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长三角哪座城市生活品质高?上海第一、杭州第二,南京不是第三!何建华都市圈上海市杭州市大运河中国文物长三角地区中国世界遗产

长三角哪座城市生活品质高?上海第一、杭州第二,南京不是第三!何建华都市圈上海市杭州市大运河中国文物长三角地区中国世界遗产

作为中国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哪些城市的生活品质更高呢?



近日,“创造长三角城市高品质生活论坛”在上海举办。会上,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高品质生活”课题组发布了《长三角城市高品质生活评价分析报告》,这是近年来课题组撰写的关于高品质生活的第三份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提升长三角城市生活品质、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创造高品质生活,对全面提高中国人民生活品质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这份报告通过综合指数法,对长三角地区17座主要城市生活水平进行了测度,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为:上海、杭州、嘉兴、南通、温州、宁波、苏州、无锡、南京和徐州。

结果显示,长三角主要城市高品质生活总指数值的均值为0.43,上海的高品质生活总指数值为0.68,江苏、浙江、安徽主要城市的高品质生活总指数值均值分别为0.41、0.46和0.34。

“城市化不是无限扩张,而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重构长三角城市叙事和构建城市融合协同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命题,长三角高质量开发运营需要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发展的主体性、科学性、丰富性、传承性和艺术性。

具体来看,评价结果发现,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在智慧便捷生活、多彩奋进生活上保持着显著的领先优势。

何建华表示,作为生活品质最高的城市,上海要在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作为,更好发挥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联动优势,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服务效能,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要素,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报告显示,江苏主要城市生活品质的城际差距较小,南通、苏州、无锡的生活品质在江苏主要城市中位居前三。浙江主要城市的生活品质普遍较高,绝大多数城市的生活品质位于长三角中上游水平,其中,杭州、嘉兴的生活品质分别高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二、第三位。安徽主要城市的生活品质相对落后,但不同城市间生活品质的差距较小、均衡性良好。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应当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使这一鲜明主题成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何建华进一步分析称,以江苏为例,到2035年,江苏要努力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省域范例;到2050年,江苏要努力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标识性窗口。

报告还分析发现,不同城市在高品质生活四大维度上的均衡性有较大差异,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在四个维度生活品质上呈现出良好的均衡性。

“近年来,杭州在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坚定自觉地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和文化创新,精心培育城市文化品牌,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厚植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优势,呈现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何建华说。

观察分项指数值还发现,尽管一些城市的高品质生活总体水平并不高,但在生活品质的某个或若干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例如,阜阳和盐城的工作生活平衡度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合肥在智慧高效政务服务、社会公正两方面均位列长三角主要城市前三;绍兴则在健康水平、健康素养与行为上表现突出。

不过,在何建华看来,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也存在亟待破局解题的突出矛盾。以上海为例,其作为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相对较弱,中心城区人口压力大,与纽约、东京、伦敦等城市相比,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不够;城市群发展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制造业附加值不高,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城市包容性不足,外来人口市民化滞后;城市建设无序蔓延,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开发强度过高,后续建设空间潜力不足;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人居环境质量趋于恶化。

他建议,应当牢固树立城市群与都市圈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共同体理念,突破一城一地发展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此外,政策要进行协同,尤其是在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快城市群与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进程。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