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热点透视丨降成本政策接力 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大力信贷周德文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

热点透视丨降成本政策接力 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大力信贷周德文中小企业中小微企业



降成本 提信心

编者按降成本再迎新举措。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8个方面22项任务,包括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激励企业内部挖潜等。本期热点透视聚焦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重点举措,采访了相关企业以及专家学者,探讨如何有效对冲实体经济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压力,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复苏与平稳运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赵姗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方面,《通知》指出,要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推动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滴灌”,持续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汇率避险成本。
在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方面,还存在哪些难点与问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要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从需求角度看,需要根据物价变动和企业盈利能力变化,适时明显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挖掘贷款需求潜力;从供给角度看,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宏观审慎监管原则,适时调整对银行的资本金要求,以激发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增加贷款供给。

采取不同模式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关键是要打破金融与产业良性循环之间的各种阻碍。为此,除认识和观念的开放和转变外,有必要在国家主导下的产业资本循环、科技产业有效转换、数字时代的再融合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等不同环境下,采取不同的模式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要改善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从需求角度看,需要根据物价变动和企业盈利能力变化,适时明显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挖掘贷款需求潜力;从供给角度看,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宏观审慎监管原则,适时调整对银行的资本金要求,以激发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增加贷款供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财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苍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外需减弱、内需不足等多重压力叠加形势下,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我国金融部门盈利长期高于实体经济,大量金融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支持实体经济动力不足,短期内“脱实向虚”难以得到切实缓解。二是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信贷体系,特别在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方面有待提升。三是银行在服务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方面的创新不足,特别是围绕绿色金融、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的金融产品创新有限。
“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利率尚未形成与政策利率协调变动的调节机制,影响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廷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创新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例如,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民企债券融资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但当前结构性工具的利率缺乏弹性,此外,据测算,在当前情况下,多数商业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所带来的净息差收益率,尚不及该行全部业务的平均净息差收益率,这将影响金融机构申请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性。”赵廷辰说。

让“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长期面临的融资约束难题,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匹配性,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陈道富建议,一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中,实现金融和科技、产业的再融合和再创造。可发展与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相嵌套的数字金融模式。将金融的发展,内嵌于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的开发推广中,发展基于数字经济的金融业态。发展供应链、贸易链金融,建立基于大宗商品等真实资产的数字资产凭证,实现更有效率的数字资产交易。以商业票据等为抓手,塑造基于商业信用的金融业态。
二是发展内嵌于产业和企业的市场化金融支持体系。我国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治理不同于一般公司治理,需要引入行业和公共治理,并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和行业能力体系。我国还需要区分一般性的市场价格波动、金融系统演化引发的结构性变动及市场萎缩和功能丧失的系统性风险,可提高市场价格发现能力,允许行业分工拓展并引导结构性变化,通过法治和必要监管避免系统性风险。设计更好的金融创新机制,如更好发挥监管沙盒作用等。
苍岚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的提升,一是支持领域要精准。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产业领域的科技型企业,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二是支持对象要精准。围绕重点项目和特定类型企业,注重信贷资金的精准投放,把服务企业重点放在支持高技术类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方面,同时,加大对部分面临生产经营压力的优质高技术类企业的精准支持。三是支持环节要精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应更聚焦支持研发创新环节,鼓励结合科技企业发展阶段、金融需求和风险特征,探索灵活的贷款利率定价和利息还付方式,合规延长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完善支持科技企业研发环节的金融服务。四是评价体系要科学。围绕“研发投入、科技人员、发明专利、产权转化”等指标,形成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设置信贷准入基础分值,使科创属性可量化、可评价、可比较,为金融信贷支持提供统一实操标准。
“下一步,建议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调节与政策利率挂钩,使结构性货币政策利率能够与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同步变动,提升金融机构申请、使用结构性工具的积极性,为绿色低碳减排、中小微企业普惠发展、科技创新等当前重点领域提供更大支持。”赵廷辰说。

激励企业内部挖潜

加快转型升级降本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晓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激励企业内部挖潜方面,《通知》提出,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降本。

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是“治本之策”


《通知》指出,鼓励企业优化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全过程成本控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加快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柔性生产和市场需求适配能力,促进产销协同、供需匹配。
“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和激励内部挖潜‘双管齐下’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关键,其中,通过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激励企业内部挖潜,是应对成本压力的‘治本之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许英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在当前市场需求总体偏弱且仍处于复苏态势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只有通过开源节流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实现从粗放式经营转为精细化管理,才能确保内部供应链和资金流高效运转,降低亏损乃至退出市场的风险。”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子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小熊U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打造了数字化闭环DaaS服务模式,可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小熊U租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熊U租持续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打通了从前端获客,到中台业务处理、订单交付、资产管理,以及后台业务财务一体化、自动化财务报表输出的全链条数字化,实现全链条信息无障碍流通,以技术驱动业务转型,全面提升了IT运营服务效率,实现了精细化的运营管理。
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小熊U租的业务带来了显著增长。2019年至2021年,小熊U租营收从5亿元增至1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3.1%。
许英杰认为,企业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也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应对成本压力的能力,而且也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对于宏观层面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不过,李子文认为,激励企业内部挖潜仍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劳动力、土地(租金)、能源等刚性成本下降空间较小;二是不少企业倾向于通过减少雇员、缩减生产线等见效快的手段降成本,但对于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内部要素配置效率和供应链柔性、产销对接敏捷性等缺乏战略谋划;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粗放且存在路径依赖,向内挖潜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在许英杰看来,激励企业内部挖潜的重点是培育企业的内生动力。同时,强化政府对企业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政策支持,为企业的“内部”挖潜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李子文则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切实落实中央税费优惠政策“组合拳”的基础上,持续推动降低用工、用地和融资等成本;二是重点针对企业办公软件、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制造生产线等改造升级,加强引导性资金支持;三是面向中小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典型案例推广及管理培训,同时,鼓励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向上下游配套企业共享数字化平台、协同优化完善管理模式,实现供应链整体降本增效。

