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山友医疗赴美上市背后:净利润大起大落“坐过山车”,证监会要求补充股权架构情况ipo中概股招股书

山友医疗赴美上市背后:净利润大起大落“坐过山车”,证监会要求补充股权架构情况ipo中概股招股书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继中国证监会公示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后,山友医疗在美国证监会(SEC)更新招股书。

近日,杭州山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WORK Medical Technology Group LTD(下称“山友医疗”)在美国证监会(SEC)更新披露招股书,拟于美国纳斯达克IPO上市,股票代码WOK。山友医疗拟以每股4至5美元发行300万股普通股,募资或达1500万美元。

据悉,其早前于2022年6月23日在SEC秘密递表,后于2023年4月27日公开披露招股书。随后,中国证监会公示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山友医疗,就股权架构、股东情况做出补充说明。

招股书显示,山友医疗成立于2002年4月,目前所有业务和资产均在中国。山友医疗成立主要制造及销售包括麻醉、呼吸、急救、ICU、介入、口罩耗材等领域,I类及II类医疗器械。报告期内,山友医疗营收和净利润起落幅度较大。其2021财年(2020年9月30日至2021年9月30日)营收4586.34万美元,净利润626.56万美元;2023上半财年(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营收901.14万美元,净利润143.34万美元。

对此,中缔资本合伙人刘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近年来,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赴美上市。但一些企业因为股权架构问题,融资时候依赖美元资本,这就导致企业不得不铤而走险,继续奔赴纳斯达克市场。此外,纳斯达克市场上市门槛较低,对需要上市的公司不设盈利门槛,而且在美上市期间承担风险较低,创始人仍对公司有控制权,有利于管理层利益最大化。”

净利润“过山车”

招股书显示,山友医疗成立于2002年,目前所有业务和资产均在中国,主要制造及销售I类及II类医疗器械,包括气管插管、喉罩气道、热湿交换过滤器(HMEF)、一次性呼吸回路、雾化器套件及燕考尔吸引器等。除I类和II类医疗器械外,公司还保留了III类一次性医疗器械销售证书。

截至目前,公司产品组合中共有20种医疗器械,其中17个产品通过浙江省的检查并获得注册证书,15个在国际市场销售。公司已通过ISO9001、ISO13485、CE等证书,并在美国FDA注册。

财务方面,山友医疗在报告期内,营收和净利润均起落幅度较大。2021财年(2020年9月30日至2021年9月30日)收入为4,586.34万美元,净利润为626.56万美元;2022财年收入为1,971.13万美元,同比下降57.0%,净利润为94.41万元,同比下降84.9%,收入和净利润下降主要是由于口罩和口罩以外的医疗器械的需求和单价下降;2023上半财年(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收入为901.14万美元,较2022上半财年增加193.60万美元,净利润为143.34万美元,同比增长313.8%,收入和净利润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口罩的需求和单价增加。

在营利模式上,财报表示,山友医疗有三类客户:(1)直接客户,包括医院、药房和医疗机构;(2)向中国客户分销公司产品的国内分销商客户;(3)向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客户分销公司产品的出口分销商客户。

就此次上市,山友医疗计划将净收益用于以下用途:20%用于升级生产设备和提高生产能力,30%用于开发口罩,其他医疗耗材和医疗设备,10%用于专利购买,10%用于产品营销,30%用于营运资金和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但在递交招股书后不久,中国证监会公示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山友医疗就以下事项补充说明:一方面是关于股权架构和股东情况,以及引入股东何倩炽的原因及合理性;收购上海赛图的股权对价合理性及合规性,境内运营实体注册资本未缴足情况及合规性,是否对公司运营和偿债能力造成重大影响。

随后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山友医疗法人余百明。公司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余百明通过通过LWY GROUP持有50%的股权,成为山友医疗的控股股东。据悉,余百明获得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麻醉学学士学位后,于1993年8月至2001年12月任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2002年1月起担任山友医疗总经理,2022年6月起任山友医疗首席运营官;期间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担任杭州元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赴美上市回暖

记者检索发现,除山友医疗外,已有多家中企传出计划或已经开启赴美上市之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底,年内已有18家中企登陆美股。而医疗健康领域递交招股书的企业包括大艾集团、新瑞鹏宠物医疗、百德医疗、冠科美博等,再度掀起中国企业的赴美上市潮。这意味着,步入2023年以来,中企赴美上市明显回暖。

回溯此前几年,根据统计2022年共有19只新股上市,而2019年到2021年,赴美上市企业数量分别有32家、34家和36家。不仅上市数量减少,募集资金同样下降明显。2022年中概股在美共募集资金约9.5亿美元,此前两年募资金额均超过120亿美元。

对此,上海迈柯荣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徐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过去几年中美股Spac上市十分火热,但据二级市场分析统计,通过Spac交易上市的26家中概股医疗科技公司的表现一直不佳,这也成为上述中概股赴美上市遇冷的重要因素。”

而随着中国经济复苏,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回升。二级市场方面,中概股今年以来有所反弹,反映美股中概股走势的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年内上涨近13%。

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赴美上市回暖与政策面和美股市场回暖有关。去年下半年,随着中美两国监管机构积极磋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对中概股的障碍在去年12月得到“风险解除”。此外,今年美股迎来反弹,尤其是纳斯达克市场走势强劲。

对于目前赴美IPO再现回暖趋势,徐阳向记者坦言,“与A股、港股IPO相比,部分企业选择去美股上市一方面与流程较快有关,从递交招股书到完成上市整个IPO过程最快只要一个月;另一方面与公司拓展海外业务有关,上市有利于提升其知名度。 ”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