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增量、扩面、降价,银行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贷款信贷小微企业金融机构

增量、扩面、降价,银行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贷款信贷小微企业金融机构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改善民生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经济恢复尚不稳固,中央“力挺”民营经济发展,如何发挥各类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尽快复苏,以及如何使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都是业内格外关注的话题。“增量、扩面、降价”是各家银行发力普惠金融的三个关键词。

量增、面扩、价降

截至2022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5200万户,比2021年底增长9.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经营收入超过80万亿元。

上半年,我国民营经济恢复尚不稳固,活力仍有待激发。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0.4%,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同比下降1.3%。利润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6.8%,其中,私营工业企业同比下降13.5%。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民营经济31条”)公布后,银行积极行动出台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加强数字科技应用、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贷款门槛等,通过普惠金融精准“浇灌”民营经济。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自“民营经济31条”发布以来,已有近20家银行表态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措施。

具体来看,邮储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先后发布行动方案;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相继推出相关行动措施;重庆银行、台州银行、临清农商银行等地方城商行和农商业也积极推出相关方案。

总体来看,各家银行发布的举措离不开“量增、面扩、价降”三个关键词。

农业银行则出台19条举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具体举措上,该行提出要积极助力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重点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改造,参与推进乡村振兴、“双碳”等重大战略。

浙商银行则深耕民营经济极具活力的浙江,呼吁推进“金融向善”走向“善本金融”,并持续加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从深化金融顾问制度、加强企业走访纾困、保障民营企业贷款平等权、助力企业家实现“财富升维”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金融举措。

科技让普惠金融更有“数”

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数字化的科技手段来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浙商银行在该行举办的普惠小微金融服务论坛暨小微“数易贷”产品发布会上推出小微“数易贷”信用贷款产品,专门破解普惠小微常见的融资难、融资慢等痛点,提供“纯信用、申贷快、智能批、循环用、方便提”的极简贷款服务。

农业银行则围绕“采、建、用、管”的数据驱动方法论,全面采集各类内外部数据,先后发布兴农链客、农企通等多款数据产品,有效支撑供应链贷城镇化贷款、水利贷款等七大类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发力普惠金融。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小微企业、“三农”、低收入群体等重点领域服务效能,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37万亿元,有贷款余额客户数达4115.12万户,两项指标过去五年平均增速超过25%。

据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普惠金融-景气指数,2023年7月,该指数达48.6点,高于2022年同期。小微企业经营绩效和经营投入子指数均有上升,高于50点,处于景气状态。

针对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不匹配等问题,监管部门鼓励银行开发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产品。截至6月末,小微企业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37.93%、30.64%、24.45%。

据浙商银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居于全国性银行首位。

错位发展

普惠金融如何可持续发展,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普惠金融贷款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情况,浙江、广东、江苏几个民营经济大省的贷款规模远超其他省份,各银行应有针对性的推出信贷产品。”某高校民营经济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对记者说。

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指出,大中型银行强化资源和技术禀赋,提升中长期信贷占比,向无贷户和薄弱领域延伸服务;地方中小银行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持续深耕与经营能力和服务半径相适应的客群,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

上述研究员也建议,做好普惠金融,金融机构要学会错位发展,应当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客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