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地产上半年:保万中万科土储碧桂园越秀地产房地产企业

地产上半年:保万中万科土储碧桂园越秀地产房地产企业

文/乐居财经 曾树佳

辗转奔波又半年,房企并没有真正吹起反弹的号角。

年中,在万科换届股东大会上,郁亮谈感叹到,过去三年对行业的每个从业者来说,都是百感交集的,并非只有万科不容易,没有哪个人、哪个企业是容易的。

大多数地产人,都觉得市场恢复,仍需时间和耐心。金地的凌克预计,2023年市场进入“修复年”,但市场修复节奏和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龙湖的陈序平则强调,未来公司,将不再依靠融资负债规模的增加,去驱动公司业务增长,而是靠各个航道现金流回正,驱动公司的增长。

房企大佬之所以对行业这样审慎,或许是因为在半年度,他们还没有看到地产领域走出寒冬,恢复常态。

“小阳春”乍暖还寒、千亿房企数量缩减、销售探底、房企拿地销售比仍处于低位……这些现象,让业内主体的生存,变成了一场耐力比赛。

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国央企、优质民营房企,与出险房企之间,无论是销售规模、销售增速,还是拿地力度,都有越来越大的差别。

“保万中”新格局

曾经的千亿地产商,处处被人高看一眼,既能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也能在铺开的布局中,实现风险分散、规模效益,获得无尽的想象空间。

但如今骨感的现实却摆在眼前:假如没有现金流,无论如何“做大”,都难以维系生存。“千亿”的标签,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半年度,销售放榜,仅有7家房企销售规模破千亿,较去年同期继续减少2家;百亿房企也只有78家,较去年同期减少7家。

近年来,龙头房企座次变换频繁,受销售下行、债务到期,房企流动性困境等影响,整个地产行业都遭遇了大洗牌。

乐居财经获悉,2018年至2020年,半年度销售额在千亿以上规模的房企,分别为7家、17家、12家、13家。2021年巅峰时期,半年度达到了19家;但去年风云变幻,年中千亿阵营里腰斩,仅有9家站住了脚,而今年则继续下滑。

今年年初,需求释放,楼市一度有了“小阳春”的迹象,但热闹并不持久,房企销售依旧乏力。从半年度情况来看,今年一整年千亿房企的数量,可能将继续下探。

在总体的大环境下,排名有回落者,也有进击者。房企的竞争格局,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去年,碧桂园虽销售进度放缓,但销售规模仍位居榜首,但第三方榜单数据显示,今年年中,它实现全口径销售额1609亿元,排名掉到了第6。头把交椅的位置,由保利发展接管,近年来保利提出“进三争一”,眼下如愿以偿。

国央企的进击,肉眼可见。TOP3中,保利发展、万科、中海分别以2368亿、2017亿、1785亿,重塑了新的三强格局。多年前,中海的规模,曾与万科比肩,现今重返三甲,一路见证了行业从规模迅速增长到回落的历程。

曾经持续多年、你追我赶的“碧万恒”时代,或许就此落幕;那些以往被人津津乐道的三叉戟,只剩“不当老大”的万科一家,守住了前三的防线。

在流动性逆境中应声下跌的恒大,去年在销售排行榜上,已跌落到42名。今年上半年,它继续抓销售,曾一口气推出16000套现房大优惠,涉及全国260个城市。半年度,它以382亿排名23,销售表现有所回升。

而此前一直紧跟碧万恒,排名第四的融创,销售排名则继续滑落。半年度,已实现复牌、不断为项目引援的融创,实现全口径销售额为520亿,排名第17,比去年年底下降了6位,甚至已被中铁建超越。

在如今的保利、万科、中海三强身后,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龙湖、绿城等仍是TOP10常客,而建发房产、滨江集团则是持续“跃迁”的两匹黑马。

建发房产在去年年底,就已挤入了前十,今年年中,它以953.3亿的销售规模,晋升了一个身位,排名第9。而滨江集团去年尚在十强之外,年中便以925.8亿销售额,踏进了前十阵营。

TOP10之外,也隐藏着一些潜在的千亿选手。比如年中销售达到859.5亿、858亿、825亿的金茂、金地与越秀地产,以及实现769.3亿销售额、排名在悄然提升的华发股份。这些国资房企,在周期里展现了不小的优势。

