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地理丨自贸区深改路线图广州东疆南沙粤港澳保税区

经济地理丨自贸区深改路线图广州东疆南沙粤港澳保税区



编者按

改革不止,创新不停。自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设立以来,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已迎来第10个年头。近日,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部门制定《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明确相关自贸试验区在2023-2025年拟自主推进实施164项重点工作,每个自贸试验区的重点工作有7项-10项,包括重大制度创新、重点发展产业、重要平台建设及重大项目活动等。本期经济地理走访广东、天津、山东自贸试验区,深入挖掘三地自贸区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经验做法和突出亮点,展现三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实践。


南沙自贸区:向深化规则和衔接机制要空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李源清

港澳规则顺畅衔接,一直是联通湾区、便利港澳、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突破口。自贸区八周年,广州南沙交出答卷,创设新型合作机制,规则衔接取得突破,不断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10余项税收规则率先衔接

6月8日,《广东自贸试验区2022年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新鲜出炉,广州市南沙区税务局创新案例“港澳居民税惠快享‘规则转换桥’”成功入选。

南沙区税务局立足南沙毗邻港澳的独特优势,在上级税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全国首次实现区级税务部门与香港税务局直接工作交流,共同研究推动10余项税收规则衔接,制定“港澳税负”计算规则,搭建港澳居民税惠快享“规则转换桥”,最大程度贴近还原港澳税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财务人员黄女士表示,学校香港教职工已通过这项功能享受280万元税收减免,学校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高端科研人才共育中,助推港澳科技力量进一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发展大局。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享受的便利只是对接港澳规则推出的系列创新服务之一。据介绍,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三地“税相通”“心相融”,税务部门还率先打造财税专业服务集聚区,有效破除粤港澳涉税专业人才流动壁垒;建设9个对接粤港澳青创基地的税务驿站,为620多个“双创”团队办理8300多项税费事项;邀请44名港澳学生到税务部门进行“百企千人”暑期实习等。

南沙区税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贸区挂牌以来,该局已有60余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及入选各级创新案例,为自贸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活社会创造力贡献了税务力量。“接下来,我们将以推进同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关键,强化自贸区税收制度创新系统集成,竭力打造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流营商环境。”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创享湾青创基地是集青创交流、规则衔接、专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引进6个港澳青创基地,共引入青创企业(项目)超250个,其中港澳台青创企业占比超50%,而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服务中心就落户在创享湾。

据介绍,目前中心已进驻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香港中华总商会等30家香港工商业协会,率先在内地形成香港工商业协会集聚效应。参照法定机构成立的广州南沙港澳合作促进中心也已入驻,为南沙港澳机构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高效服务。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成立两年多来,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和各位委员先行先试,推出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社会(G2S)的南沙实践,推动了港式国际化社区、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等一大批项目落地。

6月3日,广州南沙粤澳发展促进会成立。作为首个大湾区粤澳合作社会组织,澳促会搭建起南沙与澳门及葡语系国家的交流交往平台,填补了南沙与澳门合作机制的空白。

辐射大湾区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入,跨境法律服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南沙通过优化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高标准建设广州中央法务区南沙国际片区,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法律服务高地。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与国际规则进行机制对接,实际上就是在域外法律层面上的一个适用,所以它的适用范围不仅仅是企业、个人,还包括国际规则、国际交流层面上更广泛的需求。”“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副主任林启迪表示,该中心自成立以来,收集到的查明数量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有20多个,其中60%来自港澳地区。

法律领域职业资格互认仅仅是大湾区民生领域规则衔接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广州正全力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职业资格互认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6月28日,南沙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的通知》出台了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高精尖缺境外职业资格清单,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可在南沙实现职业资格认可。

澳门工程师学会会长胡祖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不仅是对澳门资深工程师的认可,更是对澳门专业人才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极大鼓舞。

“我们将根据人才类别,给予人才‘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激励。”广州市南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国红表示,希望通过完整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境外人才来到南沙。

