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赵晨野:要自上而下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共识科学就业先进制造业

赵晨野:要自上而下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共识科学就业先进制造业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读

2022年,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明显的超预期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宏观经济稳增长任务艰巨,就业形势面临巨大挑战[1]。进入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优化政策和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国内生产生活正在有序恢复,中国经济将迈入关键复苏阶段。其中,数字经济凭借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能力,正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


图源 网络

★ 本文作者:

赵晨野,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政策分析师。

疫情期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数字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在很多发达地区,数字产业已经成为地方支柱性产业之一,例如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北京市的软件产业[2]。同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形态,促进了新增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重要渠道。未来,要自上而下地形成发展数字经济的共识,使数字经济在引领发展、国际竞争中持续发力,并通过数字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优化调整,为“稳就业”提供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

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无论在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还是在疫情多点散发的常态化防控中,数字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加速器”“稳定器”的作用愈发凸显[3]。以下将从六个方面来说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

在总量方面,数字经济规模增长态势明显。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先后印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年间,数字经济规模实现超4倍增长。特别是在疫情爆发期间,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万[4],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预计提升至50万亿元左右[5],较2019年增长约40%。同时,我国长期占据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地位。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其中,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47个国家总量的18%以上[6],数字经济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


图1:数字经济规模(单位:万亿)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

在占比方面,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快速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疫情深度影响下,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生产线、智能机器人、数据要素等逐渐代替传统基础设施、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有效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6] 。 截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8% [7] ,较2019年提升3.6%。 从近期公布的地方数据来看,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 江西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5%; 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9.5%提高到11.7% [8] 。 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图2:2019-2021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

在增速方面,数字经济增长显著高于同期GDP,成为经济增长的活力所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复[3]。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居世界第一,带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总和[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更是实现翻倍增长,为经济回升注入动力。例如,截至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3万亿元,并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云计算市场之一,2012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30%[10]。


图3:2019-2021年数字经济增速

数据来源: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

在结构方面,数字经济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数字化成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四化”框架,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4]。其中,产业数字化作为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战略抉择[11]。近年来,产业数字化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探索,数字技术带动传统产业产出增长、效率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强化[12]。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2005年的49.1%提升至2021年的81.7%[3]。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产业渗透方面,各行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关联日渐紧密,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持续渗透。 其中,受行业属性等因素影响,数字经济在传统产业的应用率先在第三产业爆发、数字化效果最显著,在第二产业的应用效果有待持续释放,在第一产业的应用仍受到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等因素限制[6]。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全行业渗透度均值由2012年的24.7%增长至2020年的38.3%,数实融合持续走深走实[9]。 2020年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度分别为40.7%、21.0%和8.9%,相比2019年分别上涨2.9%、1.5%和0.7%,并且这一数据仍在持续提升[4]。


图4: 2019—2020年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度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在市场主体方面,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在数字市场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市场监管总局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643万户。 从发展趋势看,新设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迅速,占比由2012年的6.3%提至今年的15.3%。 从细分行业看,“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占比较高,分别为50%和41.6%,数字赋能趋势加速发展[13]。 2022年世界500强中国独占145席,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数字经济企业强势崛起,业务能力覆盖全球、享誉中外[9]。 2021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一半以上聚焦人工智能、互联网服务、金融科技等数字经济重点领域[9]。 2021年中国“瞪羚企业”“猎豹企业”分别有171家、222家,比上年增加71家、96家,“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达4762家,数字经济中小企业生态繁荣,日益成为技术和模式创新的生力军[9]。

数字经济如何

为就业提供新机会

长期以来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关注重点。稳就业、保就业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坚实基础。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质变与量变,在引发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要求等出现显著变化的同时,对就业数量产生带有明显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的就业创造效应、替代效应和融合效应[14],在对冲短期就业影响、培育新增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升级就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

1、数字经济创造巨大的就业空间

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 [16] 。 其中一半以上为数字经济相关职业,并且在2022 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新标识了 97 个数字职业 [17] ,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就业市场潜力。 数字经济通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大量新职业,成为我国就业的新增长点。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催生了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等一批新产业,数字技术领域新职业不断涌现。 例如,2019年4月,人社部等向社会公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人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 [18] ,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新产业的就业创造能力。

二是随着数字经济向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相关业态的发展对原有就业岗位进行改造,使劳动者从一种工作场景或就业状态进入一种新的工作场景或就业状态 [19] ,就业替代效应和融合效应的作用愈发凸显。 例如,在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背景下,诞生了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的新职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极大程度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17] 。

三是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加速变革,“无接触服务”加快推广,创造出新的工作内容需求。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广泛普及,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网络购物、视频直播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20] ,导致体育、旅游、展览等纷纷推出线上服务新模式,催生了如小程序商城运营、用户运营、数字导购等众多新就业岗位。

四是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构建数字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形成数字产业生态 [21] ,有力带动了产业上下游就业增长。 例如,滴滴平台2018年共带动就业机会1826万个,其中包括网约车、代驾等直接就业机会1194.3万个,还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销售、加油及维保等产业链上下游就业机会631.7万个 [14] 。 微信平台上,由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2021年衍生就业机会4618万个 [19] 。


