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GDP深度分析:陕西首入“3万亿俱乐部”江西山东辽宁河北山西财政收入

GDP深度分析:陕西首入“3万亿俱乐部”江西山东辽宁河北山西财政收入


2022年,是不容易的一年。但就在这一年,陕西生产总值跃上新台阶。

来自省“两会”的消息称,预计2022年全省GDP将超过3.2万亿元,人均 GDP超过8万元,大陕西得以首入“3万亿俱乐部”。

提示一下,陕西大概率是“3万亿俱乐部第1名”。

01

12年跨越:三大制度设计是看点

在过去的12年间,陕西经济发展连续连跨“三大门槛”:

2010年,陕西GDP达到10021.53亿元,增长14.5%,增速在全国排在前10名,首次进入了“万亿元俱乐部”。省统计局统计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147.0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33.5%。

2017年,陕西GDP达到21898.81亿元,增长8.0%,从而进入“2万亿俱乐部”。值得一提的是,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对于GDP的拉动在逐步显现。

请读者注意如上这种结构变化。


2022年则是首次跨过“3万亿”,全省GDP总量预测达到32799.19亿元,名义增速达到10.06%,增速位居前列。纵观历史看,陕西从“1万亿”到“2万亿”用了7年,而从“2万亿”到“3万亿”则只用了5年。

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当然相信这种变化来自全民的努力,无论是大漠深处还是绿茵山间,每一个勤劳的人都是GDP的贡献者。但从我们看来,陕西2022年的GDP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个“关键点”的制度设计。

其一:以23条重点产业链预兆的“工业强基”。

从提出23条重点产业链,到9位省级领导亲自挂帅担任“链长”,再到“一链一行”的金融支持,显然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以火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例,2022年前11个月,陕西省新能源汽车产量87.73万辆,同比增长272.7%,高于全国166个百分点,占全省汽车产量的74.9%,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14%,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居全国第1,产量全国第2。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陕西汽车总产量”在2022年一年之内,先后超越辽宁、北京、河北、浙江与山东5个省市,首次冲上了全国前8的历史高位。

这种效能在延链补链与招大引强上非常显著,如玲珑轮胎(601966)投资60亿元于铜川,主攻减震器的拓普集团(601689)投资30亿元于西安,其实都是闻到了“工业强基”的味道。


其二:以加速“国企改革”而发生的体制变化。

作为体量排名全国第6的“国资大省”,如何搞好国企始终是陕西经济的大命题。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680.6亿元,同比增长5.3%,利润总额640.8亿元,同比增长78.9%。

但深刻的看,真正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是“西安国资综改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在提出2个万亿级产业链、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7个一流企业的同时,更有针对性的是要求提升“创新能力”(取得20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每年新增两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充分市场化”(经理层任期制、工资总额备案制以及股权激励)。

在这样的设计下,我们才先后看到陕煤集团投资25亿元设立研究院,陕西建工(600248)整体上市,看到外部董事顺利亮相,看到烽火电子(000561)、陕鼓动力(601369)、建设机械(600984)等国企开展了股权激励。

其三:以“理工男春天”为代表的新型民营初成气候。

民营企业是个当前热点词汇,我们的理解是,陕西民营企业本身正在迭代。首要表现是“科技理工男”在科创板上威风八面,我们在7月刊文,发现陕西科创板公司数量冲入前10,这是多数资本榜单中,陕西最靠前的1次。另一面则是产业升级的迹象强烈,如中熔电器(300031)是新能源汽车融断器的第1名,如莱特光电(688150)打破了日韩的垄断地位等。

在金融棒棒糖看来,三大制度设计是中央与省委省政府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上形成了有效结合,是我们认为陕西GDP持续加速的关键。

02

全国局势:未来或第1个“4万亿”

我们看看中国各省GDP版图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10万级是独一档存在:包括广东和江苏。5万亿级目前有4个省,分别是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和湖北。4万亿级有6省市,分别是福建、湖南、上海、安徽、河北、北京。2万亿级目前占比最多,以2021年数据计,分别是陕西、江西、重庆、辽宁、云南、广西、山西、内蒙古,共计8省市。其余10省市则在2万亿级以下。


这样看来,3—4万亿GDP在中国各省是“一个巨大的真空”(2021年没有3万亿强省),陕西也是第1个跻身3万亿俱乐部的省份。因此我们的观察点是陕西能否第一个冲入“4万亿俱乐部”。

在当前的局面下,陕西与江西携手进入“3万亿俱乐部”,也有可能是惟二的两家,毕竟在2021年,两者的数据就已经非常接近,仅差180亿,而陕赣两省的后续的追兵则有重庆、辽宁和云南,他们接近于“准3万亿俱乐部”。我们今日整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的“领先优势”相对坚挺,我们判断大概率我们将第1个杀出来,冲入“4万亿”。