天津自贸区:因租赁而兴赋能东疆发展

刘菲菲

作为全国融资租赁产业创新“策源地”,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助推中国租赁产业“版图”在全球市场拓展。

据统计,在天津自贸区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的38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创新实践案例中,东疆片区占比超三成,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名列全市创新主体首位。2022年最新发布的21个金融创新案例,其中三项全国首单均出自于东疆,租赁、汽车、数字货运、商业保理等五项系统集成创新也成功纳入到商务部2023-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

租赁产业集群站上世界舞台

站在天津东疆海边的沙韵广场向西回望,东疆租赁主题园区格外引人注目,其在全球的行业声望比眼下正热的“日出东疆”大得多。

不久前,首届中国融资租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央企融资租赁联盟成立大会在天津举行,在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的倡议下,50余家央企融资租赁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央企融资租赁联盟。

作为央地合作协同发展的典范,央企租赁公司与部分天津地方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港口发展、新能源科技、环保科技、钢铁生产等产业领域达成融资合作意向,服务天津“十项行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目前由央企发起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资产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成为推动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发挥政策创新和产业聚集优势,携手央企租赁联盟,扩大租赁“朋友圈”,东疆正在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贡献更多示范模式。

天津市金融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天津市总部法人租赁公司资产总额超过2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其中,实力雄厚的龙头央企租赁公司高度聚集,资产规模占了半壁江山。包括金租和商租在内,天津租赁公司服务中小微企业租赁业务余额超过5000亿元,服务绿色产业的租赁业务余额近4200亿元,绿色租赁资产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其中央企背景融资租赁公司56家,成为大型央企集团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产融结合的典范,充分发挥了央企租赁公司立足主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创新带来机遇,天津市作为全国融资租赁政策创新策源地,先后涌现出首单综合保税区内飞机“客改货”创新业务、全国首单民营经济发展支持债券、租赁行业首单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租赁模式40余项。

近年来,在这样的专业领域和新兴行业,东疆正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第2000架飞机成功交付的火热场面尚未远去,全国首单发动机离岸租赁等行业突破又接踵而至。东疆把触角伸向业务更为复杂的海工船舶租赁,特别是出口租赁和离岸租赁,截至今年4月底,东疆累计交付船舶突破500艘,船舶海工租赁资产超过1800亿元,形成集聚效应,在全国同类业务占比超90%。一个服务“中国造”船舶海工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租赁链条,率先在这片创新沃土“破茧成蝶”。

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管委会主任杨柳表示,创新、服务和生态是东疆租赁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和法宝。当前,东疆正在着力打造租赁业“三个世界级中心”“四个全国中心”,即全球飞机租赁中心、国际船舶租赁中心、国际出口租赁以及离岸租赁中心,以及全国绿色能源、车辆、医疗器械和建筑设备租赁中心,这些领域都活跃着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的身影。

数字货运,又一张全国名片

在东疆,有一条长达13.7公里的路段,标注着“智能驾驶测试路段”的提示牌,这条线路可以为企业提供港口集疏运、城市道路等丰富的无人驾驶测试场景。

作为国内海工资产租赁和处置主阵地,东疆形成服务“中国造”船舶海工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租赁链条,这里也积极打造中国数字货运聚集区,串联智慧物流、智能联网等全产业链“生态圈”,形成东疆又一张全国名片。

主导产业间相互赋能效应正持续显现,例如专业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网络货运企业集聚,都是电商类企业选择东疆、“加码”东疆的重要考量。而依托冷链产业提供的强大的场景优势,一批生鲜类电商更是直接落户。

东疆的产业生态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链上”企业,目前,获批牌照的数字货运头部企业已接近70家。今年一季度,网络货运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增长43.6%,成为东疆第二大支柱产业。此外,先后两批“东疆之星”在这里冉冉升起,东疆本岛和岛外的高成长企业基地投入运行,产业人才规模随着东疆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山东自贸区:深刻践行体系化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马会魏东

