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谁拿走了手机屏幕里的26万亿?余额宝商业银行公募基金天弘基金理财公司

谁拿走了手机屏幕里的26万亿?余额宝商业银行公募基金天弘基金理财公司

有朋友问路人甲:如何看待基金E账户的推出?路人甲答曰:对基民来说,大概像54年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晃荡的那几步吧。

并不是危言耸听,基金E账户虽迟但到,基民苦账户管理久矣!见微知著,《那些年持有超过十年的基金,都赚钱了吗?》当中那张基民自制的Excel表,可以充分体会到一个老基民的辛酸和执著。即便基金E账户还有待迭代,譬如说数据会延迟三日、以及蚂蚁搬家似的集成方式(需要一家家找基金公司要邀请码),但对于有复盘习惯且在银行渠道也持有基金的朋友来说,确实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当然,对于一些只在互联网渠道下单的年轻基民来说,上述的感觉不会太强烈。与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平台更加重视账户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银行理财客户的迁移。据路人甲草根调研,一些国有大行的客户经理,自己买基金也是在互联网平台下单。

复盘过去十年,商业银行显然没有打赢手机屏幕里的理财战事。

巨头的进击

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上线,开启了开挂式的攻城掠地。

如果开启上帝视角,可以发现那是移动互联时代的真正起点。2013年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下发4G牌照,意味着我国进入了4G时代。在4G的加持下,出现了“换机潮”,智能手机迅速普及。

而对于资管来说,“开放”也正好是彼时的主旋律。2012年2月22日,首批基金第三方销售牌照发放,公募基金销售不再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禁脔。也正是在这一年,有司曾带领一批基金公司高管来杭州交流。也正是这一年,某些基金公司高管“碰巧”欣赏到了马云在黄龙体育馆声情并茂的告别演出。

风起于青萍之末。杭州西溪园区支付宝的一个会议室内,开启了一场招投标。据沪上某基金公司前董事长回忆:“几个穿着休闲装的年轻人跑过来,也没有任何客套,就开始单刀直入谈条件。”

对于和互联网巨头的合作,基金公司普遍持开放态度。之所以会有这种热情,是因为彼时银行如日中天,某家中小基金公司给银行的销售服务费一度高达72.78%,“给银行打工”不仅仅是一句抱怨,而是不少基金公司的现实。不过,如果说要押注互联网渠道来逆天改命,在那个时点也会被人嘲笑,大多数是抱着“多元化总不会有错”的心态。

大多数基金公司对于和互联网渠道的合作,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根据一个坊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余额宝的最初选定的合作伙伴是沪上某基金公司,这家公司发行了首只“T+0”的场内货币基金,从各方面来说都最为契合。然而,这次合作因为一笔400万的费用而告吹。

因为400万而与一只万亿体量的货币基金失之交臂,这似乎有点魔幻。对于双方来说,400万都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然而,对“态度”的较真,某种程度上是对项目未来主导权的争夺。

与沪上某基金公司不同,天弘基金姿态放得极低。天弘基金方面的谈判代表周晓明,被授权“便宜行事”,要钱给钱要人给人,铁了心来抱大腿,丝毫不介意被当成备胎。当然,这在后面被视为一种魄力,要知道,天弘基金2012年还亏损了1535.50万元,还在温饱线徘徊。

故事的发展,大部分人都知道了。在上线之后,天弘余额宝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短短几年就突破万亿,甚至一度达到1.67万亿,2018年管理费高达44.19亿元。

进一步说,余额宝对于支付宝的意义,显然不止于赚点小钱,更大的意义是找到了打开理财魔盒的钥匙。

动了谁的奶酪?

在余额宝初露峥嵘的2014年,曾有人形容“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

余额宝在成立之初,并不能说完全合规,其中最为典型的搞法是对基金收益的宣传。不仅互联网上满屏是“宝宝类”产品的七日年化收益,连传统媒体也纷纷去凑热闹。对比有司彼时对于基金宣传的管理口径,野蛮生长的形象颇为鲜明。

然而,说余额宝是“吸血鬼”,就未免有点不着边际了。作为一只货币基金,天弘余额宝的投资运作并未出现过违规。回到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银行坐地吃利差,并不是天经地义的ZZ正确。

