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一文讲清楚楼市未来半年基本趋势住房棚改存量房住建部商品房买卖合同

一文讲清楚楼市未来半年基本趋势住房棚改存量房住建部商品房买卖合同



房价上涨城市的数量仍在减少。

7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6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6月份房价环比上涨的城市明显减少,其中新房、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分别为31个和7个,比5月份分别减少15个和8个。

这怎么还越来越多了呢?要知道上半年全国超百地市出台房地产政策超300条。从上半年各地出台的楼市政策来看,加大公积金购房支持力度最为普遍,主要措施包括优化提取条件、降低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提高公积金贷款的额度。



同时,也有少量城市放开“四限”,即限购、限贷、限售、限价政策。如近日扬州市住建局与多部门会商,明确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关于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在市区购买改善性住房的,不再执行限购政策,其原有住房不再执行限售政策。

此外,今年上半年房贷利率持续下调,为购房者资金“减负”。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40城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随着符合条件的城市逐渐下调利率下限,二季度以来调整首套房贷利率的城市数量有所减少。



但仍然止不住整体跌势,所以这并不是简单的需求端受损问题,而是出现了根本性楼市困境,供给端过剩、需求端大幅下滑、老龄化和出生人口锐减等问题一同出现,可以说来到了中外有史以来最难楼市副本。

有网友戏称出台了除了降价以外的一切支持。社长说实话降价已经大范围出现了,有些地区有些板块甚至超50%降幅,但市场出现的不是过热而是继续冰封。

社长懂大家想要的是降低买房成本降低买房门槛。所以这不就来了吗?7月2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近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说,要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继续做好保交楼工作,加快项目建设交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这里面最让大家关注一是降低房贷利率,二是认房不认贷。尤其是前者明确敦促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也就是房贷利率存在普降可能,但究竟能打几折什么时候到位我们后面再说。

“认房不认贷”是面对所有“二贷”购买者,尤其是卖出老家房产来大城市的新移民,这里面既有刚需、也有改善。这个涉及人数最多力度也最大,社长并不认为可以直接在一线铺开,或许会在新一线先行试点。

“特大城市”郑州率先憋不住了,8月3日郑州发布“楼市新政15条,”直接叫停原有改善住房限售,免除增值税、落实认房不认贷、多子女家庭货币补贴等等,可以说相当有诚意了。但除了一些中介兴奋转发之外,吃瓜群众默默点赞的同时转手挂牌卖房。

“郑15条”确实很好对市场产生了明显影响,郑州二手房市场挂牌量立竿见影的有所增加,业主降价出货心态明显。8月3日-8月4日,共有756套房源降价出售,而涨价出售的房源仅68套。

南京也紧随其后开始“放大招,8月4日晚间,发布“宁8条新政”。”从落户到税费减免再到楼市,一箩筐的政策。内容很多这里就不逐条讲了,倒是有一条挺有意思的,6、降容积率、降库存,优化差异化供地。

以外围降容积率的方式,减少房子数量。举个例子,原来容积率4,一块地要盖2000套房,现在容积率降到2,房子也减少到1000套;潜在库存一下子少一半吧。简单说就是减少一梯四户的现象,提高大家居住舒适度。

但南京楼市目前仍没有什么回暖消息,其实问题跟郑州楼市是一样的。他们这样的弱二线城市本身虹吸效应不明显租售比不好看,需求很难刺激出来,而在供给上又大干快上这样能不低迷才怪。比如不过据贝壳研究院郑州分院数据,截至2023年6月份,郑州新房库存为1637万平方米,半年均去化周期为17个月,而上海整体去化周期不足7个月。去化这么困难,开发商还敢拿地吗?是不是会更谨慎。

任首席曾说楼市长期看人口,郑州南京整体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怕什么呢?但你要知道楼市的底是由刚需那批人撑起来的,而刚需哪里来?无非是跟着产业来。一个城市首先要有创造大量就业的相对高薪一点的产业支撑,绝非什么金融支持、户籍零门槛。上海房价高吗?当然高你可以说是无数外省家庭用六个钱包撑起来的,但归根结底还是领跑全国的相对高收入,先有鸡才会有蛋,不是筑巢引凤就行了。

