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端午假期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粽子陈丽芬餐饮企业销售额

端午假期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粽子陈丽芬餐饮企业销售额

吃粽子、划龙舟、挂菖蒲、插艾蒿、戴香囊……端午节期间,持续升温的不仅是气温,更有各类假日消费。业内人士认为,端午假期消费热情持续高涨,彰显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向好态势,而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也为促消费扩内需蓄能加力。

“粽子经济”市场规模稳定扩大

《2023中国粽子行业消费与品牌现状白皮书》显示,端午节期间,粽子消费人群占比达82.7%,2023年市场总量预计增幅约15%。京东发布的数据也显示,端午节前夕,粽子销量环比增长14倍,其中新口味粽子超过135种,销量环比增长近6倍。同时,各大线上电商平台也反馈销量明显增长。比如,抖音电商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粽子销量比去年同期明显增长,咸蛋黄肉粽、蜜枣粽、豆沙粽等销售靠前,其中“中华老字号”企业五芳斋近一周销量环比增长超过300%。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传统,‘粽子经济’也因此逐渐成为了一个稳定的消费市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副教授陈建伟说,“粽子经济”市场规模稳定扩大,产品种类也不断丰富,各种创新口味的粽子不断涌现。此外,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始深度参与“粽子经济”。

除传统的咸甜粽外,今年各大商家的粽子口味可谓“争奇斗艳”。比如,星巴克星冰粽系列推出萌檬咖星冰粽、荔椰星冰粽两款新品,并以跳跳糖作为蘸粉,为粽子赋予多样的吃法;再比如,元祖今年将“六大名菜”融入到粽子制作中,还原佛跳墙、腊味合蒸等传统风味。

此外,粽子也因具有传统文化属性备受文创市场青睐,形形色色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近年来持续推出“国潮”版端午粽礼盒,不少文创产品不仅外形时尚、实用功能强,更将文化内涵巧妙嵌入,受到市场认可。国家博物馆此前联合企业推出“七端阳礼包”,既包含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中国传统纹饰海水江崖纹等文化元素,又以可循环利用的彩绘国潮帆布包替代了一次性礼盒,美观实用,受到消费者喜爱。

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分析称,从近两年的实践来看,商家在推出粽子产品时,还在口味、原材料、包装、消费场景等方面不断创新,将消费升级的各项因素融入到传统美食当中,顺应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粽子消费正在呈现个性化和品质化的发展趋势,消费者对新口味和新品类的粽子越来越感兴趣。”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说,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粽子行业也将朝着满足个体化口味和需求的方向发展。未来粽子市场将出现更多创新的口味和组合,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口味、馅料和包装等。

挖掘需求培育市场新增长点

商务部监测显示,节庆商品消费大幅增长。除种类丰富、口味多样的粽子在市场上热销外,传统民俗产品也销售旺盛,粽叶、鸭蛋、香囊等备受消费者青睐。相关数据显示,近一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门店粽子、咸鸭蛋、粽叶销售额较前一周增长近70%。

生活必需品市场货丰价稳。据商务大数据监测,上周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全国百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库存充足,粮食、食用油、猪肉、牛羊肉、水果价格与节前基本持平,鸡蛋、蔬菜价格比节前微降。

这些消费热点也将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的新增长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说,传统文化通过沉浸式体验融入到消费领域,创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这些新的消费业态和消费场景正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假日经济历来都在消费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为此商家有必要以此为契机,更好抓住这一时间窗口。”付一夫说,具体而言,商家需要进一步创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如打造主题购物节、支持夜经济发展、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营造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等。与此同时,也可通过补贴、优惠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购物,通过薄利多销来带动业绩增长,并促进消费市场的回暖。

安光勇认为,以节假日经济为契机,商家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更好地促消费。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商家应加强线上渠道的建设,提供便捷的购物体验。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节假日期间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体验,商家可以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接棒‘最火五一’之后,端午假期持续带动了‘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消费,为各地增添了更加浓郁的烟火气。”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端午假期高涨的消费热情,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国内经济向好发展。

“今年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消费增长带来新的动能,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陈丽芬说,预计全年消费将保持恢复态势,持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二季度消费市场有望平稳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消费潜力逐步释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增势良好,1—5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0%,餐饮收入增长22.6%。

此外,相关数据表明,今年以来,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文旅消费、网上消费等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我国消费恢复向好,是由于消费基本面长期向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近日表示,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城镇化对消费带动作用持续,乡村市场蕴藏巨大消费潜力,消费增长空间广阔。

付凌晖说,下阶段,要继续推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落实好促消费各项政策,积极恢复和扩大传统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陈丽芬建议,对于即将到来的暑期,有条件的地方要依托湿地、草原、湖泊等自然资源和气候环境,推动自然元素与避暑需求相匹配,创造旅游休闲、度假养生等避暑消费场景。举办避暑消夏节、体育赛事、啤酒节等各类活动,丰富消费选择,提升避暑消费体验。在影院、艺术中心等文化场所开展避暑消夏活动,将避暑消费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据了解,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经在积极推出相关的促消费举措。例如,商务部将推出“不夜生活节”“数字消费节”等消费场景。各地也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比如,江苏举办“苏新消费·夏夜生活”。

“这些活动贯穿端午节、暑期,甚至延续更长时间,将为消费市场增添更多信心和活力。”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近日指出,随着消费旺季的到来,居民节假日休闲购物、出行旅游等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叠加相关促消费政策支持和活动促进,二季度消费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6月28日02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