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日本放弃低利率?发达经济体高通胀、高利率时代来临

日本放弃低利率?发达经济体高通胀、高利率时代来临

2022年12月21日,日本央行突然发布政策声明,表示允许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此前的0.25%上限上调至0.5%。 放弃0.25%的这一上限,意味着日本央行已经扛不住持续买入国债的压力。

作为最后一个坚持低利率的发达国家,日本也在2022年年底前发布了这样的政策,表明日本的货币政策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一旦日本最终退出低利率政策,将对全球利率体系带来不小的冲击,很有可能会打开潘多拉魔盒,开启发达经济体的高通胀、高利率的时代。

日本央行的无奈之举

日本央行在宣布这一决定后,第一波冲击就直接对着全球的金融市场袭来,引发了日元大涨、日股大跌、美日国债收益率跳升,亚洲股市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冲击。

在人们的印象中,负利率、低物价、通货紧缩等词语长期以来都是伴随着日本这个国家的经济名词。而黑田东彦作为日本央行的掌门人,自从2013年执掌日本央行以来,就致力于推升日本通胀。但随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加息进入末期,日本央行却突然宣布要开始紧缩,实在令人感到诧异。

2022年12月8日,日本内阁府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滑0.2%,占经济比重1/2以上的个人消费,环比增幅也由0.3%下降至0.1%。从日本财务省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结果来看,由于日元大幅贬值,叠加进口能源价格高企,日本由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另外,日本的通胀也在2022年10月来到了3.7%的高位,远高于日本央行之前定下的2%的目标。这样的通胀,显然不是日本央行内部所期盼的需求推动,这也意味着目前困扰发达经济体一年的供应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日元的超预期贬值也再一次推升了通胀,输入性通胀这一顽疾也开始困扰日本。

要知道,这一波通胀是全球性的。为了遏制通胀,美联储以及原先负利率的欧洲央行等,都纷纷转用激进的加息政策。恰在此时,日本央行却依旧在超级货币宽松的道路上驰骋,仍然坚持采取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并且,还继续实施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QE”政策),并用央行购买国债的方式将国债利率压低在0.25%。

美联储的加息,导致美债大跌、收益率上升、美元升值。由于利差的不断拉大,市场一定是卖日债、抛日元,买入美元、再买美债这样的循环,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日元贬值、日债下跌。对于日本央行来说,如果想要维持0.25%的收益率目标,只要有人抛日债,日本央行就得无条件接盘。而日本央行要是想接日本国债,其所能做的就是要印日元,这就会进一步导致日元继续贬值,恶性循环。

日本财务省1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8日至12月24日期间,非居民投资者净抛售了4.86万亿日元的中长期日本国债,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大单周抛售纪录。2022年12月,日本央行买入了创纪录的日债以遏制收益率的飙升,规模达17万亿日元。截至2022年12月,日本央行持有的长期日本国债总市值对应仓位占比为50.4%。而日本央行选择在12月这个阶段宣布放弃0.25%的收益率目标,直白点说,就是日本央行现在就像股市里的散户一样,因为不断地加仓已经导致自己目前已经满仓,没有多余的资金再补仓了,如果想要继续加仓,就必须割去一部分被套牢的仓位。所以,在这个时候,日本不得不提高利率水准,以吸引外来资金进入,为自己“补仓”。此前,因为日本的长期零利率环境,日本投资者会借自己国家的资金买入其它国家的资产进行套利。现在,伴随着日本利率的提升,日本投资者会反相抛售其它国家资产,回流资金购入日本国债。但是,这样做的问题也很大,因为就在2022年,美联储以及其它央行采取“缩表”的方式,抽取了流动性。如果日本央行也加入,那对于流动性干枯的国际资本市场来说,无疑是十足的打击。这也包括目前已经存在流动性问题的美国国债市场。2023年,如果没有充足的流动性注入,那么,在各方的合力下,2023年,全球市场都很有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

“安倍经济学”的前因后果

日本被认为是最后一个仍在坚持货币宽松的发达国家,而日本的货币宽松也与此前被枪杀身亡的前首相安倍晋三有着很大的关系。过去10年,日本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学之谜,即:不断放水、疯狂印钞、债务规模急剧扩大。然而,就在这段时间里,日本不仅没有通货膨胀,反而陷入了通货紧缩。这也使得日本经济整体表现为“三低三高”的特征: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高货币、高福利。造成日本经济这种情况的“始作俑者”,就是著名的“安倍经济学”。

2012年12月,安倍晋三重返首相宝座。随后,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局势,他提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包括:让日元重新贬值、推出规模高达10万亿日元的刺激方案以及提高个人所得税1/3、鼓励企业投资。这些共同组成了所谓“安倍经济学”,也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事后看来,这“三支箭”其实非常简单粗暴,依靠大量印钞、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刺激经济,所超发的货币除了用于振兴股市、购买国债之外,还会造成货币贬值。2015年9月,“安倍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亮出“新三支箭”:“孕育希望的强大经济、构筑梦想的育儿支援、令人安心的社会保障”。到了2016年1月,日本央行把基准利率降至-0.1%,正式进入负利率时代。

在连番大规模的“放水”之下,成效也是显著的:在安倍二次执政期间,日本经济经历了长达71个月的景气期,失业率持续下降,股市进入上升通道——8年涨幅高达150%。尽管1.2%的年均经济增速与昭和时代的辉煌无法相提并论,但是,相比90年代的泡沫破裂,可谓是黄金时代。

然而,依靠“放水”撑起来的繁荣,背后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如今,日本国债已经高达1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高达289.22%,国债占比接近于GDP的3倍、财政收入的20倍。而日本之所以能够保持债务高启而尚未崩盘,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日本国债被日本民众所持有,以致日本大规模地印钱但货币的流通却并不畅通。所以,才未出现通胀。但是,在受到俄乌冲突以及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之下,输入性通胀大幅提升,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今更加难以为继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