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春天快到了,我们为什么还在准备过冬?债券货币平均存款准备金率

春天快到了,我们为什么还在准备过冬?债券货币平均存款准备金率


来源|东方ic

北京天气阴沉,农历春节后的第一场雪洒落在地上,很快就不见踪影,这样的天气往往意味着季节更替,春天就要到了。但有一些现象表明,我们仍在准备过冬。

先是排队提前还贷的事。一些银行采取了“限流”措施,即使预约也要等三个月以上,大家想要主动还钱给银行,减轻些房贷支出压力,银行却不想收这笔钱,甚至把App上的提前还款功能暂停了;

然后是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往这些固定收益产品里存钱,也需要排队、抢单。比如中信银行年利率为3.25%的三年期定期存款,上午9:30大约还剩三个亿,过20分钟再看就没了。

还有就是上面有一个新提法,要让老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越是这么提,越说明全社会消费支出的乏力和不足。

很悲观的声音认为,凛冬将至,中国就此步日本的后尘,在房价永远涨的信仰破灭后,进入低欲望、去杠杆、全民存钱不花、陷入长期通缩的局面。

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居民储蓄增加的阶段性背景,并不一定是财富积累,而有可能是其他投资转向储蓄的结果——银行理财及公募基金表现不佳后遭遇赎回,可能才是目前储蓄上升、提前还贷现象的主要原因。

与投资理财的不确定性相比,储蓄或提前还款,一定可以增加未来的收入或减少未来的支出。

此刻我们准备过冬,并不是意味着不相信春天会来,而是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为不确定性做好准备。秋收冬藏是农耕文明的特质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进入现代、有统计以来的储蓄率一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正是因为储蓄习惯,大多数家庭才挺过了新冠大流行的三年。

可以说,高储蓄率既是我们的优点,又是历史性挑战。要知道,货币流通起来才产生价值,而过高的储蓄也是一种浪费。

在信用货币时代,你我的储蓄可能通过银行的杠杆成倍地变成贷款,但这些贷款去了哪里、是否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

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是21.3万亿,居民部门只占3.83万亿,企业及政府贷款占17万亿以上,由国家战略主导的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其效率正在逐步降低,主要表现为M2与GDP之间的增速差逐步扩大。

在成为银行储蓄的选项之外,居民家庭财富还有别处可去。个人养老金、保险、股票、债券、基金——让财富以合理的资产结构存在,通过资本市场高效地流通,可以有效地弥补银行主导的货币市场通过增加债务带动经济增长的不足。但我们追逐风险取得回报或亏损的习惯没有形成,刚兑思维依然存在,当然这与资本市场的规则不成熟、制度不完善、运行不稳定也密切相关。

恐怕最糟糕的情况是,应对不确定性,居民、企业完全依赖于储蓄,进入一种流动性陷阱,即无论如何降低利率,都无法刺激消费和投资的扩大,经济面临持续性通缩。

除了现代的日本,我们自己有过类似的通缩教训: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当时中国的白银作为货币在全社会流通为西洋人所惊诧,这一金融创新的意义不亚于今天的微信及支付宝。背景一是明朝对外贸易,丝绸、茶叶、瓷器和棉纱换回大量白银,背景二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以白银代替实物税及劳力税,促进了市场的形成及商业的兴起。

但后来,货币流通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整个明朝也运转不下去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宗室、商贾及贪墨官吏占有大量白银作为财富贮藏,而欠发达的广大内陆地区白银短缺,导致通货紧缩、谷贱伤农,引发了社会动荡,同时对外贸易由于欧洲的战争被迫中断、白银断供,也加剧了明朝的通缩和衰退。

这个教训显示:贫富差距不一定直接造成阶层对立及社会冲突。当白银成为少数人垄断的财富,封印在府库里,它就丧失了货币的流通价值,才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储蓄没什么不好,我们总不能像美国人一样,支付违章停车罚单也要贷款分期。合理地运用储蓄,发挥货币的信用创造及资金融通能力,才是我们真正值得焦虑的问题。

这场初雪其实没有销声匿迹,它先是覆盖大地,起到保护植被及水土的作用,再融为水,汇入河,灌溉两岸的田地。

储蓄其实也是一样:在账户里是一种保障,流通起来才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岳嘉

扫码加群请备注公司、职位、姓名

未来可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