专项债务的带动下,四川省狭义政府债务增长较快;2021年末,四川省地区财力[2]/狭义政府债务为1.00倍,位居全国第9位,处于中上游水平,狭义政府债务规模与财政实力较为匹配,整体债务压力可控;2021年末,四川省各地级市州地区财力/狭义政府债务差距较大,其中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眉山市、成都市、德阳市覆盖倍数大于1.00倍,内江市、自贡市和巴中市处于较低水平。


2、广义政府债务:城投债务扩张较快,广义政府债务压力很大

城投债务扩张较快,在城投债务的带动下,四川省广义政府债务大幅增长;2021年末,四川省地区财力/广义政府债务为0.30倍,位居全国第27位,排名靠后,广义政府债务规模与地区财力匹配度较低,整体偿债压力较大;2021年末,四川省各地级市州地区财力/广义政府债务差距较大,其中绵阳市、宜宾市、泸州市及成都市等主要发债地级市排名靠后。


2023

六、区域与城投展望

四川省金融资源重点集聚成都,在政策趋严及外部环境不佳的影响下,四川省其他地市融资或受到影响。四川省城投平台资质较优,市场认可度较高,城投债发行及净融资情况均居于全国前列;成都市吸金能力远超其他地市,极核效应显著,地市发展对金融资源下沉需求紧迫。2022年以来受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市财政收支平衡面临一定挑战,城投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较大;市场对于债务压力较高、经济实力较弱以及曾触发风险事件的区域所属城投存在一定的城投债刚兑信仰担忧。从政策端来来看,城投融资全面放松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预计“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防范城投债务风险”仍将是贯穿2023年城投融资政策的主基调。四川省城投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或因政策趋严、市场担忧等因素的影响而受限。

四川省城投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或能有效反哺财政,但需警惕与自身实力不匹配的过度转型带来的经营风险。四川省城投企业实力普遍增长,其中成都市一城独大,其他地市(州)、区县城投通过重组整合、注入优质资产等壮大了净资产实力,有效提升了城投企业的融资能力,但需警惕整合后银行对集团整体授信而带来的各子公司互相挤占授信,间接影响整体融资能力的情况。四川省城投企业作为地方基建主体、融资平台的定位正逐步向市场化国企转型,主要体现在经营性业务拓展等方面,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各地市(州)市场化转型进展及效果差异化明显,整体造血能力有待提升,同时需警惕过度拓展经营性业务所致的经营风险。未来,四川省转型升级应在立足业务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包括但不仅限于业务、资金流、偿债能力等多框架、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市场化营运或将实现反哺财政,也将极大提高化债能力。

四川省战略定位、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及金融环境等特殊地位继续稳固,获得上级政府支持意愿仍将处于很高水平。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将继续深入实施;旅游、矿产、人口、科教等资源禀赋优势仍在;在“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建成“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强化交通优势,同时计划将成渝双城打造西部金融中心,促进四川省金融业长足发展。

在产业升级改造及疫后刺激经济措施带动下,2023年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将继续增长。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一年,四川省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2023年四川省将继续加强债务管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依法合规化解存量。在城投债务的带动下,四川省广义政府债务大幅增长,与地区财力匹配度较低,整体偿债压力较大。2023年四川省将继续加强债务管控,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依法合规化解存量,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新的化债途径。

[1] 详见https://www.dfratings.com/index.php?g=portal&;m=lists&;a=view&;aid=2672

[2] 地区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同

本文作者 |公用事业一部 张晨曦 高敬一

来源为金融界债券频道的作品,均为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