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023年9月卷首语】金融添墨 勾勒“一带一路”新画卷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2023年9月卷首语】金融添墨 勾勒“一带一路”新画卷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插画 | Cocoink.

自2013年秋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贸易、投资、设施联通、规则共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各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显著的正面效果。资金融通作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充分发挥了“金融血脉”作用,通过与沿线国家十年来的金融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10年来,“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约1822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比重从10%左右提高至20%左右;“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资金支持,日益成为共建国家发展的重要助力。同时,“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能力也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末,我国已与2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与10余个沿线国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机制,并与近40个沿线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合作文件,金融服务沿线国家能力持续提升。

由于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金融服务薄弱,资金融通不只是简单地提供资金,更是将多年来在金融科技上沉淀的技术、模型、算法、标准化面向沿线国家输出,并全面助推沿线国家的金融现代化。如,中国银联的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和转接网络运营经验已逐步在周边国家落地应用,中国金融技术标准和金融基础设施正逐步走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市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付能力与创新支付技术的共享,支付基础设施的共建,不仅为消费者、商户带去便捷、周到的支付体验及金融增值服务,还为各国的企业带来数字化机遇,携手促进跨境贸易发展,从而为“一带一路”赋能。

截至2021年6月,共有12家中资银行在4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139家分支机构,8家中资保险机构在9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设有16家机构。工商银行支持办理近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币种结售汇、外汇买卖业务,服务“走出去”中资企业货币兑换及套期保值需求;中国银行推荐多名专家分别在国际商会(ICC)银行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解决跟单信用证争议专家组、保函专家组、翻译专家组、供应链金融规则起草组、ISDGP起草组等工作组任职,为企业开展规划咨询、项目策划、投融资顾问、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企业“走出去”;支付行业亦然。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已有超130个国家和地区支持银联卡业务,覆盖超1900万家线下商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金融机构产品不断创新,持续提升服务,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不断升级与深化。

在金融主力军全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贸易壁垒上升和监管缺位问题,也对法律和监管框架提出了挑战。“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是第一份“一带一路”政府白皮书提出的基础要求。目前,中国已与84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122份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或监管合作协议,共涉及3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带一路”金融监管合作,旨在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探索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与综合服务平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推进金融创新,创新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深化金融领域合作,打造多层次金融平台,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十年来,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产融结合、绿色低碳、普惠发展等手段,紧密围绕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参与金融服务与创新,以金融为墨,一笔笔勾勒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