余额宝动了银行的奶酪,确实是事实。彼时货币基金的收益极高,巅峰时期的七日年化收益曾经在6%左右,与活期存款的年化利率相比,相差一个数量级。加上彼时宝宝类产品大多都支持“T+0”,流动性丝毫不逊色,引发了一轮“活期存款搬家”。

商业银行曾经几乎垄断了基金销售渠道,十年后却不得不接受与互联网渠道分庭抗礼的现状。如下图所示,公募基金销售保有量的最新数据显示,TOP3中已经出现了两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平台过去十年一步步蚕食其份额,现在已经有挑战龙头之势。

但如果复盘其参与公募基金的历史,可以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



商业银行曾经在基金销售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如果看纸面实力,银行“拿着望远镜都看不到竞争者”,银行有海量的存量客户、数以万计的网点、天然的信任感。此外,与基金公司也合作多年,先发优势明显。

然而,将买卖基金当成了一锤子买卖的,正是银行。在移动互联时代,各APP厂商绞尽脑汁,希望用户能多停留,为了所谓的“用户粘性”,不遗余力。纵览大部分商业银行的app,大多还是聚焦交易功能,或者所谓的转化率,却没有像样的账户管理。

试问,像前文找那个自制Excel表格看损益的基民,如何能对商业银行的APP爱得起来?金融脱媒是一个古早的话题,很多互联网大佬都放过话。互联网方兴未艾之时,比尔•盖茨曾经放言“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则将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互联网大佬放狠话的传统,也在国内得到了继承,后来就有了那句经典的“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至少在基金销售领域,商业银行再也回不到过去。

大象的反击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这几年资管蛋糕一天天做大,银行市场地位却摇摇欲坠,宝宝难免心里苦。

客观来说,商业银行最近二十年也在IT方面投入巨大,可以看到努力与挣扎。但如果从用户的视角来看,让人满意的银行APP却并不多,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2022年是一个极为奇特的观察窗口。熟悉国内互联网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的互联网商业与2003年有不解之缘,OTA的崛起与电商的启航,都与阶段性宅家带来的习惯改变有关。而在2022年,不少城市也经历了类似的试炼,从未网购过的老年人也开始尝试线上支付,各类业务都在尝试通过手机屏幕一站式完成。而这段经历对资管的线上业务,无疑也是一次压力测试。

一般来说,尝过了腥味的猫,不会再满足于吃糠咽菜。

无疑,像ATM机这类设备,目前还是类似于基础设施一样的存在。但我们要记住,很多基础设施也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譬如,目前大街上还有密集的电话亭,已经乏人维护。要知道,20年前要在大学附近找到不需要排队的电话亭,并不容易。

商业银行实力的下滑,主要并不在于资本和商业模式,而是所谓的“脱离群众”。始终愿意去网点办事的,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一代不仅仅很少去线下网点,对于商业银行的天然信任感也远不如老人,这是未来或许会面对的一个更大挑战。

在互联网巨头加入理财之战的初期,也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浪潮为银行提供了一种新的转型思路。其逻辑是:银行并未缺席之前的信息技术变革浪潮。商业银行经历了三次技术变革浪潮:第一次是银行电子化;第二次是银行网络化,网上银行逐渐成主流;第三次是移动端转型,聚焦长尾市场。

事实上,路人甲对银行的前两次“升级”感同身受。2001年农行麓山南路支行有个明星柜员,人家办理一笔取款的时间,她可以办三笔。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场景,她的窗口后面排着双倍的人。而在ATM机普及之后,排队1个小时取钱的盛况不再。而在网银普及之后,接触现金的频率更是明显减少。

然而,这第三次转型,却遭遇了不少尴尬。其中最为致命的是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如今哪怕是去第8线的小县城,买个东西都是移动支付,街边的小摊贩,都知道弄个收款码。而当第三方支付成为主流之后,银行就有点落寞了,试想,你在街边吃完一碗冰粉,摊主等着你WX或者ZFB扫码,你大吼一声:拿pos机来,我要刷信用卡!或者说,给我一个账号,我马上XX银行app转账给你!老板会怎么看你?

