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学的无用、小用与大用姚洋金融学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无用、小用与大用姚洋金融学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


王贤青/文

前不久,几位经济学家一起聊天,席间说到一个话题:经济学还是不是显学?结果大家的分歧不小,几乎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认为经济学还是显学,而且已经超越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衍生出政治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不一而足,席卷整个社会科学的趋势并未消退。反方则认为,经济学已经不算显学,并提出两个观察,一个是年轻人的高考第一志愿偏好正在起变化。高考状元们如今不再首选经济、金融类专业,转而拥抱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硬科技,至少此消彼长的势头明显。另一个是从各类会议到社会论坛,经济学家的影响力似乎也不如之前。

这场席间的讨论并没有分出胜负,但这个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另一个问题:经济学到底有多大用?是不是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攻读经济学?尤其是如今涌现出来ChatGPT等更强大的技术,经济学家不管是讲课,还是写论文,ChatGPT4都已经能做到真假难辨的程度,如果ChatGPT4再升级,经济学家是不是也将踏上被边缘化的行列,至少整个社会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经济学家?十年寒窗岂不是有可能读了个寂寞?

事实上,关于经济学的无用、小用与大用,一直都有讨论,并不鲜见。最近,姚洋老师有一本新书《经济学的意义》,开篇就回应了这个问题。因为在今天技术与传播都在快速迭代的环境下,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确实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为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准确地认知和定位自己,否则很可能修炼了一个被机器轻而易举就替代的专业能力,对人生和整个社会都是一个浪费。

经济学的无用

在讲述经济学是什么之前,姚洋老师先讲的是“经济学不是什么”?这本质上就是经济学的无用之处。他讲了两点。

第一,经济学无法直接教你怎么赚钱。经济学家无论开公司,还是做财富投资,失败率很高,甚至有些经济学家比普通老百姓的投资水平还低。因此,不要想着学完经济学就能成为股神、投资大师。试想全国一年有多少经济专业的毕业生,有多少人最后做了基金经理或首席经济学家、分析师?即便做了,其业绩是否出类拔萃?

第二,经济学无法帮你做预测,对经济学家的预测千万不要神化。我们时常听到经济学家展望明年的GDP、汇率变化等数据,事实上,如果较真的人把那些爱预测的经济学家的预测全部都记录下来,逐一验证,恐怕并不那么神乎其神,有些人甚至比“破钟一天对两次”强不了多少。

经济学的小用

其实经济学类似的“无用之处还有很多,比如经济学并不能帮你直接找到好工作,也不能直接帮你在工作中马上做出好业绩。但关于一门学问有用还是无用这个问题,并不限于经济学,很多学科都是。如果再往深层思考,其实是两个更基本的问题:怎么界定有用和无用?怎么计算用处的大与小。

周其仁老师在他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书中专门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学生质量考核的困难”,也讨论到此事。文章认为,要想界定一门“一般性学问”的实际用处很难,尤其是如果你把这个用处和赚钱划等号,估计好多学问都没什么用。比如你今天的收入和当年背诵《木兰辞》有多少关系?跟小时候练习的“鸡兔同笼”计算有多少关系?和你初中到高中花很多时间学的地理、历史、物理、化学、政治又有多少关系?很难评估。周老师说:我想不出当年高声诵读的“金戈铁马入梦来”,对于今天在大学教书领薪水,究竟有多大的用处和贡献?

因此,从科学归因的角度,经济学与挣钱的直接关系不大,这一点与第一部分的经济学无用论高度一致。但经济学真是完全无用吗?显然不是,对于我们的很多工作和生活至少有间接作用,甚至可以说有基础性作用,几乎可与语文、数学等相提并论。试想一下,对于不识字的人,恐怕在大城市找个厕所都困难。如果不会外语,和外国人交流就会困难。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学过经济学,对于CPI、GDP和货币政策中的M2、MLF这些经济学名词,恐怕不少人也会像听外语一样。

经济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听懂经济类新闻,而是一种分析方法、思维模式。北大国发院从1996年开创了经济学双学位项目,让已经考上北大物理、化学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来兼修经济学。很多人毕业后仍在原专业里从事相关工作,但他们都十分感恩当年兼修经济学带给他们的训练,因为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资源配置的决策问题,而经济学帮他们建立的思维系统对于决策极有帮助。

这至少可以归为经济学的小用。

经济学的大用

相比经济学的无用与小用,对于经济学的大用,很多人似乎更熟悉。因为不管是自己研读经济史,还是听各类经济学院校的招生宣讲,往往都是从大用出发。尤其是经济学这三个字的翻译本身就特别符合中文对大用的定义:经济学,经世济民之学。与古代读书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颇为一致,与今天大家熟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有相通之处。因为经济学显然可以称得上经济基础的基础。凯恩斯说过一句名言:“从事实际工作的人,认为自己不会受到任何理性的影响,却总是成为很多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林毅夫老师也经常引用卢卡斯的名言:“人们一旦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再去思考别的问题。”

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哪些是西方经典经济学理念的应用?哪些属于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这些创新对于其他的后发国家是不是适用?更重要的是,中国接下来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因此,经济学一定可堪大用。姚洋老师在《经济学的意义》中还专门探讨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如何构建,中国经济学有可能为全世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优秀学子能投入这项伟大的工程,不止于眼前的苟且。

当然,大用归大用,大家必须明白的现实是:经济学本身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今年恰好是亚当•斯密诞生300周年),分工已经高度细化,开篇就已经提及,经济学如今不仅有发展经济学,还有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不仅如此,每一个分支领域里都已经有了大量的论文,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一点像样的创新很不容易,想发表足够的论文完成教职考核都很难,再想成为开山鼻祖般的人物,或者成为国师般的栋梁之才,更是难上加难。

林毅夫老师在回答很多青年学子关于是否应该选择经济学专业,或者如何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时,给出的原则令很多人受用。他表示,要在你喜欢的事情里,选择你最擅长的,明显你做起来得心应手、事半功倍的。你喜欢的事情,本身就会让你得到满足,你就愿意不断地琢磨,不断行动,再加上还比较擅长,将来必有所成。如果一时想不清自己喜欢什么,就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入手,你最擅长的事情,容易获得比较优势,进而带来优越感和成就感,慢慢可能就会让你喜欢。

因此,经济学究竟是无用、小用,还是大用,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但要想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要多听、多看、多尝试。像《经济学的意义》这样的专业通识读物尤其值得推荐,也希望更多的专业都能推出大师亲撰的专业通识读物,那将是时代之幸,因为这将有助于更多人更精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合起来恰恰就是最好的资源配置,这也正是经济学的妙处。

(作者为北大国发院传播中心主任,本文为《经济学的意义》书评,该书作者为北大国发院教授、院长姚洋)

责任编辑:方凤娇主编:程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