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深度长文!全球化终结加速?去全球化后,世界将发生什么变化?

深度长文!全球化终结加速?去全球化后,世界将发生什么变化?

自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就持续不减。

究其原因,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在改变经济、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对当前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产生了重要影响。疫情不仅直接阻断了国际经济的正常交往,也使人们重新思考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社会安全的影响。

三年疫情引发了各国反思全球化的利弊,包括如何确保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尤其是美日等一些国家为了扩大国内就业,缓解产业空心化,维护全球价值链中的“链主”地位,提出将产业链回流国内,这也使“去全球化”一词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

显然,近年来,关于去全球化的讨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与世界各国之间频繁爆发贸易纠纷,再加上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脱钩”的加速,以及俄乌战争带来的全球政局波动。



那么,全球结是真的已成定局?去全球化后,世界格局又将如何重构?

“全球化”是指由以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大航海后,全球化的趋势就开始显现,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地球渐渐地成为一个村庄,成为人们共同的家园。过去半个世纪,全球化确实让所有人都尝到了甜头,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判断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是国际贸易额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根据这一指标,可以大致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的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846-1914年国际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1842年,全球商品出口额占全球GDP的比重不足4%,截止1913年,该占比已经达到14%;世界贸易的价值从1851年的6.4亿英磅上升到了1913年的78.4亿英镑。但是,一战的突然降临,却给正火热的全球化射出了一支冷箭。即使一战结束后经过了短暂的经济修复,却又爆发了大萧条和进一步的逆全球化趋势(以各国大幅提高关税为标志),并最终引发二战。

二是二战结束至197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内部国际贸易与投资大发展,以及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内部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并存时期,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二个高峰。20世纪60年代末,全球商品贸易额约占全球GDP的20%。70年代能源危机后,这一比重不断变化,但直到90年代初期,一直保持在3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而是阵营化。

三是1980年代至今。中国、前苏联与东欧国家相继进行经济转型期,加入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形成为主要特征。自90年代初开始,全球商品贸易额比重迅速攀升,在2000年达到了40%,在2008年更是几乎增至52%。国际商品贸易将越来越多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经济一体化程度通过贸易不断加深。全球贸易额年增长率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达到了3%,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更是攀升至6.5%。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急剧缩水,全球商品贸易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这场撼动全球的危机之后,贸易密集度有所回升,但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并无起色。在此之前,贸易增速大约是全球GDP增速的两倍,而现在两者已经持平,因此有人开始担心全球贸易是否已经达到峰值。尽管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绝对贸易额可能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就相对贸易额而言,也许全球贸易真的已经达到峰值。

实践证明,全球分工协作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能最大限度释放全球需求潜力,优化地球资源的配置。人类社会由手工生产方式向大规模机器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扩大,全球市场进一步融合,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然而,这一波全球化运行至今,却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全球化的弊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