图5:2021微信生态衍生就业收入机会(单位:万)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22年8月. 《2022年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

2、数字经济吸纳更广泛的就业人群

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等,实现了从固定就业到弹性就业,从传统就业到新兴就业,从雇用就业到灵活就业,从按月支付到计时计件支付,从专业型就业到复合型就业的转变 [15] ,成为助力女性群体、新一代年轻群体、低技能、低学历、低收入的三低群体以及下岗职工、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

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就业对于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生产方式不断挣脱物理空间的束缚,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就业的物理环境要求进一步降低,促使劳动者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和远程办公等方式开展工作[22]。对于女性群体来说,新就业形态的出现满足了妇女对于时间灵活性的需求,实现家庭照料的同时完成线上工作,既增加了妇女参与市场工作机会,扩大了就业规模,也给了妇女提升收入水平的可能[22]。如在企业微信等工具的连接与助力下,许多零售店克服了疫情的冲击,并通过用户运营沉淀客户,与用户建立直接连接渠道,为“宝妈们”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17]。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与传统的打零工不同,数字经济时代的零工就业工作内容丰富,青年群体可利用自身空余空闲的资源、知识、技能、经验等提供服务换取报酬,在工作的同时获得个人成就感、幸福感、尊严感 [23] ,同时给青年从事多份职业提供了可能 [19] 。 小程序从业人员中72.5%年龄在35岁或以下,而公众号和视频号从业人员这一比例分别为57.8%和48.3%,而微信生态中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分别有47.3%、31.7%、28.9%的从业者愿将当前从事的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灵活自主的就业方式让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和自由发展的90后、95后们找到了最佳的“用武之地” [19] 。 此外,据人民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27.6%的青年拥有两份及以上的工作,“斜杠青年”(指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青年人群)占比超过1/4 [24] 。


图6: 微信生态从业者学历分布

数据来源: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22年8月 《2022年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

数字经济的发展重塑了社会组织的关系,传统的“公司+员工”等关系模式也逐渐转变为“平台+个人”的模式,数字经济时期工作者对组织的依赖、进入或退出组织等相对自由 [19] ,同时,就业市场的包容性强,部分工作岗位的入职门槛低,提供了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 例如,随着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各个行业高度嵌入、融合,使工作内容涵盖高端、中端和低端,就业岗位对于不同教育背景的劳动者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最低学历要求包括从小学到博士的各类低、中、高学历占比趋于平衡 [23] ,如公众号和小程序以大学本科及以上群体为主要就业人群,视频号初高中学历占比明显上升 [19] 。 因此,相比传统就业方式,数字经济为社会各类劳动者提供更广泛的择业机会和多元的从业方式,特别是为一些传统产业富余劳动力创造就业空间,如很多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化解产能过程中的失业人员,也为退役军人、农民工、残疾人、深度贫困地区劳动者、低收入人群等群体就业拓展了渠道 [19] 。

参考文献:

【1】梁婧,刘晨.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中银研究. 2022 年第 20 期(总第 417 期)

【2】2023开新局|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数字经济暖风吹往何处?https://finance.cnr.cn/ycbd/20221230/t20221230_526109886.shtml

【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年7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

【4】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4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

【5】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60万亿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302/t20230202_443745.html

【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年12月.《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2年11月.《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8】数字经济成地方两会热点 新技术新业态备受关注http://www.news.cn/tech/20230203/8bb9fb9ab02144db8b91f1d6347f5a6c/c.html

【9】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11月. 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10】何立峰. 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2年10月28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211/dd847f6232c94c73a8b59526d61b4728.shtml

【11】产业数字化作为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https://new.qq.com/rain/a/20210611a0499c00

【12】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https://jxt.zj.gov.cn/art/2021/4/8/art_1562851_58926393.html

【13】10年来全国新设“四新经济”企业2545.4万户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3/content_5717989.htm

【14】 胡拥军, 关乐宁. (2022). 数字经济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就业替代效应探究. 改革(4), 13.

【1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3月. 《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 (2021年)》

【16】新职业开辟就业新空间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212/t20221201_491024.html

【17】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腾讯社会研究中心. 2022年. 《腾讯新职业与就业发展报告(2022)》

【18】13个新职业信息发布http://www.gov.cn/xinwen/2019-04/04/content_5379524.htm

【19】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 2022年8月. 《2022年数字生态就业创业报告》.

【20】“十四五”,数字经济转向普惠共享新阶段http://www.gov.cn/zhengce/2022-01/13/content_5667955.htm

【21】以平台为重心做强数字经济产业体系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2/0113/c1004-32330318.html

【22】阿里研究院. 2022年3月. 《数字经济与中国妇女就业创业研究报告》

【2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 《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 (2020年)》

【24】 人民数据研究院. 2022年1月. 《青年就业与职业规划报告(2021)》.

★本文原载于潜望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编辑:IPP传播


微信ID:IPP-REVIEW

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情怀 国际视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