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金融中心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金融中心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

在任何时候,金融市场都生活在神话中,并创造了自己的神话。尽管他们也有自己的“纪念和庆祝活动”—人们只需想到G7峰会、IMF和世界银行的年度会议或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但神话是这些市场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







一些神话与特定的金融中心有关,另一些则与金融行业有关。人们对人、地方和机构、素质以及金融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的特殊之处都存在着误解。一些神话涉及日常生活、金融决策的非凡效率、灵活性、灵活性和速度、市场的高度信息和透明度,以及交易者的贪婪和冒险意愿。其他人则指的是行业的宏大叙事,交易员和投资者、金融媒体和众多其他观察人士不断重述和重新解读这些叙事。

金融市场的神话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这里有非常富有的客户,如君主和统治者、业界大亨和拥有独立财团的土豪,他们有时会成为大赌徒。有一些极具影响力的金融家被认为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而且,在全世界的金融机构和公司的交易室里,有一群无名的年轻人,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神话,他们的贪婪和精力,他们的高薪和消费习惯。当面临不利的时候,他们偶尔会以“流氓交易员”的身份登上头条。还有其他被点名和未被点名的英雄和恶棍、个人和团体: “犹太人”、“石油酋长”、“中国人”、“苏黎世侏儒”、高频交易员、对冲基金、乔治·索罗斯、沃伦·巴菲特等等。

在欧洲的金融场所中,伦敦总是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创造了神话,同时也反映并支持了伦敦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19世纪初,内森·罗斯柴尔德(Nathan Rothschild)在伦敦建立了家族帝国,并以其“统帅”而闻名,尽管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巴黎、法兰克福、维也纳和那不勒斯也有基地。英国“流氓商人”尼克·利森(Nick Leeson)在几个月内摧毁了欧洲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 “女王银行”)。1992年9月,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和他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对欧洲货币体系发起攻击时,正是英镑被迫退出了该体系,从而奠定了他周围的特殊光环—仅举几个例子。

神话也建立在这些地方周围。虽然巴黎长期以来以世界文化大都市而闻名,最重要的是,它植根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艺术家殖民地,但伦敦被认为是世界金融之都。在20世纪20年代,它不得不将这一角色移交给纽约。尽管伦敦的实际重要性不断变化,但仍然在许多人的观点中保持至今。此外,所有金融中心都在不断努力实现“世界城市”的目标。此外,关于城市中的特殊位置,如华尔街或旧金山九曲花街,也存在着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伦敦, “金融城”或“一英里”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事实上,它既不是正方形,也不是一英里。

但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和活动的所有神话中,最重要的是该行业的宏大叙事,关于南海泡沫、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亚洲危机以及许多其他“狂热、恐慌和崩溃”的故事。它们类似于人们所经历的战争和战斗,以及生活中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讲述,从而确立并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金融业及其主要活动中心在世界经济中是特殊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