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银行激活信贷需求只靠产品猎奇必陷缘木求鱼窘境贷款房贷存款按揭商业银行金融机构

银行激活信贷需求只靠产品猎奇必陷缘木求鱼窘境贷款房贷存款按揭商业银行金融机构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据媒体披露,2月22日有市场消息称,农业银行近期针对雄安购房者推出新的商业贷款产品“连心贷”,主要以未婚男女朋友作为共同还款人;此消息已获得证实,只是具体操作细则尚未出台。



此消息一经传播,立即引发网民发酵,纷纷发问:双方未婚到底如何界定男女朋友关系?万一两人“不连心”了,中途分手了之后贷款怎么办?房产处置权又该归谁?这些确实是需要明确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否则,“连心贷”必然将遭遇到各方面的阻力,最终难以成行。

最近,银行为了激活民众信贷需求、解决信贷资产“配置荒”问题,确实相当拼了。就在“连心贷”消息涌出之前,发端于广西南宁部分商业银行的“高龄贷”、“百岁贷”等促销楼市的贷款产品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不少商业银行被悄然推出。对于刺激楼市按揭贷款延长还款年龄的做法,全网也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让银行的颜面感到很不好看。

而在按揭贷还款年龄延长的“风波”尚未平息之时,竟然又冒出了“连心贷”,尽管这款按揭贷款产品不是银行最新推出的品种,但今天被银行正式发文说明这款贷款产品即将“正式”闪亮登场我国社会金融生活。

懂行的人一看就明白,“连心贷”与之前的“高龄贷”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只是激活按揭消费房贷的一种方式,也都具有将多个人和多代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信贷营销特征;之前的“高龄贷”绑架了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信贷行为,“连心贷”则是将未婚男女双方以及双方家庭的信贷行为都提前绑定在了一起。所以,从某种角度看,银行推出的类似按揭房贷并不是真正的金融产品创新,在零售端更难以体现差异化的营销效果,只是一种“金融猎奇”,难逃金融产品缘木求鱼之命运。



银行进行按揭贷款产品创新没有错,但必须要有新的金融特征、有新的金融方式、有新的金融动能,且更要有新的金融意境,尤其要切合客观生活实际,不能把市场中单个的、少数的、特殊的信贷需求当成普遍的金融现象,这样就有可能落于俗套,难免陷入金融猎奇之嫌,离真正的金融信贷产品很远很远。我们现在来看,“连心贷”其实有太多的“缺陷”或难以推行和实施之处,为何这么说?

是因为“连心贷”的具体条件要求可能会产生诸多的不确定风险因素,或者存在较大的社会争议:其一,未婚男女朋友没有法律约束,不仅是一种观念的冲击,且中途双方闹矛盾分手,则贷款被中止的可能性很大,毕竟不是夫妻,男女朋友可能头脑发热一起贷款的可能性不大。还没结婚就要让女孩负责还贷,那还怎么结婚?估计绝大多数女孩的家里人不会同意,当然个别情况除外。

其次,风险敞口较大,这款贷款产品原本想把未婚男女朋友作为共同还款人,贷款时一方贷款一方签字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增加购房者的贷款额度、减少贷款方面的违约风险;但男女朋友没有法律上可共同处置的财产,若中途分手,收回贷款必然面临较大的压力,甚至有可能增大银行不良贷款。再次,确定恋爱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未婚、离异等情形的男女朋友关系,如果有些人为了套取银行贷款,多次恋爱、有多个恋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按揭房贷的道德风险。

所以,从客观角度看,银行此时推出“连心贷”可能并不会令民众广泛接受,且其本身只是针对社会极少数年轻人那部分极低比例的按揭购房信贷需求而已,根本没必要推出一款贷款品种;当然,这并不是说让银行不重视这少部分人的按揭房贷需求,让信贷阳光雨露照耀每位中国公民是普惠金融要求,更是金融部门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但这少部分人的按揭房贷需求完全可按照特批的方式操作,没必要形成专门的一类贷款产品。很明显,“连心贷”属于小众化的产品,即便是合规的,本身没有太大的铺开意义;且类似产品很容易引起争议,估计最后也是难以全面铺开。



由此,对于银行急于金融产品创新的心,我们可以理解,也表示同情:毕竟现在银行陷入信贷资产配置荒状况,因为受到三年疫情冲击以及全球经济疲软,不仅信贷需求萎缩,且优质信贷资产项目也是不断减少,且按揭房贷目前是银行的优质信贷项目,银行也千方百计也将其做得更大、做得更好,以便为提高信贷经营效益、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夯实坚固的基石,这是正当的利益诉求,全社会都能理解。

尤其,目前银行在按揭房贷上的创新也符合中央政策意图,所以银行对此也是乐此不疲。因为尽管央行在货币信贷上一再宽松,银行存款大幅增长,但银行寻找优质信贷项目也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为此,银行致力开发出新金融信贷产品,激活信贷消费需求,尤其是促销楼市,避免房地产调控硬着陆,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稳定支持,此心可嘉、此情可鉴,此神可敬!

最后想说的是,商业银行应坚持“实用面宽、可推性强、社会效益显著”的底线创新思维原则,就是说银行信贷金融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这个底线思维作文章,无论是金融信贷产品创新还是经营转型,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金融产品的猎奇上,而是应该放在务实求真上,让推出的信贷产品“叫好又叫座”,这样不仅会避免陷入全社非议的漩涡,更可跳出缘木求鱼的创新怪圈,让信贷产品创新真正能广泛推行并产生真正的社会金融效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