降低企业转型升级成本是

重中之重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选项”。《通知》指出,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就是降本增效和数字化建设。但数字化建设的成本是巨大的,希望能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技术投入上的支持。此外,还可以出台更具普惠性的支持政策,让更多企业获得低成本、低门槛的普惠支持。”小熊U租相关负责人表示。
“降低企业转型升级成本是重中之重。”许英杰认为,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方面,要持续强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进程,大力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方面,要持续强化财政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开展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加强对中小企业家数字化转型基本认识、技能等的培训,鼓励互联网平台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展进园区、进集群、进企业活动,充分发挥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擎”作用。
李子文认为,降低企业转型升级成本应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在“硬”的方面,不仅要支持中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还应当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在业务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应用数字化技术,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化升级推动企业优化价值链、提升竞争力。在“软”的方面,重视发挥人的作用,支持企业家提升数字化战略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培养员工的数字化能力,确保其业务技能水平、专业素养与应用数字化硬件、系统、平台的要求相匹配。

扩大市场和降本增效

“两手都要抓”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林春霞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针对性、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质效、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等8方面提出22项重点任务。其中,在缓解企业人工成本压力方面,《通知》强调,继续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以及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等。

企业面临订单和利润双下滑


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这些针对性政策出台,能否有效缓解企业压力?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一些企业表示,此次《通知》在降本增效方面更具针对性,这对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将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是需求萎缩、订单和价格双下滑,对企业而言,扩大需求、增加订单和降本增效都要统筹考虑到。
浙江丰业集团董事长李松林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现在企业用工成本已有所控制,人员工资基本上跟去年持平,原材料价格也基本趋稳。现在面临的难题主要是需求不足,订单和价格双下滑。
“今年一季度,我们企业的订单和价格比去年减少了20%左右,由于出口市场不景气,很多外贸企业转向内销,导致国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李松林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感慨道。
浙江信得达特种管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斌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企业而言,没有需求、没有订单是最大的难题。由于地缘冲突等因素,国外订单有所减少,大家都往国内转,随着“蛋糕”分的人越来越多,接下来,竞争或越来越激烈,预计一些外贸企业很难支撑住。
李国斌还以自己企业出口下降为例表示:“我们企业年出口额从原来的500万美元下降到现在的20万美元,出口量每年都在下降。”
此外,李国斌认为,企业员工老龄化,特别是一线生产车间招不到年轻技工,也是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浙商投资研究会会长周德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指出,近年来,人工成本高企不下,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现在我们的人工成本几乎是柬埔寨、越南、印尼等国家的3倍,部分产业面临转移的原因就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周德文进一步分析,现在务工者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解决温饱就可以。但现在务工者中很多是大学生,他们对工资、福利待遇、子女教育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周德文说,一方面,现在的企业人工紧张,需要大量熟练的技工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也面临问题,他们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工作,这是个很大的矛盾。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狠抓职业教育,大量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技工,这个方向是对的。

扩大市场和降本增效要兼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漆云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服务行业来说,人工成本增长较为明显,现在用工成本几乎占企业总成本的40%,其中,“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比较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跟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这意味着当期员工的收入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
针对这些情况,漆云兰建议,在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方面,可否让企业和员工自主选择缴费比例,比如,医保、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可以有浮动的空间,可设定最高和最低缴纳比例,让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自主选择。当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企业若违规不为员工缴纳社保,可对其进行处罚。
在职工技能培训方面,漆云兰认为,可以发挥行业协会的力量和作用。在行业标准制定、从业人员标准制定、职业培训、再教育等,完全可以由行业协会来制定相应的标准。
在疫情期间,一些地方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实施了社保缓交或免掉一部分费用的政策。此次《通知》强调,继续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以及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等。这些针对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压力,减轻了企业负担。
周德文表示,除了国家扶持政策之外,企业也要通过挖掘内部自身潜力,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动化水平,代替一部分人工,以此来化解企业成本高以及招工难的压力。但这样可能会对社会就业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扩大内需、增加订单和降本增效“两手都要抓”,在鼓励企业积极拓宽发展渠道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职工教育培训,让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务工者能够得到更好提升,进而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邹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