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2010年,江西男子花5万买人寿分红保险,13年竟然连本金也拿不到投保人江西省保险公司

2010年,江西男子花5万买人寿分红保险,13年竟然连本金也拿不到投保人江西省保险公司

你相信天上有掉馅饼的事吗?江西的万先生就信了,2010年年底,万先生在保险推销员的推销下,花5万元购买了一份某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十一年之后,万先生到保险公司取分红,结果却让万先生傻了眼。

万先生是否像预期那样拿到了分红呢?这笔分红究竟有多少呢?





案件始末

“你这种的本金根本就取不出来,合同上都写着呢,只能够给你三万六千元。”听到柜台的工作人员这样说,万先生才后悔当时着急没仔细看合同,否则也不会吃这么大的亏。

2010年底,在一次饭局上,万先生认识了某公司的保险推销员小郑,小郑为人热情,很会来事,很快就与在座的各位打成一片,当天晚上,小郑也很有眼色的没有推销任何保险产品,只是让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保险推销员。



几天后,万先生找到小郑,问道:“你那边有没有合适的项目?我手里有点闲钱,想买点理财产品,银行的利率太低了。”小郑一听有买卖上门。立马精神了起来,极力向万先生推荐了一款保险产品。

小郑向万先生介绍道:“我们最近在推广的一款产品特别适合你,他不仅包含了被保人的生命安全险,最主要的是,它还是一款分红险,每年都会有分红收益,而且期限一到,本金和利息可以一次性取走,缺点就是期限比较长。”



万先生听完小郑的介绍,觉着这款保险很合适,一听期限有些长万先生连忙问道:“要交多少年?每年多少钱?什么时候可以拿收益?”小郑一听万先生这么问,根据他多年的工作经验,肯定有戏。

小郑说道:“期限的确有点长,是十年,每年交五千,第十一年到期之后,就可以连本带息的取出来了,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只在小范围推广,份数不是很多,我这也只有三个名额,还剩最后一个。”



万先生一听,既能吃分红,到期后还能将本金和利息一起取出来,这可比放在银行赚得多,而且还只剩最后一个名额,自己再耽误,可能就成别人的了,于是,万先生当即表示愿意签订合同,在签订合同时,万先生也没有仔细看合同条款,稀里糊涂的就签订了合同。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万先生并没有像小郑说的那样,如期等来分红,焦急的万先生打电话向小郑询问情况,可小郑含含糊糊的说可能还没到日期,让万先生再等等,万先生又等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仍旧没有等来分红。



万先生在此期间也给小郑打了很多电话进行询问,小郑都是敷衍了过去,后来,小郑就直接不接电话了,再后来,小郑连电话号码都换了。万先生心下觉得自己是上了当,可能根本就没有分红,没有分红也没事,能在到期之后连本带利的拿回来就行。

于是,在接下来的期限内,万先生仍然如期缴纳保费,2023年1月份,万先生购买的这款保险终于到期,万先生以为自己的钱终于能拿回来了,便拿着保单兴冲冲的来到该保险的营业厅。

将保单递给工作人员,并说要将钱全部取出,可工作人员的回答让万先生彻底傻了眼,工作人员看完保单后,又查询了系统,对万先生说:“你这只能取出三万六千元。”万先生还以为是工作人员弄错了。



忙说道:“不对,还有五万块的本金呢。”工作人员说:“你连本带利一共是三万六千元。”这对于万先生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连忙问工作人员是怎么回事。

工作人员解释道:“你购买的这属于有投资风险的万能型保险。到期之后,是根据市场行情决定能取出多少钱的。”万先生这才意识到自己是上当了。可是,现在已经来不及了,本想着能靠保险多赚些钱,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以案释法

小郑在向万先生推销保险时,并没有跟万先生说明这是一款有风险的投资,而是一再强调稳赚不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构成了违法犯罪呢?

其实,小郑在推销保险时,是有保单告知义务的,保单告知义务是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投保人有责任如实向保险人提供有关保险标的或被保险人的信息,以帮助保险人准确评估风险并确定适当的保费。这一义务体现了投保人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确保保险交易的公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6条规定:如果投保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地未能如实告知,而这会对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调整保费产生重要影响时,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

然而,也需要注意,如果合同成立后已经超过两年,保险人不得单方解除合同。如果在保险合同期间发生了保险事故,投保人仍需承担赔偿或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本案中,小郑在推销保险时,并没有很好的履行保单告知义务,只片面的强调该保险稳赚不赔,没有说明具有一定的风险,导致万先生错误地以为这份保险没有赔本的可能,因此,严格意义来说,万先生是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的。



案件小结

万先生的经历的确让人可惜,小郑的做法也有不妥之处,身为工作人员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告知义务,也没有秉承诚实守信的工作理念,误导万先生购买了性质完全不同的保险,导致万先生亏损一万余元。



与此同时,从万先生身上,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在签订合同时,一定不要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一定要仔仔细细的将合同条款看清楚、弄明白之后再考虑是否要签署,保护好我们的各项权益,否则,不明不白的签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