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孙同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金融要把农村生态资源变成资产三农县域

孙同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金融要把农村生态资源变成资产三农县域

中新经纬2月16日电 (王蕾)“强调市场化原则,是本次中央一号文件对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表示,文件要求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核心是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甚至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也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

相比于2022年一号文件中将“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和“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分设两条,2023年融合为“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一条,一方面强调“三农”领域需要政府、金融、社会资本等各种资源投入,共同发力;另一方面也突出强调政府与金融和社会资本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再强调市场化,可见中央强调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离不开政府投入,但是仅有政府投入远远不够,更要靠市场的力量。政府要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源进行投入,应积极有为,但不应越位。”孙同全表示,今年一号文件的表述方式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金融要把农村生态资源变成资产

孙同全认为,具体举措来看,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鼓励发展渔业保险等新举措均是亮点,值得关注。

“在农业强国建设当中,农业保险是必不可少的。”孙同全说,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同意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及辽宁、大连、广西、海南4家省级分社开业。这可能为农林牧等农业子领域发展互助保险业务提供经验和启发。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

孙同全表示,当前,金融领域在贷款方面整体落实效果不错,政策支持、考核评估与金融科技不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的背景下,银行均加大了“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再贷款政策利率下调亦降低了农业贷款成本;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了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数量,对金融机构扩大“三农”业务很有帮助。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这五个方面的振兴互为关联,相辅相成,金融也将在其中大有可为。孙同全举例说,如在生态振兴方面,需要在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研究如何盘活农村生态资源,建立农村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机制,这样就可以将生态资源变成资产,提高农村的信用能力,金融机构就有可能为乡村振兴投入更多资金;再如,金融机构可以以市场化方式出资参与乡村振兴基金,投资农业项目等。

而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撬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投入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用政府资金撬动了金融资金。孙同全认为,未来将进一步发展信贷担保业务的撬动作用。

此外,他认为,本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在全面注册制即将正式实施之后,资本市场对涉农企业的支持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也将进一步提升“三农”领域直接融资比重,拓宽“三农”融资渠道,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结构。

“直接融资成本往往相对较低,农业企业中,尤其是具有明显带动‘三农’发展作用的涉农龙头企业,应该支持他们进入资本市场。”孙同全表示,“他们发展得好,发展得快,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就会更大,所以在这方面应有所倾斜。”

将进一步推进农信社与村镇银行改革化险

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对此,孙同全表示,相较于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2023年更强调化险,同时也对村镇银行提出了结构性重组的改革方向。

“农信社系统风险不光是风险积累问题,还有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所致的冲击。近年来国有大行与股份制银行以及金融科技企业不断向乡村下沉业务,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他说,各个地方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化险,当前比较常见的是兼并重组。不过,这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保持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做好监督管理、风险化解、深化改革工作”需要结合起来进行推动。

“农信社依然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当前,还须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环境。”孙同全说,比如国有大行县域支行下沉“三农”领域,其具有品牌、金融科技与资金成本等优势,把农信社原有优质客户给掐尖拿走了。因此,下一步农村金融改革还须处理好大行和中小行之间的关系,形成有序的市场分层定位。

孙同全认为,村镇银行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其还有一个突出的风险为治理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改革。

“此外,村镇银行缺乏规模经济的问题也是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他说,“当前村镇银行规模太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治理和运营成本相对高,整个效益就比较低,具有规模不经济性,结构性重组确有必要。”

孙同全以某村镇银行为例,旗下设立法人机构逾百家,在乡镇设立支行网点近200家,形成了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县域农村的金融服务网络,其作为管理总部,对旗下村镇支行网点提供金融科技赋能、流动性支持、产品开发、资金清算、人才培训、客服中心等公共服务,摊薄了每一家村镇银行的成本,形成了共享式规模化发展模式。

再如,常熟农商银行发起的兴福村镇银行在全国设立31家独立法人机构,是全国首家投资管理型村镇银行,也是共享式规模化发展的路子。

“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的方向主要是解决规模经济的问题,因此这些案例的的共享式规模化发展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孙同全表示,总体而言,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日益增多,目前农村金融已经呈现出一片“红海”,下一步要解决公平有序竞争的问题。(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原创,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孙庆阳

【编辑:董文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