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 全文共 2500 字,时长约 5 分钟

· 本文来源:刘胜军大局观

文/刘胜军

2008年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步入“新平庸”。中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下滑。这种增速的放缓,有多重因素使然:

1、体量效应。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规模,每年5%的增速,每年的增量也相当于半个澳大利亚GDP。在这种阶段,继续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是不现实的,因为那意味着对其他经济的挤出效应。

2、中国到达中等收入水平,面临成本上升导致的中等收入陷阱。原先靠低成本、低价格快速发展的“低垂的果实”已难持续。

3、原先的增速虽高,但属于粗放式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脱实向虚、贫富差距扩大,都成为现实制约因素。经济增速放缓,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是回归合理的可持续增速。

4、赶超效应结束。之前中国具有后发优势,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制度、管理、技术上的经验,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别人几百年的路,实现快速赶超。如今,中外企业在管理上的差距已经很小,这意味着我们通过快速学习而实现高增长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

5、投资空间的压缩。中国经济具有显著的投资驱动特征,中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想富,先修路”,中国已经拥有堪称世界第一的基础设施。在一些地方,基础设施甚至已经超前建设。因此,通过基建投资拉动增长的边际效应显著递减。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6、从国际大循环向国内大循环的转变。2008年前的世界经济被哈佛教授弗格森形容为“中美国”,而这一“中国出口+美国消费”的模式如今已经被“修昔底德陷阱”笼罩下的“大脱钩”所取代。美国从霸权逻辑出发,发动贸易战、科技战,推动所谓中国之外的另一个选择的“印太经济框架”。在这种背景下,原先的诸多经济逻辑需要被重新设定,这一调整过程对中美、对世界都是痛苦的拆解。

但是,增速放缓不等于没有增长空间。事实上,中国依然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能的经济体。我们一方面要以平常心看待增速的下滑,另一方面也要激发潜能,为中国经济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几个关键动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业生产力进步,国企改制带来的效率提升,民营经济的兴起带来的巨大活力,巨大的人口红利,持续近20年之久的房地产大牛市,中国出口席卷全球,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如今,房地产已成灰犀牛、出口面临脱钩压力、人口老龄化压力凸显、基础设施投资空间逼仄,很容易令人产生这样的问题:中国经济下半场靠什么?

对这一世纪之问,原副总理刘鹤2008年在《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一文中给出了清晰且富有逻辑的回答。

刘鹤指出:

中国要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成为内生性的需求大国,为全球提供巨大市场。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投资效率,提升服务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和国内资源禀赋相匹配。

李光耀走到我身旁对我说:“刘鹤,中国最大的挑战是城市化,10亿人口的城市化足以改变世界,但是你们的压力将是史无前例的。”在过去30年,我们大约转移了不到3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却占用了将近10亿亩的农田,城市化付出的代价十分昂贵。我们需要认清潮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出发,按照建立主体功能区和特大城市圈的思路,对混乱的城市格局做一次整合,以大城市为核心,整合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培育和创造符合中国在全球经济定位的大城市圈。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出现。但这个阶层的比重还是偏低,可能不足20%,难以支撑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和社会长治久安。

创新是教育的函数,教育发展好了,创新成果将接踵而至。

笔者认为,刘鹤非常言简意赅地指出了中国下一阶段增长的五大关键因素:国内消费、自主创新、城市化、培育中等收入阶层、鼓励创新的教育。

刘鹤思路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可谓一目了然:

—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不到40%,远低于60%的世界平均水平。要提升消费,必须培育强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的创新依然薄弱,近年来美国“卡脖子”更凸显创新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创新离不开开放的教育;

——中国城市化率达64.7%,但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只有46.7%,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市化率。

然而,中国经济下半场的增长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高度依赖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很简单,现在的体制制约因素不消除,新的增长空间就难以打开:

1、要鼓励创新,就需要推动简政放权、法治保障,实现法无禁止皆可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与此同时,教育体制要更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思维;

2、要激发消费动力,就需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破解教育、养老、医疗、住房四座大山,这意味着政府投入的重点须从基础设施转向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房等公共福利事业;

3、要推进城市化,就必须打破户籍制度的屏障,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言以蔽之,中国经济不乏增长空间,但唯有改革才能释放新的空间。从当前实际出发,以下改革应该成为重点:

1、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大力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要点包括:1)从资本密集型增长转型人力资本驱动的增长;2)启动以遗产税为核心的二次分配;3)政府构建托底型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

3、逐步取消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上面的教育医疗等福利安排,代之以常住人口的积分制度,促进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4、大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尤其是金融要素,让资本市场取代银行成为资源配置的主渠道;

5、大力推进国企与民企的“竞争中性”,国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实现国企与民企的公平竞争。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何以解忧?惟有改革。

刘胜军|世纪之问:中国经济下半场,敢问路在何方?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天俱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