这次的最高会议上一句“房住不炒”都没有提,上面还说“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就有人说看来彻底翻篇了,还是要接着奏乐接着舞。

你要是只愿意相信这个那社长也不劝你,你要是还想看看真实情况,就听社长给你分析分析。

房住不炒不提不代表没有,在过去两年的会议里涉及房地产的时候,有时候也没提,但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其次“供需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最高会议里没有细说,但是住建部的领导可是细说了,究竟是怎么个变化。一般认为,在户均拥有住房超过1.2套,人均拥有住房面积超过35平的情况下,房地产事实上已经告别了绝对的短缺,在这些颠覆性的变化下,房地产的内核也在悄然改变。

前段时间,住建部部长倪虹所写的《谱写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文章中提到,中国的“住房发展已经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进入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发展时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

这说的还不够清楚吗?一是结构性供给不足,二是要提质量,这显然不是过去“水漫金山”能做到的。就算是上面要尽可能刺激地产,但是没那么多人入市,只会事倍功半空置率飙升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这一系列动作也只是希望楼市苟住别继续恶化。

政策当然还是有用的,上海人已经闻出来了一些味道。据中原地产数据显示,7月上海二手房新增挂牌量从原先的1.3万套下降到1万套左右。据上海链家研究院的监控数据显示, 7月最后一周,带看量和成交量出现比较明显的增长,周成交套数环比增长近20%。

对于上海来讲,住建部前两天指明的三个方向(1、降首套房首付、降利率;2、改善型住房换购税费减免;3、“认房认贷”改为“认房不认贷”。)不管是哪个能落地,支棱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是没问题的。

最近这一段时间关于上海楼市的悲观消息可不少,比如二手房挂牌激增,学区房暴跌,豪宅暴跌等等。社长想说市场短期的供需变化是可以很离谱的,但是长期用真金白银押注上海市场的地产商们可不这么看。

上海二批次第二轮土拍反映出了上海楼市最明显的特征“分化”,对于核心区域地块,桃浦、川沙的地块仍然炙手可热,平均14-15家房企竞争一块土地,触顶摇号竞得。外围区域土地没人要,比如奉贤区域,仅一家房企报名,托底成交。

目前上海楼市的核心问题在于冷热不均,核心区域存在局部过热的情况,倒挂盘,积分盘仍然是调控的难点,同时,外围区域的刚需盘面临长期低迷的态势。所以上海应该推行的是“有保有压”的精准调控政策,而非市场传言的一味放松的基调。

所以社长大胆猜测,一线城市的调控仍然是精准到区域,有步骤的放松。我并不担心一线只是担心如果一线尺度过大,二三线城市可能要好几年缓不过来,这点也是主管部门的领导说过的。



那么除了一线,绝大部分普通人关系密切的“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什么时候能落地啊。

从历史来看最具有参考意义的是2008年,在15年前,我国曾经历过一轮存量房贷利率优惠的先例,当时从央行发文到各家银行方案全面落地大概用了四个月时间。

那一年房地产市场也剧烈调整。有数据显示,2008年5月,深圳房价比上年最高点时下降了36%。前三个季度,深圳、北京、武汉等地房产成交量下跌50%。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链也受到极大冲击,10月份,钢材、水泥的价格已经从最高点下降了40%多。

《通知》中要求,各银行“在合理评估贷款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原贷款合同约定条款自主确定”。由于政策并没有一刀切,而是让银行自己定。因此,各银行在《通知》出台后多在观望,看同行怎么制定。利率降到七折,各银行的利息收益压力会很大,而不降又面临市场竞争和舆论影响。所以,一段时间内各行的解释都很模糊。