与基金第三方销售类似,第三方支付其实也有上百张牌照。但这两个行业,明显都有赢家通吃的特点。头部两个寡头大块吃肉,腰部几家能喝点汤汤水水,剩下的就只能吃土了。

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不太可能手机里装几十个金融app。于是,一站式能搞定大部分需求,就成为了多数人的需求,自然而然会不断走向集中。没赶上趟的,往往会离头部越来越远。

没有硝烟的战场

如果能穿越到10年前,商业银行的优势十分明显。

譬如,2013年年报显示,宇宙行拥有4.3亿户个人客户,并拥有其详细的交易信息。4.3亿什么概念?可以进入世界人口大国TOP3。

当然,宇宙行也很重视IT投入,譬如2015年IT投入为50亿,2021年已经飙升到了260亿。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的IT投入的主要方向,并不在于APP的升级。但从大的数字来说,商业银行打的也是富裕账,只是钱的花法不太一样。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蚂蚁金服(支付宝),2015年的净利润为48.75亿元。或许会有人说,这个体量也很牛了,这是巨头之间的PK,没有逆袭的悬念哇。别急,在拿到基金销售牌照的2012年,东方财富营收2.2亿元,净利润3700万元。到了2013年,营收搞到了2.5亿元,利润却只有500万元。

净利500万的与净利2630亿的近身肉搏,结果会如何呢?

然而,正如上图所示,东方财富在十年之内,公募基金保有量数据已经超过了宇宙行。此外,和支付宝拥有移动支付这个相关性极高的流量入口不同,东方财富的先天禀赋并不高,甚至流量在财经细分领域也不如新浪等门户网站。

能够留存下来的才叫流量,要不只能是流水。经过几年的厮杀,不仅是曾经掌握国内互联网流量牛耳的某度,另外一个移动支付巨头,同样错失了过去几年公募基金销售的盛宴。而先天禀赋偏弱的东财,却稳稳占据了一个寡头的位置。

用一个APP与上万个网点PK,十年前还似乎是神话,现在却成为了现实。在公募这块规模已高达26万亿的蛋糕上,互联网平台咬了一大口。

在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无形中筑起了护城河。而中信建投一份研报表明,2022年东方财富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8.63分钟,在同类app 位居前三。东方财富APP的“上瘾模型”搭建完备,从用户的引流、留存到重复投入,都不是无的放矢。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大的危机来自于时间。目前公募基金销售的通常说法是:互联网渠道户数多,但客单价低;商业银行户数少,但很多都是高净值。

在路人甲看来,所谓的高净值,或许无非是时间的障眼法。年轻一代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当然,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目前老一辈更有钱,从某个“六个钱包”的理论就可见一斑。

然而,10年后呢?20年后呢?变化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旋律。

被神话的高净值

差异化竞争,是互联网平台的最常见烟雾弹。一般都是这么说的:银行做高端、平台做长尾,互补。

这个说法,能帮中间业务拉胯的银行找到一个借口,实际上却于事无补。头部大行拥有几万个网点,这是私人银行的配备么?几亿个户头的体量,恰恰天生与零售业务相匹配。

基民是一群什么样的客户?大家都知道,公募基金销售的主战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基金销售业务的停滞或者退化,是失去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草根调研可以知道,商业银行正在失去一批优质零售用户。

中高端客户,本身并非无源之水。很直接的一个例子,余额宝中就有长期持有“2亿+”份额的持有人,这位土豪算高端还是低端?如果认为土豪就只能私人银行和信托,出行必须私人飞机,那是刻板印象。谁说土豪不能坐高铁用拼XX?所谓财务自由不仅是可以用得起什么,什么都可以用才是自由。

银行的一部分高端客户,譬如私人银行客户,确实会享受到更为个性化的服务。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人就不需要靠谱的账户管理?

有趣的是,对于商业银行APP的吐槽,似乎正在减少。以往几乎两年就能看到爆款热帖,譬如,2015年可以看到“各大YH的APP体验为何这么渣?”;2017年则是“为什么YH的app做的那么烂?”其中最有趣的还是2019年这条“为什么YH的app都这么垃圾”的帖子,正文仅40个字,却有662条评论。

从评论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太被关注的角落,而这个角落,或许藏着行业兴衰的密码。其中一家被cue得比较多的商业银行,它本来也是号称定位于财富人群,却一路走马圈地,站到了公募基金销售的C位。

基民只想要有个好用的APP,who cares提供的是银行、互联网公司、行业协会抑或有司?!

话说回来,路人甲窃以为,与以前YHapp遭遇的疯狂吐槽相比,目前的安静反而更为可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