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粤港澳专家“诊脉”大湾区,四大产业短板如何补足?横琴

粤港澳专家“诊脉”大湾区,四大产业短板如何补足?横琴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和试验区,去年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韩国。

大湾区内集聚了广东、香港、澳门的经济、科技、人才和资源等要素,如何通过协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益,是粤港澳大湾区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课题。

在近日召开的金交会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多位专家谈及大湾区的互联互通,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大湾区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科技仍然面临四个短板。”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说。

一是产业协同性不足,存在同质化竞争。“深圳和中山、深圳和珠海、佛山和东莞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比较大的相似性。”罗志恒说。

二是原始创新成果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比如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如火如荼,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药数量和研发投入远远不足。”他说,三是人才短缺问题在逐步显现;四是金融对产业科技的支持还不够。

“另外,在公共服务方面,大湾区内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会使得人口流动、人才流动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明显提高。另外,公共服务体系也面临着制度的约束,比如社保的可携带性,执业资格的三地认证等。”罗志恒说。

对此,罗志恒建议,未来三地要把握“珠三角制造业强、港澳服务业优”的产业格局,持续推动城市间产业融合互补;用好“先行先试”政策优惠,打造特色产业引擎;推广“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创新举措;同时围绕香港、深圳、广州完善公共服务规则对接融合,并借鉴欧盟等地的跨境衔接经验,探索“工作地缴费,分段记录与计算,三地整体结算,第三方发放”的方式,推动大湾区社保跨境携带;加快推进医药监管、行业规范、职业资格认定等的规则衔接。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也认为,在进一步增强大湾区内部的产业协同方面,有三个方向可以进一步努力,包括在政策协同方面助力打破行政壁垒,为企业和人才的跨境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在产业融合方面,促进各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创新,共同培育战略型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增强横琴、前海、南沙重大平台建设,以此为推进器,提升区域内外互联互通的整体水平。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升级的维度是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激活经济活力。”程实说,未来可以有一系列重要发力点,包括创新贸易、机制的体制改革,激发对外贸易活力,推动强链、补链,加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深化金融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释放数字经济的比较优势,催生对外贸易新业态的发展等。

澳门立法会议员、澳门银行公会主席、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副行长叶兆佳认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其中,横琴深合区建设进入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阶段,他建议,要充分发挥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合作平台联通世界的纽带作用,推进澳门债券市场建设,助力大湾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另外,叶兆佳建议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设立“离岸金融试验区”, 并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率先实现在横琴深合区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以人民币计价结算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将与周边的深交所、港交所以及上交所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他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