有些脑子死的银行此外,一些银行通过设立附加条件或捆绑搭售金融产品,抬升了客户在办理存量房贷优惠时的门槛。一时之间投诉声骂声四起。

但有些银行就反应过来了,加大对个人住房信贷需求支持力度,年末个人住房贷款总额增长46%,当年全国房价涨幅24%。你看降低利息银行不一定吃亏,反而可以以价换量再刺激一把。

但历史真的会重复吗?社长认为并不会。当年还处于住房短缺的时代, 2008年底,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规模为2.98万亿元,不足现有规模(2022年末为38.8万亿元)的十分之一。2022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9.82%上升至18.13%。这么高的基数和杠杆还指望翻倍,我只能说异想天开。

关于大家都关心的城中村改造社长再啰嗦几句。

很多媒体和中介都喜欢将“城改”称之为“棚改2.0”,一厢情愿往2015年那波行情上靠。当年棚改威力巨大的原因是央行提供PSL抵押补充贷款,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拿到了这是不同点之一,其次是棚改跟城中村改造有很大不同,主要集中在城郊甚至乡镇地区土地便宜开发成本低,开发商的收益是高度确定的上规模就完事了。

而城中村改造多数都在城市里比较中心化的位置,以前经常有朋友在外滩跟我说,你看旁边就是摩天大楼但这里却是城中村贫富差距真大啊。我每次都不好意思的笑了,你笑人家城中村贫,但你的收入买人家一个厕所都够呛。城中村在我们这还真不是贫富问题,而是拆不动太贵了,而且产权复杂收益不高,开发商傻吗拆这里。

理解这点我们就能知道城中村改造周期长、体量大,涉及的流程多,更需要大规模、低成本、长周期的资金注入,这点跟“高周转”完全是背离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会带来大幅度房价上涨呢?我们以某市为例,2017-2019年间,某市城中村改造用地面积均占土地总成交的87%以上,2020年这一比例涨至95%。之后,这批城中村陆续被建成商品房,投放到市场。2016年,该市商品房投放面积不足2000万平方米,2017年就猛增至3500万平方米,之后三年商品房投放面积也都在3500万平方米左右。

天量的商品房供应,远远超过市场消化和人口净流入速度,导致该市空置积压越来越严重。2022年末,该市去化周期约40个月,空置率超过13%,全国排名第9。



为什么城中村改造商品房供应这么多,因为成本太高了,开发商只能在容积率上想办法,多建一些屏风楼,简直负改善了。

那么这次城中村改造在资金上有什么不同,还真大有不同。第一,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实施一项做成一项。

第二,2021年,21个超大特大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国比重为34%,住宅销售面积占比21.3%。当下政策涉及21座城市城中村改造,而非撬动三四线新增地产需求。

第三,本次改造资金来源是政府资金与民间资本共振,之前棚改主要依赖政策性金融工具。

第四,住建部就曾明确指出,城中村改造,要同步做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统筹解决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租赁住房问题。

很多人对于城中村改造资金撬动效应予厚望,我只能说想多了。首先城中村改造一直有规模基本也在万亿,其次非特大城市名单的也在“城改”今年已经完成60%的目标。来自国金证券研报数据也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全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规模分别为1.24万亿元、1.36万亿元和6559亿元。在一线城市中,2023年广州计划完成2000亿元城市更新固定投资目标,同比增长60%。按照这个增速测算,今年全国城中村改造市场规模或重回万亿元以上。

现在各级财政这么紧张的情况下能拿出多少能融多少很难讲,所以不要以为进了特大城市名单就能大涨一波解套。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行业在黄金二十年之后,即将步入大分化时代而非停滞期,区域的分化、城市的分化、房企的分化将持续,机会很多,但远比以前难把握的多。

一些政策该来的都将到来,未来中国房地产将逐步制度化,以立法管理代替行政手段调控是大势所趋。比如试点取消预售,重新实行现房销售。预售制是房地产上升期的产物,是时候退出预售制了。又比如房地产税的立法、试点都是大势所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