自2019年挂牌以来,山东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推广为基本要求,探索“从无到有,从断到连,从繁到简,从散到集”的制度创新,助力企业稳外贸扩市场。

2023年一季度,山东省货物进出口总值7646.2亿元,同比增长7.7%,实现了超预期增长。亮眼数字的背后,山东自贸试验区可谓功不可没。前不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正式发布的《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评估报告》指出,山东自贸试验区扎实推进各项试验任务,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探索出了一套体系化的制度创新路径。

济南片区:海铁联运让出口运输渠道更通畅

自2019年8月31日正式启动建设以来,济南片区推动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成都、西安、郑州等9个自贸片区(功能区)实现政务服务“自贸通办”“跨省通办”“沿黄通办”。

济南市委常委,济南高新区、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济南综保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斌表示,济南片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优势,实施了650余项制度创新举措,形成265项制度创新成果,先后推出“链上自贸”、跨境易货贸易、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陆海通数字物流等一系列数字贸易改革创新举措。

在济南章锦综合保税区的欧亚运贸集结中心,当地一家制造企业正在将提前预订的集装箱拉到厂区装箱。“以前,济南企业货物想从青岛出海,只能通过汽车运输。”济南陆港保税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越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去年济南市开通了董家—黄岛海铁联运班列,董家镇国际货运中心成为“内陆出海口”,铁路运输比汽运更便宜,给企业带来了更多选择。目前已有效减少企业三分之一的运输成本,提升货物三分之二的周转效率。

青岛片区:步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

一辆满载进口短保质期乳品的冷藏箱式货车,一路疾驰,驶入位于青岛片区的跨境优品(青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仓库稳稳停下。青岛海关所属黄岛海关的两名海关关员马上开始了查验工作。仅用半个小时,这些乳品就完成通关手续,通过冷链物流由此发往全国40多个城市的商超、便利店。跨境优品(青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通关部经理林滕滕表示,青岛片区推出的进口短保质期调制乳货物6小时内快速通关政策,使短保质期食品检查放行时间缩短了3-5个工作日。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年多来,青岛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9项成果由国家部委在全国复制推广、51项全省复制推广,已步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今年1-4月,青岛片区实现外贸进出口633.5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1-3月提高5.2个百分点;4月当月实现外贸进出口189.5亿元,环比增长21.5%,同比增长20.3%。

烟台片区:12项贸易便利化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

近日,20余吨挪威三文鱼通过“烟台-列日”洲际货运航线运抵烟台机场,标志着烟台片区在打造航空生鲜港、江北三文鱼等航空冷链产品中转集散枢纽领域又迈出重要一步。该区正高质量建设黄石湾海洋经济区、空天海装备智造城等战略平台,完善海洋牧场新平台“研发、确权、融资、增信、推广”集成创新链条,探索“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现代深远海立体开发模式,打造全国领先的装备型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中远海运航空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烟台分公司总经理王春霞介绍,发往韩国市场的订单逐步实现“隔日达”和“次日达”,二期项目单量将提高到30000单。烟台片区发挥自贸区、综保区,中韩产业园、中日产业园、国际招商产业园“两区三园”叠加优势,在全国率先推行跨国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系列举措,累计落户日韩资世界500强项目30多个,2022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位居山东三片区首位。

此外,烟台片区发挥“五关十港”集聚优势,率先建立“区关港铁”联动创新机制,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2022年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新增外贸进出口350亿元、保税研发增长839%、保税维修增长38%,4项成果被海关总署创新备案、12项贸易便利化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外贸进出口占山东自贸试验区的40.2%。

山东自贸试验区找准自身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战略定位和功能作用,进一步明确全方位提质增效的路径,更加注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提供了山东方案。

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自贸办副主任张型成表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争当新一轮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到2025年,山东自贸试验区将基本建立起与战略定位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总 监 制丨王辉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