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及溢出效应盈余高储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及溢出效应盈余高储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近来围绕中国经济挑战的讨论中,贸易、投资、消费和产业链转移都是美欧观察家们关注的焦点,包括有关中国的高储蓄率能否转化为消费和投资的疑问。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年全球储蓄率为25.5%,而中国储蓄率则高达45.4%。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国存款总额已经达到了278万亿,居全球首位。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Daniel Gros)9月11日在Project Syndicate发表题为《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The real problem with China’s economy)称,如果中国的储蓄率维持在目前水平,即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但投资率下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中国将不得不保持10个百分点的经常账户盈余以保持经济平衡。如果这个盈余接近2万亿美元,就足以影响全球储蓄与投资的平衡。以下为文章内容。

中国经济放缓引发了各种研究,但各方预测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尽管短期数据有些波动,比如疫情对年增长率的影响,但大多数观察家预计中国的GDP增长将继续下降。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到2024年增长率将仅达到4.5%,并在本十年末降至3%。虽然这一表现比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要好,但远不及十年前的两位数增长率。然而,增长并非故事的全貌。

当然,关注经济增长是可以理解的。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占据全球GDP增长的重要份额。此外,中国经济规模(决定军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将塑造与其主要竞争对手美国的力量平衡的演变。但增长并不是中国经济影响世界其他地区的唯一渠道,甚至可能不是主要渠道。除了增长以外,储蓄和投资的平衡也很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


就储蓄而言,中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非常高的投资和储蓄率,超过GDP的40%。这是欧盟和美国水平的两倍,甚至高于亚洲其他高储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的储蓄率;就投资而言,特别是在高质量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对于中国保持快速的GDP增长至关重要。中国以创纪录的速度建设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高铁网络。如今,即使是中国中等规模的城市也拥有地铁线路,中国许多崭新的机场让美国和欧洲的老旧航站楼相形见绌。

然而,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投资产生的回报正在递减。这在建筑业的困境中得以最好的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建造了如此之多的住房,以至于每个人已经拥有约40平方米(430平方英尺)的住房面积,大约相当于德国或日本的水平。换句话说,在达到相关收入水平之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存量,有效满足了住房需求。

这严重限制了投资助推收入上升的潜力。此时,进一步修建住房只会增加更多华丽又空荡的“鬼城”。而且,由于额外的住房存量,以及更广泛的基础设施体系,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显著改变。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可能能够找到支持建筑业的新途径,包括在内陆省份较为贫穷的农村地区找到至少可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基础设施项目。但总体而言,从现在开始,预计投资将逐渐下降。

几十年前,日本面临类似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政府试图通过向基础设施投资注入巨额资金来使经济摆脱严重衰退。但大部分新建的道路都毫无用处,因此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支出后,政府不得不选择放弃。

在中国,对于投资下降的应对措施似乎很简单:中国人可以增加消费。但请记住,中国的储蓄率也是异常高的,尽管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努力将国内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但储蓄率仍然保持在高位。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民众的消费的显著增长是不太可能的。除了消费,中国可以将储蓄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资,如太阳能和风能。但由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接近每年3000亿美元的规模,远超过美国或欧洲,可再生能源吸纳中国储蓄的能力是有限的。


▲位于甘肃玉门市的风力发电场。

在投资下降的背景下,中国的高储蓄通过经常账户盈余溢出到世界其他地区。在中国,这些盈余甚至比其他储蓄过剩的国家(如德国或日本)还要大,这是由于潜在过剩的规模以及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如果储蓄保持在目前水平(占GDP的40%以上),但投资下降到GDP的30%(这仍然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中国将不得不保持一个相当于GDP的10个百分点的经常账户盈余来保持经济平衡。随着中国的GDP即将达到20万亿美元,这将相当于近2万亿美元。这比德国或日本以前的盈余还要大几倍,足以影响全球的储蓄与投资平衡。

中国储蓄过剩的一个溢出效应是对利率施加下行压力,这种影响相对温和。但另一个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中国巨额的经常账户盈余将加剧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中国竞争的趋势。

情况并非如此。随着中国对电池、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等技术的投资,中国出口商在资本密集型绿色产业中将获得越来越大的优势。欧洲和美国可以欢迎廉价的绿色进口作为降低自身气候政策成本的手段。但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对抗氛围下,这似乎不太可能。相反,我们可能诉诸更多的保护主义政策,这将增加成本并无助于减少中国的储蓄。

中美聚焦网|中美交流基金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