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破题者」与「补位者」:历史进程中的科技银行小微银行业微金融网商银行

「破题者」与「补位者」:历史进程中的科技银行小微银行业微金融网商银行



整个银行业正处于被人工智能大规模改造的前夜,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科技银行们,已经敏锐地先行了一步。

——馨金融

馨/文

昨天上午,在陕西洛川的一个果园里,种植大户何功庆刚刚跟同事确定好今年苹果采摘需要的用工人员安排。跟往年一样,他打开网商银行App里的「去借钱」,输入这一天需要预付的工资。

每年中秋前都是整个洛川最忙碌的时候,也是用工高峰,对于管理着300亩苹果园的何功庆来说,这也是现金流最紧张的一段时间。现在他只要动动手指便可以调用资金来周转,并且随借随还。

同一时间,在相隔1500公里的上海,为期三天的2023外滩大会拉开帷幕。全球超过500位领军企业代表、顶级专家学者,汇聚在这个探讨未来金融与前沿科技的场域里,共同探讨如何用「科技创造可持续未来」

站在果林间的何功庆或许永远不会理解那些高深的名词:人机智能、金融大模型、分布式数据库、抗量子密码……但有一点他和外滩大会上的嘉宾们是一样的,他们都是科技改变金融与生活的亲历者。

10年之前,中国有无数像何功庆一样的人,因为所居之地偏远、缺少抵押物、风控难度大……而被挡在银行的服务范围之外。10年之后,他们只需要一部手机便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及时地满足自己的金融需求。



外滩大会银行业数字化论坛上的一份报告成为中国银行业数字化变迁的注脚。据IDC预测,随身银行、AI风控、数字员工、边缘物联与云原生架构,将成为未来银行数字科技的五大趋势。

在中国数字经济风起云涌、金融科技日新月异的历史进程里,不仅传统金融机构加快了数字化的进程,科技大厂也向金融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更有一批继承了互联网+金融双重基因的科技银行走上历史舞台。

从2013年开始,直销银行、虚拟银行、互联网银行……银行的数字化新业态层出不穷,尽管有着不同的名称,但他们都是通过创新的、低成本的数字化渠道提供银行服务,并试图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之外构建一套全新的运行体系和业务模式。

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出现在2015年前后,随着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相继开业,科技银行真正以全新的、独立的姿态走到了中国银行业的舞台上。

他们没有网点和信贷员,以有限的员工数量覆盖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有效客户。他们诞生于数字化时代——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科技为驱动引擎。他们的核心设备都在「云」上,他们的业务触及数字经济的各种场景。

相较于「全面发展」的商业银行,科技银行普遍聚焦于零售金融和小微金融。前者的代表是微众银行,后者的代表是网商银行。因为具有互联网巨头「基因」,这两家也是最早上线产品,发展最快的数字银行。

以网商银行为例,2015年开业后不久,便借助阿里在小微商户、B端服务方面的能力,通过前期积累的数据,基于机器学习和更优越的算法,探索线上服务,形成一套与依赖人力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这也是后来被市场所熟知的网商银行「310」贷款模式,即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0人工干预。

对于这家立足小微金融市场的科技银行而言,最早上线的「310」贷款模式是对网商银行业务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完美表达,即完全以数字化的方式和流程来提供金融服务。

也是因为这样,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小微金融的「不可能三角」——同时实现风险(可控)、成本(可控)、规模(发展)三个目标,将原本难以被采集和使用的数据转化为可量化的信用,进而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度。

到了2022年,网商在「310」风控体系的基础上,发布了「百灵智能交互风控系统」,率先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小微数字信贷领域,从单一的以「交易」维度进行风险判断的传统模式走向深入「经营」全流程的信息采集。


百灵系统的交互界面

不管是「310」还是升级后的「百灵」,他们让没有网点的网商银行有了触达更广泛客群的可能。从直播电商,到线下「码商」,从街道边的夫妻店,到大山里的种植户,他们因为科技而获得了更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

正如网商银行行长冯亮在外滩大会的所讲,科技让曾经稀缺的服务惠及每一个普通人,这也是解决小微金融难题的唯一路径。

除了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方式上的突破外,包括网商、微众,以及后来的新网银行、百信银行等,他们在探索数字化经营方式时,也打开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银行发展模式——主动走向「开放」。

过去,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流程都是在自己的体系内独立完成,是一个内生的、相对闭环的系统。同业之间竞争多于合作,产品和服务也高度同质化。

