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杨博光:“一带一路”投资占比提高,投资机会如何抓?制造业服务业货币政策

杨博光:“一带一路”投资占比提高,投资机会如何抓?制造业服务业货币政策



热点: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对外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同比增长26.6%,甚至超出2019年同期水平,“一带一路”沿路国家占比更是逐年提升,这对中国宏观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信号?后市投资者该如何抓住机会?

解读:

面对全球正经历着重要变局,中国作为制造、消费人口大国,抓机遇与避风险并存,因而,此时加快对外投资不仅体现出大国担待、更是主动紧抓机遇的表现。

对外投资典范,上周RCEP再度迎来新加盟伙伴-菲律宾,截至目前,RCEP已对15个国家生效,步入全面生效阶段。RCEP的协议政策注重传统货物贸易关税的减免,以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的灵活方式,以达到降低区域内部贸易壁垒目的,截至目前,零关税覆盖率达90%。说明伴随RCEP的降本效应进一步扩散,利于整合“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与资源链,推动“一带一路”方针迈向下一阶段。

回顾历史,“一带一路”战略的雏形始于2013年,其背景适逢中国制造业经历重要的库存拐点。政策推动基建投资高增,新订单PMI从2012年低位48.7%攀升至2013年高位53.6%,制造业补库的高意愿,表现典型的库存上行周期。但随后的2014年三季度库存见顶后步入漫长的去库存阶段。因此,“一带一路”政策,初期或是产能转移至海外进行需求匹配。目前,中国现有库存与需求端仍有错配缺口,从RCEP进一步落成,增进“一带一路”对经济的实际贡献。

考虑到“一带一路”多以投资形成经济内循环增长点,对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发展。回忆2019年,作为G7成员中唯一参与“一带一路”的意大利,面对制造业PMI景气度下滑,从59%一路下跌至46.2%,市场对其经济前景的悲观更是反映在10年意大利国债利率持续下滑的情况,选择加入“一带一路”协议,说明看重背后的经济效益。如今正处全球经济走弱的大环境,预计各发展中经济体将积极达成合作,催化出更多的投资项目需求。

因此,应用到市场上,投资者除了可以持续关注基建、交运、新型能源建设等领域在海外新增项目,更可以关注未来“一带一路”沿线个别国家的新增合作机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东盟地区占比较大,但是考虑到与东盟地区的经贸方面,以互为替代、协同对发达国家提供产能的合作伙伴,经贸活动还需要关注发达国家的经济走势。焦点是,中国对俄罗斯、中东、东南欧等国家的内需商品出口份额增长空间,尤其汽车出口行业的逐年递增,值得投资者玩味。

热点:5月全球制造业PMI逐一揭晓,德国制造业PMI创3年新低,而邻国日本制造业PMI实现去年10月以来首次突破荣枯线,经济走势如此分化,这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后市投资方向该从何寻找?

解读:

就5月全球制造业PMI持平于49.6%,新订单、产出价格、投入价格细项同步呈下降趋势。分区域,美欧两大经济体依旧偏弱,反而亚太地区的日本与印度站上荣枯线以上,反映景气度有所扩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近来日股陆续创新高、股神对日股投资等资讯令日本成为市场焦点,而日本经济面到底如何?

作为外向型经济体,日本的外贸逆差正逐步收窄,从1月约3.51万亿缩至4月的0.43万亿日元。一方面是原油价格下降令到进口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机床订单回暖推升出口资本品金额环比增幅连续两个月走扩。其次,日本汽车产业链解决芯片问题后,今年已迎来改善,体现在本土汽车销售量创下疫情以来新高,以及汽车出口创下2020年10月以来新高。优势产业的外销复苏迹象,再加上工资谈判达成近20余年最大涨薪幅度,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下2022年新高,居民收入预期有所修复,耐用品之首的汽车消费同步提振。


数据来源:Wind

在友好的货币政策、汇率走势、结构性产业复苏形成共振,日本相较其他经济体,今年经济恢复速度较优。并且继首相、央行行长换届后,东交所亦迎来新负责人,政策的革新力量逐渐突显,成为未来日本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变数。主要原因,在日央行4月货币政策会议上,植田表示将“决定开展对货币政策的广泛评估,预计耗时一年至一年半”,并在通胀上首次增加“伴随着薪资增长”的条件。说明日央行正在考虑退出YCC,未来关注目标或将摆在工资对物价产生的链条影响。再者,东交所发布《关于实现关注资金成本和股价经营要求》,一方面成为日股本轮重塑估值的催化剂,另一方面,《要求》尤其对PB<1的上市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视为日本高层计划以上市企业为抓手,扭正日企账上趴着大量现金与不作投资的“躺平”态度,从而激发经济内生动能。

展望未来,投资者除了警惕日央行渐退YCC对全球资金的波动外,不妨多深思中外本轮经济回暖的共性与差异。尤其是内生动力对扩展,与中国一样,日本本轮经济回暖离不开居民消费力,但差异在于日本居民对收入预期改善与通胀预期加深,中国居民对经济增长斜率放缓,需要预期的催化影响,因此边际变化成为预期的关注点。在服务业持续高景气度,意味着后续将催生更多的内生动能,除了带动稳就业与收入预期,同步成为市场选择板块的逻辑。

热点:美联储货币方向再生变数,与此同时全球传来越来越多的去美元化声音,但是5月美元指数录得2.51%的涨幅,领涨其他货币,展望本月,美元还能维持强势吗?

