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刘恒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但绝不是没脑子的烂好人。他没有一听说朝臣商议要立自己为皇帝就立刻兴高采烈屁颠屁颠去长安当皇上,而是召集群臣对此事进行商议。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张武把陈平、周勃这些重臣们的心思一语道破:他们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个个老奸巨猾,他们的目的绝对不会是表面说的这么冠冕堂皇。如今他们剿灭诸吕,喋血长安,这个时候把你叫过去当皇帝,绝对是不可靠的。因此张武的主张是让刘恒不要轻举妄动,先称病不去,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苟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宋昌的看法则更加精到,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此时的天下是一个什么形势呢?首先刘邦通过分封刘姓诸侯王,巩固住了汉朝在地方的统治,是朝廷的统治稳如磐石。并且汉朝休养生息,百姓和乐,所以刘家的这个皇位,是非常稳固并且得人心的。因此,即使吕后靠着她的权威那么扩大吕家的势力,周勃振臂一呼,军士们还是拥护刘家。而且现在是外有刘姓诸侯,内有刘姓大臣,周勃、陈平他们这些功臣派,就算是想架空皇帝,也做不到。因此他认为刘恒大可不必担心周勃、陈平他们耍什么花招,尽管去做这个皇帝便是。

不过刘恒还是不放心,他又去找他的母亲薄太后商量,并派他的舅舅薄昭去长安会见朝臣们。薄昭给刘恒带回了朝臣们的诚意。薄昭告诉刘恒,没什么可担心的。于是,刘恒终于安下心来,前往长安。到了长安边的渭桥,群臣都来拜见刘恒,而刘恒也下车回礼。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周勃希望能够跟刘恒私聊几句,结果被宋昌义正言辞地拒绝了。

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这其实是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也是告诉朝臣们,自己不是来当傀儡的。周勃献上天子的玺符,也被刘恒拒绝了,一切都等到刘恒到了代邸再说。等到了代邸后,朝臣们再度表达了刘恒当皇帝的必要性,一番中国特色的礼让以后,刘恒正式继位。

刘恒住进了未央宫,连夜就任命了宋昌为卫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巡视殿中。这样一来,京城和皇宫的军队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自己的人身安全起码得到了保障。

论功行赏,有着拥立之功的功臣派受到了刘恒的优厚封赏。他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赏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任命陈平为左丞相,赏金千斤,食邑五千户。灌婴加封食邑三千户,赐给黄金一千斤,同时任命他为太尉。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恒对周勃的封赏是最高的,陈平和灌婴两个人加起来都比不上周勃。本来最开始任命的是陈平担当右丞相,但陈平也还是让给了周勃。实际上我们乍一看周勃与陈平、灌婴都是开国老臣,但其实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同,周勃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乡,他从一开始就是刘邦的重臣,在开国功臣当中地位崇高,刘邦甚至说过“安刘者勃也”的话,这就是把周勃作为托孤之臣了。不是陈平、灌婴这些后来加入的人可以比的。周勃最重要,而且刘恒对他应当说也非常敬重。文帝朝的名臣张释之曾经问刘恒说:你觉得周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刘恒回答说:“长者。”(大家不要想歪了哈)但是最尊敬,同时也最忌惮。这些功臣派就像之前张武说的,个个老奸巨猾,并且在京城势力庞大,牢牢把控着朝政。而刘恒身为一个外来户,在朝中可以说没有一点势力。所以刘恒势必要加强自己的势力,同时削弱功臣派。而功臣派里最大牌的周勃,自然首当其冲。幸好周勃也算是个明白人,当身边人提醒他功高震主的风险以后,他立刻上书辞去了自己的丞相之职。这样丞相的职责就全部集于陈平一人之身。但是陈平在一年多以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十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刘恒又不得不再度提拔周勃为相。陈平可以说是一个幸运的人,他懂得谦让,而且早早地去世,因此没有被刘恒惦记上。