销售探底

针对眼下的大环境,大部分房企都没有像往常一样,喊出销售目标。只有少数对自己的基本面抱有期待的地产商,对外公布目标。可即便如此,他们对目标的制定,一般都较为审慎。

比如,绿城今年并没有提到销售“增长”,只说到,基于可售货值及新增货值的数量,预计整体销售规模,会与2022年基本相当。看起来,它是想守住去年的规模。

而在越秀地产业绩会上,董事长林昭远也直言,“在设立2023年销售目标时确实也有点纠结,因为去年完成目标已经很累了,今年担心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

最后结合今年的趋势,越秀地产只定下了6%的增长目标。按此推算,其2023年销售目标约为1325亿。

不过,也有少数房企想要逆势进阶。中海发展董事局主席颜建国,曾公布年度目标:“力争销售合约额增长20%,商业物业收入增长30%,新增土地权益投资预算双位数增长,利润稳中有升。”

由于房企的目标,总体定得比较低,上半年的完成率,就显得比较高。据统计,期内,10家房企目标完成率均值为53.0%,相较去年同期的32.6%,目标完成率提升超20%。

其中,越秀地产实现销售额830亿,建业集团实现销售额208.6亿,年度销售目标的完成率,分别为62.9%、65.2%,均超过了六成。

2023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35682亿元,同比微增0.1%,与去年基本持平,这样的市场表现,难言“回暖”。

行业销售甚至有了二次探底的情况。TOP100房企销售额,1-4月、1-5月、1-6月同比分别增长12.8%、8.4%、0.1%,增速持续明显下降。

尤其自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相比年初,明显降温。步入6月,市场活跃度延续回落态势,此前业内人士预料的“年中触底回弹”,依然看不到迹象。

房企阵营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上半年央国企销售额,同比上升45.8%,稳健民企销售额上升14.2%,但出险民企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仍下跌了36.6%。

出险房企们靠融资与销售“两条腿”走路,然而要跨过融资门槛、提高销售额,都比较难,因此走得较为缓慢。

6月,央行公布了最新一期LPR利率,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下调了10个基点。时隔9个月再次降息,但成效仍未凸显,业内仍在期待新一轮的政策利好。

拿地销售比0.15

销售表现是当下,土储多寡则是未来。以前拿地货值的榜单,跟销售排行高度一致,如今却并不尽然。

如滨江集团,其上半年的销售规模位列第10,但其新增土储货值却达到787.9亿元,仅次于排名榜首的华润置地。杭州上半年土拍收金1002.9亿,累计出让宅地66宗,其中滨江拿地11宗,数量最多。

而此前较少露面的长隆集团,也以408亿元的货值,排入前十,超过了越秀地产。今年4月,广州首批供地,长隆便联合华润,以197.21亿夺得广州番禺区汉溪大道北侧“超级地块”,可谓是大手笔。

还有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房企名字,凭借较高的拿地货值,占有一席之地。比如,伟星房产新增货值218.8亿、方远集团新增131.2亿、坤和集团新增113亿、建杭置业新增96.3亿、亚伦房地产新增94.8亿等,不少浙系房企,开始冒头。

其中,滨江、伟星拿地销售比分别为0.43和0.54,明显高于行业平均。

总体看来,截止6月末,新增货值超过百亿的房企为32家,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家。华润、滨江和万科位列前三,华润也是年内首个新增货值突破千亿的房企。

华润置地、保利发展、中海地产、招商蛇口等央企拿地金额超过300亿元,其中保利、华润上半年拿地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2%和24%。

尽管国央企在热闹的土拍中穿梭,各地的本地房企时长闪现,但土地市场总体仍未复苏。前6月,房企拿地总价为6952亿元,拿地金额百强房企的投资力度,同比不增反降,下降了9%。

目前仅有10强房企的拿地销售比保持在0.2以上,而11-20强房企拿地销售比为0.11,其他各梯队房企拿地销售比均不足0.1,百强整体的拿地销售比,仅为0.15。

向高能级城市换步、布局一二线城市,成为了房企的主要战略方向。

今年业绩会上,不少房企高管,都提到要聚焦高能级城市。比如越秀地产,便意识到“结构分化”越来越大;而龙湖也称,今年将坚持在20个重点城市和14个机会城市买地。

向来敏锐的碧桂园,也在对土储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其计划通过新增土储布局的调整,它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公司一二线与三四线的货值比例,提升至50:50。

这意味着,一二线的市场,竞争将更为拥挤与激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