解读:

据最新数据,5月非农就业人数新增33.9万人,超出市场预期的19万人,已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就业市场韧性凸显。但各领域就业情况呈现分化。5月制造业仅新增就业2.6万人,较4月下滑2千人,与美国制造业表现疲软相互印证,亦可观察的是去库速度超出预期。

5月服务业新增25.7万人,成为近四个月以来最大新增幅度。此外,在劳动力缺口上,5月的职位空缺数并没有延续下滑趋势,而是逆向攀升至千万级别,令每个失业者对应潜在的职位空缺升至1.8,用工缺口再度扩大。尤其,临时支持服务所代表的短散工市场用人需求出现非季节性反弹。意味着,虽然看到5月服务业平均时薪同环比增幅较4月下降,但是工资收入从增转降,并非如市场预期快速解释,所以,服务业工资-通胀的螺旋增长压力与财富效应问题仍值得投资者关注。


数据来源:Wind

至于去美元化趋势,各国央行纷纷减持美元资产,选择增持黄金等硬通货,隐含着资金对美联储能否成功对抗通胀存在质疑声音,尤其当银行流动性危机、债务上限风波等事件逐一爆发,根本原因始终离不开美元的保值价值与美债信誉的担忧。

所以,当连续两个月非农就业超预期,说明美国劳动力市场仍边际偏紧,服务业通胀缓解所需时间可能长于市场预期。并且,当稳定银行流动性危机、债务上限等内部风波后,结合权益市场表现,将给予美联储更大的信心把高利率维持更久。更重要的是,经历全球一致性去美元化声音,美元外部融资信誉的维护将会提上日程。换句话来说,虽然联邦基金名义利率预计非常接近峰值,但后市高利率时代或维持更久的时间,固化前期抗通胀效果以及维护美联储声望、美元资产的价值。美元的支撑力量一方面来自于名义利率的绝对水平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另一方面“拖字诀”效应里,伴随时间推移,通胀边际放缓,带来实际利率逐步回升。

热点:美油再次跌破70美元关口,带着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跌跌不休,面对原材料价格下滑,工业企业的成本率却逆势攀升至85.18%,成为 201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对此是如何理解?迎来二季度最后一个月,本月投资者该注意什么要点?

解读:

就工业企业数据,前4个月营收同比微增0.5%,与工业增长值的累计同比增速达到3.6%,在基数效应下自年初以来增速连续提升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背后主要是工业企业从产出到销售所形成收入过程中,同步受到价格因素影响较深。

在面对弱PPI,或者原油、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并非完全意味着工业企业成本回落,尤其在滞后性影响值得留意。从最新制造业PMI数据,新订单细项连续两个月落至荣枯线以下,企业主动采购意愿未增加,因此无论市场现价再低,其对企业降本影响不高。市场预期的被动去库存信号未明显反应,主动消耗现有库存特征重现。若是为了去库,产品出厂价格细项创下年内新低,似乎是一方面售出情况下,销售价格低于前期采购高价的原材料,利润受直接影响,另一方面,若是未售出,存货账面价值受跌价计提影响,会计层面体现为转结后的生产成本提高,形成现货市场与企业报表的背离因子。

此外,今年年初信贷数据大幅改善,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增成为主要贡献,让市场嗅到企业敢于投产、更新、升级的信号。自2021年起,受益于国家对高新产业红利政策持续出台,制造业投资肩负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使命,替代着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重任。由于前期大量新投建的设备、机器等固定资产投入金额大、使用期长,其刚性成本属性令到即便不开工生产,折旧、电力成本依旧存在,以致分摊至每个出厂商品的单位成本无形中提高。

因此,6月作为二季度的尾月,二季报已基本成型,投资者宜多浏览企业主动公告的经营数据,再结合存货周转、跌价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因素,对各行业财报的影响深浅程度,尝试预测二季报财报显现,助力自我先发制人寻找下一个投资风口。


数据来源:Wind

本文仅记载杨博光(执业证号:S0340619060008)的观点与心得,不代表所任职机构的立场,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所发布的观点和陈述不构成对任何人或任何组织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