而科技银行们则不同,他们连接线上线下、连接不同场景、连接合作伙伴,包括他们的同业——银行,以金融科技为底座,以数字经济为背景,构建了一个更广阔的金融服务网络。

典型如「码商」——线下小微商户,他们得益于移动支付的普及,日常的生意离不开收款码,可以说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产物。

2017年,网商银行推出支付宝收款码商户贷款、口碑商户贷款等,从线上走向线下。到了2019年,针对「码商」的各项金融服务又从蚂蚁集团场景内,走向了全生态(即通过与其他外部机构合作连接更多的商户)。

服务「码商」的逻辑不难理解,网商银行通过支付交易数据来分析商户的经营情况并识别风险,进而给出相应的授信额度,而后还增加了分账、理财、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所以,每向外开放一点,对网商的风控体系都是一次新的考验。

一边通过不断升级的风控模型触达更广泛的小微客群,另一方面网商银行还连接起了更多同业,共同服务小微客群。

2018年时,网商银行宣布,将以开放的姿态服务3000万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共享「310模式」,3年内让所有路边摊都能贷到款。而后,便开启了与银行密切合作的新阶段,双方联手填补了小微金融服务的空白地带。

如果说商业银行们是「从上往下」——从中小企业不断「下沉」至小微客群,网商银行则是「从下往上」——从淘宝电商、路边小店等长尾小微,向上拓展至品牌经销商、专精特新等小企业服务。

而这种合作在随后到来的疫情三年里更是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在线下活动受限的几年里,网商发起「助微行动」,通过「310模式」、用户自证智能风控「百灵」、卫星遥感技术「大山雀」、数字供应链的「大雁系统」等技术,联合合作银行及时输血给小微企业。

数据显示,仅在2020和2021两年里,参与「助微计划」的金融机构共有127家,平均每月服务小微客户超300万,累计发放贷款超4万亿元,极大地提升了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

不仅如此,随着对金融科技应用以及对数字经济理解的深入,网商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走向了更远处。

冯亮在外滩大会上透露,网商银行「大雁系统」则依靠大规模图计算、知识图谱等AI技术,识别链条里的小微企业。目前,大雁已经飞入包括海尔、娃哈哈在内的1000家品牌的供应链,链上的小微经营者的授信可得率从30%提升到80%。

由此可以看到,不管是「码商」、「助微计划」、还是「大雁系统」,网商银行都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金融服务和技术的提供方,又是数字产业的连接者。

到今年,网商银行已经走进了第9年,他用实绩证明了这条数字化的小微金融之路不仅走得通,且可持续。

根据网商银行2022年年报,截至去年末,网商银行已累计服务小微信贷客户超过5000万,资产规模达4411亿元,发放贷款及垫款2282亿。同时,去年网商银行年营收157亿,实现净利润35亿。

并且,从客户结构和分布来看,他并没有分走原有的小微金融市场份额,而是走进「无人区」做出了新的增量。

截至目前,网商银行服务的5000万客户里,有近一半用户在县域及农村。近一年新增客户中经营性贷款的「首贷户」占比超过80%。再从地域分布来看,有50%的客户都来自中西部地区。

截至2022年末,网商银行的卫星遥感风控系统「大山雀」已用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服务超过120万农村种植户。据冯亮介绍,目前「大山雀」对于主要粮食作物的识别已经做到了93%以上,且可以完全应用于金融信贷服务当中。


在外滩大会展厅,可体验大山雀卫星遥感系统

科技银行从诞生之初便以行业创新「鲶鱼」的姿态登场,网商银行更是在前沿技术的探索与金融服务的创新方面不遗余力。

第一家将云计算运用于核心系统的银行、第一家将人工智能全面用于小微风控的银行、第一家将卫星遥感用于农村金融的银行、第一家将图计算用于供应链金融的银行……

可以说,网商银行这8年多也是中国数字银行技术快速迭代,并不断与金融服务和数字产业融合发展的8年,也是整个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最快的8年。

这些年,网商银行一直在积极推进包括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前面提到的几个核心产品「大雁」、「百灵」、「山雀」也都融入了包括智能风控、图像识别等技术,并不断优化迭代,让小微金融服务变得愈发高效和精细。

IDC发布的《银行数字科技五大趋势》中,有3个趋势与人工智能有关:


多家银行的数字员工集体亮相外滩大会

在这些趋势中,可以预见的是,整个银行业正处于被人工智能大规模改造的前夜。以数字员工为例,在此次外滩大会上,就有9家银行的数字员工集体亮相。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科技银行们,已经敏锐地提前迈出了一步。这一条条「鲶鱼」,将与同业一起,通过技术的变革,让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小微企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