但是还活着的周勃就不一样了。刘恒对他的打压从没有停止。在他第二次担任丞相十几个月以后,又出事了。为了压制在京功臣的势力,刘恒采纳了贾谊的建议,提出“列侯之国”,就是让这些封侯的有功之臣不要在京城待着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刘恒的理由非常上台面,他认为这些人待在京城,一方面他们封地向他们进贡的东西要长途运输,十分不便。而他们在京城,也无法有效教化封地的百姓,因此要求他们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但是封地的生活条件哪里比得上京城啊,所以这些功臣都不愿意去,列侯之国的政策迟迟得不到实施。刘恒利用这件事,要求周勃作为功臣之首做出表率,辞职回封地去。刘恒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勃当然也没法拒绝,只好辞职回到了封地。灌婴接替了周勃担任了丞相。但是周勃哪怕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还是被汉文帝牢牢惦记着。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就总是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会见郡守和郡尉。作为周勃来说,他亲眼目睹了刘邦是怎么对待那些功臣的,典型例子如韩信,那就是在自己的封地被捕然后降为淮阴侯的。所以周勃有这种担心和采取一定的防卫措施很正常,不过话说这貌似并没有什么用。结果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好一番折腾。

后来周勃出狱以后,想起了自己所受的屈辱,感慨万千。

这以后,功臣派就基本上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掌控朝局了,刘恒在打压功臣派的同时,提拔了两批人来充实自己的势力。一批是以宋昌、张武为代表的代国旧臣,一批是以张释之、贾谊为代表的新人。朝廷形成了新的政治平衡。

汉文帝刘恒由代国入长安登基为帝的时候,只带了六名亲信大臣和少量部众,但他没有成为功臣们的傀儡,还在数年之内就巩固了皇位,其智慧和谋略可以说相当厉害的了。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的母亲是薄姬,一个并不怎么受宠的妃子。

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小妾,后来被刘邦所得,但长期得不到宠爱,后来刘邦怜惜她,才临幸了她一次,不久后她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刘恒。

薄姬虽然不受宠,却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当时受宠的是戚夫人,而皇后则是吕后,二人因为争宠和太子之位之争而有很深的矛盾,薄姬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也深知宫廷斗争险恶,所以一直低调做人,不与二人争宠,还教导儿子刘恒不要觊觎皇位。

刘恒八岁的时候被刘邦封为代王,第二年刘邦就去世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由于刘盈年纪小,所以掌权的其实是吕后。

吕后为了报复后宫,也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便将刘邦其他妃子关押起来,其中戚夫人最为悲惨,被吕后做成人彘后再痛苦中死去,她的儿子刘如意也被吕后毒杀。

但幸运的是,由于薄姬不受宠,又无欲无争,对吕后的态度也十分谦卑,所以吕后认为她与刘恒对自己没有危害,就让她跟随刘恒入代国生活,还封她为代王太后。

在随后十五年时间里,西汉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吕后完全掌握了权柄,还将许多功臣及刘邦的儿子给杀掉了,并大肆分封吕氏一族为王为侯,引起了功臣集团和刘姓诸侯的极大愤怒。


更过分的是,刘盈去世之后,吕后先立刘盈的儿子刘恭为帝,但没几年就因为刘恭说了要报复吕后的话而被杀害(刘恭生母是宫女,但被吕后杀掉,吕后还对外说他是皇后张嫣的儿子),后来吕后又立刘盈另一个儿子常山王刘义为帝(改名刘弘),并将吕氏之女嫁给他做皇后。

吕后分封吕氏为王,还擅行废立之事,大有让吕氏取代刘氏为天下主宰的趋势,这让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感到十分不满和担忧,也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但又无计可施。

而远在代国的刘恒则目睹了这一切,为了寻求自保,他在母亲薄姬的悉心教导下,没有参与朝堂纷争,而是老老实实在土地贫瘠的代国当一个穷王爷,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当他的众多兄弟被吕后或废或杀的时候,他因为低调而被吕后忘记在了脑后。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因病去世了,以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联合刘姓诸侯发起了诛吕行动,将吕氏一族屠杀殆尽,并以刘弘非刘盈亲生为由将其废黜(这其实是没有根据的)。