详细分析,“双一流高校”陕西占比50%,首度悬殊度高达8,几乎是霸主般的存在。“规工总利润”排名第2,陕西占比达31%,这是“工业振兴”的现实基础,也是陕西最大的底气所在。“5A景区”与“人均专利”均占比23%。我们稍逊于重庆的一项指标是“人均社消”,重庆是4.35万元,我们是2.59万元,显然重庆更敢消费。

但最为身位最接近者,我们应该重点看看江西,双方的比拼点都是——工业。


大家可以注意这张图,陕西与江西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在3万亿俱乐部中分别占比31%和27%,确实较为接近。

在《江西工业,70年十大巨变》一文中,我们特别留意的数个焦点。

例如2009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发布“第一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获得迅速发展。10年之后的2019年上半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列全国第3、中部第1。再例如在2018年,江西非公规上企业数占比达95%以上,贡献全省规上企业营业收入80%左右,贡献率达86.5%。

显然,他们得益于方向与结构。

关于目标,江西锁定于未来5年达到4.3万亿元左右,且“数字经济”规模占比45%以上,同时重庆也提出2027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

这样看来,陕西想第一个冲过4万亿压力也不小。

根据目前我们看到的公开信息,陕西目标是未来5年的年均增速不低于6%,在高质量发展的预期下,这个增速的纯增量早超过1万亿元了,因此大家可以相信围绕“4万亿目标”的大战已经开始。

但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有充分理解相信:届时陕西在上述5省中,应该还是第1名过关者。

03

“含金量”之辨:“收入”还需努力

我们需要进入一个新话题,GDP含金量。

我们有一个简单的观点,含金量有三个维度可以选,企业利润、政府财政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但企业利润因周期与行业不同,难以评价,因此我们依据2021年数据,选择其他两者进行分析。

一:财政收入:与同为3万亿级别的深圳对比。

我们剔除了政府基金性收入、非税收入等干扰性因素,选择最能代表质量发展的“税收”口径看,2021年,陕西GDP为29800.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2775.3亿元,其中“税收”为2236.91亿元。2021年,深圳GDP为30664.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4257.7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450.5亿元。

两地之间,相差1200亿元。

若以2021年全国大数计,2021年全国GDP为114.37万亿元,全国税收总收入17.27万亿元,全国税收总收入占GDP比重15.10%。陕西的数据只是全国的一半,约为7%。

二:人均收入:以榆林市等省内各市做分析。

2022年,我们刊发,当时制作了多幅画面,下为其中之一,可以发现榆林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GDP的18%,至于各区县的数据,有兴趣者可查询旧文。


但事实上,榆林财政收在2022年前3季度财政收入罕见了超过了西安!2022年1-11月榆林的财政收入达到858.08亿,同比增长高达58.18%。

很多人想看全国大数据,在此奉上:上海2021年人均GDP为17363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027元,比值为45%;2021年,温州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6万元,人均GDP为7.91万元,比值更是达到了75.34%。在这一年,陕西人均GDP75360元/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68元,相应比值为34%。

为什么会是这样?

核心就是产业结构。

用一句来说,上海、北京农业占比较低,二产多为高科技企业,三产分别为69%、80.6%,现代制造与消费及高端服务业,成为两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对“财政收入”而言,增值税占比与行业转型升级呈现显著相关性,增值税占比越高,表明产品的附加值越高,资源消耗更少,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在消费端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从根本上驱动了行业转型升级。

对“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言,在自然资源要素(土地、矿产资源)、资本要素(家庭、企业和政府储蓄投资)和劳动要素(劳动力)中,如果自然资源要素处绝对优势,那么区域内劳动力型价值就会被淡化,甚至大打折扣,也人均薪资于低位徘徊。


当然,我们也要务实的理解:西部区域和资源型城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既有改革开放自东南向内陆的历史成因,又有后发优势需要市场化不断启迪的现实。即便是榆林这种情况,在鄂尔多斯、克拉玛依等资源性城市,也是共性的表现。但真正令我们期待的是,陕西全面优化产业结构的预期正日益强烈。

例如以“秦创原”为标志,“科技成果转化”正在成为“创新驱动”的直接推动力,“看大不看小、看新不看旧、看高不看低、看实不看虚”的现场观摩深入人心。优秀企业纷纷挺进顶级研发,如隆基成立省内第一个“中央研究院”,“三项改革”在广大高校掀起创业热情。地市政府纷纷启动升级,如宝鸡与咸阳均发力“元宇宙第一城”等,如榆林持续追求能源化工高端化,并以“科创新城”向创新产业进发。即便是区县,也出现了“县城IPO”的“蒲城现象”,出现了商洛毛绒玩具的出口迪斯尼。

显然,调整经济结构并不容易,需要全社会持续的努力,甚至抱有一定的耐心,但站上“3万亿俱乐部”台阶的大陕西,正在以不懈努力对经济结构进行全面优化与提升,也拥有了更广阔的调整空间。

对于未来五年,我们应该相信,在陕西冲击“4万亿俱乐部”的新征程中,地方财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含金量必然迅速增长,陕西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可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