事实上,诛吕行动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还在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长期被吕氏一族压制,权力分配不再平衡了,而且生存空间也被严重挤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们必须反戈一击。

刘弘被废之后,皇位因此空缺了,功臣们开始商议新皇帝的人选,在充分考虑了诸王和外戚势力等各种因素之后,他们最终选中了为人宽厚仁慈,名声较好,且母族实力十分弱小的代王刘恒。

其实,那时候比刘恒更为资格继承皇位的人不是没有,就比如诛吕行动中功劳第一的齐王刘襄,他是第一个起兵讨伐吕氏一族之人,牵制了吕氏一族的朝廷大军,为功臣集团发动政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他的实力太过强大了,而且为人比较嚣张跋扈,功臣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人成为皇帝。

相比于刘襄,刘恒就弱小得多了,而且他老实本分,似乎是人畜无害,功臣们对他是一百个满意,不过刘恒后来的表现却让他们始料不及。


据记载,刘恒接到朝廷拥立他为帝的决定之后,不但不高兴,而且十分怀疑,他的郎中令张武甚至怀疑其中有诈,劝他以生病为由拒绝去长安,先观察一下情况再说,这个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代国臣子的支持。

不过,中尉宋昌的观点却大不一样,他认为吕氏一族被铲除后,刘氏江山已经稳固,不必有泰国顾虑。

刘恒当然是想当皇帝的,但他也害怕中了圈套,在充分考虑了众人的意见之后,他最终决定到长安登基,但也不是草率行事,必须进行一些谋划。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恒在出发之前,派遣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查虚实,薄昭在长安见到了周勃,向他详细询问了诛吕行动的经过,并确定没有阴谋之后,便回到代国向刘恒复命,刘恒这才带着部下启程奔赴长安。

在来到长安城外五十里的时候,刘恒依然不放心,又派遣宋昌进城探路,宋昌来到城外渭桥,发现朝中自丞相以下官员已经全部在等候,而且携带了天子玉玺,便回去禀告了刘恒,刘恒便来到渭桥。

刘恒见到群臣之后,周勃要求单独与他谈话,但站在一旁的宋昌却对他说,如果是公事可以当面说,但如果是私事就免了,因为天子无私事。


这话说得周勃哑口无言,于是跪在地上将天子印玺呈给刘恒,但刘恒没有接受,而是告诉周勃,这件事还是到了代邸(代王在京城的府邸)之后再商议。

刘恒之所以没有马上接受,为的是不让群臣认为他对皇位有多么渴望,因为一个渴望成为皇帝的人,往往是权力欲极大之人,而这样一位皇帝,恰恰会被功臣们认为是极大的威胁。

在来到代邸之后,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皇位之后,他这才同意继位为帝。

不过,登基这件事是要在皇宫举行的,但刘恒害怕皇宫中还潜伏者有威胁之人,于是派遣侄子刘兴居(刘肥之子,刘襄的兄弟)入宫清理,在确保万无一失之后,他这才带着众人进入皇宫,不久后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

刘恒入京的时候,只带了宋昌、张武等六名亲信,因此在他登基之后,整个朝堂都被功臣集团所把持,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战战兢兢,生怕自己不能坐稳皇位,更担心自己因为遭到功臣们的猜忌而命丧黄泉,毕竟刘弘的案例就是不久前的事情。


为了稳固皇位,刘恒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主要是以下几步措施:

第一步,刘恒入宫之后,将代王王后所生的几个儿子全部杀死,并秘密处死了包括刘弘在内的刘盈四子,消除皇位潜在的威胁。

早在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吕后为了控制刘姓诸王,便将吕氏一族女子嫁给他们,刘恒也不能例外(没有史料证明,但学者推测大概率如此),他娶了一个吕氏女子为妻并封其为代王王后,两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

在刘恒入京之前,代王王后离奇去世;而在他入京之后,代王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也在一夜之间全部死去,他对外说是病死的,其实颇为蹊跷。

事实上,代王王后及其四个儿子之所以必须死去,刘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毕竟吕氏一族已经被铲除殆尽了,他的王后和四个儿子如果还活着,对他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功臣集团会猜忌他。

除了代王王后及其四个儿子之外,刘恒还下令处死了刘弘及其三个兄弟,至此刘盈的儿子全部就死绝了,再加上刘恒的几个兄弟也死得差不多了,唯一一个还活着的弟弟刘长还是吕后的养子,在政治上是被排斥的,所以再也没有人可以威胁到他的皇位了。


我们可以发现,刘恒表现上看起来软弱,其实手段还是很毒辣的,为了达到目的连老婆孩子也不放过,绝对是个狠角色。

第二步,培植个人势力,掌握军权,并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对象。

刘恒刚当皇帝的时候,大臣中没有一个人是自己人,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他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掌握驻守京城的南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掌握期门、羽林等皇宫禁卫军,从而保证了自身的安全。

期门、羽林由皇帝控住,这没什么可说,比较微妙的其实是更为强大的南北军,因为从刘邦时期开始,南北军的统帅卫尉和中尉都是功臣担任的,几乎是世袭的,别人基本无法染指。

刘恒为了控制南北军,设置了卫将军作为最高统帅,这就给南北军首领安上了一道紧箍咒,让他们无法轻易调动南北军。

当然了,这只是权宜之计,想要彻底控制南北军,困难实在太大了,但至少南北军不会形成太大的威胁,这就足够了。

数年之后,刘恒又通过军事改革,将卫将军这个职务给取消了,顺便将南北军人事进行了大幅调整,这才彻底掌握了这支王牌部队。


在掌控了京城军队和皇宫禁卫军之后,刘恒开始拉拢功臣和宗室了,他先是将遭受吕后打压的诸侯们恢复爵位和封地,并对功臣们进行大肆封赏,这些人得了好处之后,都认为刘恒是个厚道人,所以对他的戒心也就逐渐松弛了。

尤其是对功臣的态度上,刘恒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他为了稳定人心,封陈平和周勃为左右丞相,封灌婴为太尉,这三个人成为最高决策集团成员,可以说是大权在握,而且食邑都大幅度增加,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因此对刘恒十分满意。

而刘恒则趁机提拔跟随自己由代国入京的亲信进入高层,多人位列九卿,有些甚至没什么才能的人也能成为大官,但他们都是绝对效忠刘恒的,而功臣们因为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所以对此并没有提出异议。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稳住功臣们,刘恒还听从他们的建议,封窦漪房为皇后,封她所生的长子刘启为太子(也没什么外戚势力),功臣们因此更加安心。

第三步,对功臣们进行内部分化,找到裂口之后再进行打压。

刘恒继位之前,周勃是太尉,陈平是丞相,灌婴则是车骑将军(诛吕行动中实际上掌握了北军军权),三人都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西汉开国功臣,也都是汉朝功臣集团的核心人物,威望非常之高,刘恒最忌惮的就是他们。


刘恒继位之后,继续让这三人组成最高决策集团,但在职务上有所调整,他设置了左右丞相,地位更高的右丞相由周勃担任,陈平则从地位最高的丞相变成了地位次于周勃的左丞相,灌婴则从实际掌兵者变成了名义上军队的最高统帅太尉。

从这个人事安排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灌婴的职务虽然提升了,但其实兵权被解除了;

周勃虽然从太尉变成右丞相,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也是最开心的一个人,但他就是一介武夫,没什么政治头脑,而且居功自傲,肯定会得罪不少人;

至于说陈平,他政治才能很高,但年老多病,与周勃和灌婴很早之前就有矛盾,为臣之道又以自保为主,不是刘恒的主要威胁。

我们可以发现,周勃其实是刘恒最大的威胁,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他仗着自己功劳大而不把刘恒放在眼里,每次上朝都十分蛮横,而刘恒则对他礼遇有加,每次下朝都要目送他离去,等他出了大殿,刘恒才返回后宫。

久而久之,就有些功臣看不下去了,觉得周勃的做法是在玩火自焚,甚至会让功臣集团跟着一起遭殃,于是上书弹劾周勃。

刘恒觉得机会来,便在态度上对周勃越来越严厉,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最终,周勃在下属的指点下知道自己的过错,便主动请求辞去右丞相之职,刘恒趁机同意了,陈平因此成为独相。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刘恒取胜了,因为周勃的影响力还在,直到刘恒继位第二年陈平因病去世了,刘恒这才真正开始对周勃下手。


陈平去世之后,刘恒任命周勃为丞相,但仅仅过了十个多月,他就以让京城所有侯爵回封地生活,从而减轻京城粮食压力为由,暗示周勃辞职回到封地去生活,周勃无奈之下只得回了封地。

周勃之所以这么轻易就被去职,是因为刘恒安排了灌婴接替他,所以灌婴根本就没有替他说话,两人的矛盾因此产生。

而灌婴升任丞相之后,刘恒就取消了太尉这一职务。

不久后,就有人诬陷周勃整日身穿铠甲是想要谋反,刘恒随即将其逮捕并判处死刑。

但在薄昭的斡旋下,刘恒最终释放了周勃,周勃便回到封地,自此之后不再过问国事,而是安安心心养老,直到汉文帝十一年去世。

最后就是灌婴了,他是个厚道人,尤其是在周勃被打压之后,他就更小心谨慎了,处处听从刘恒的安排,刘恒也开始信任他,让他帮自己打压宗室叛乱,最后也得以善终。

随着功臣集团核心三人的逐步瓦解,刘恒在朝堂的威信大增,逐渐掌握了最高权力,成为了说一不二的皇帝。


第四步,在打压功臣集团的同时,对刘姓诸侯王进行打压。

具体说来,刘恒打压诸王的手段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分封新的诸侯王,让这些人与原有的诸侯王产生矛盾,从而相互削弱。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齐王刘襄了,他兵多粮广,实力强劲,为了削弱他,刘恒分封他的弟弟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但并不给这两人新的封地,而是从刘襄原有的封地中分出一部分给他们。

刘襄当然不开心了,于是跟刘章和刘兴居产生了矛盾,相互之间斗争不断。

但即便如此,刘襄的地盘还是太大了,刘恒为了进一步限制他,便将当初反对立刘襄为帝的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由琅琊王改封为燕王,与齐国成为邻居,对刘襄形成更大的牵制。

并且,趁着分封新的诸侯王之机,刘恒分封儿子刘武为代王,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这些诸侯王都是绝对效忠刘恒的,是刘恒可以利用的外部势力,也是对其他诸侯王巨大威胁。

因此,通过分封新的诸侯王,刘恒的皇权得到了加强,而旧诸侯王的实力则被削弱。


刘恒打压诸侯王的第二个手段就是武力镇压了,谁敢挑头闹事就严厉打击谁。

当初,在诛吕行动中立下功劳的刘章和刘兴居,原本被功臣们许诺封为赵王和梁王,但刘恒登基之后,得知他们最初是拥立刘襄的,于是心生一计,在刘襄的地盘上割地分别封给他们,让他们进行内耗。

这兄弟三人你争我夺,直到后来刘襄和刘章先后去世,刘兴居趁着刘恒和灌婴出兵抵挡匈奴进攻之际发起叛乱,试图夺取皇位。

但是,刘恒早就对刘兴居有所防备,刘兴居刚一起兵,他就任命柴武为大将军,出兵讨伐刘兴居,最终将其消灭,并趁机将其封国收回中央。

而刘襄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是刘则,他比较老实本分,不会有什么大的威胁;刘章也是一样,他死之后儿子刘喜继位,也不是搞事情的人,刘恒比较放心。

剩下的诸侯王之中,威胁最大的正是吕后一手带大的淮南王刘长,他虽然在诛吕行动之后跟吕后划清了界限,但刘恒始终对他不放心,所以处处提防他。


刘恒继位之后六年,刘长不满足于封国的生活,决定起兵造反,但他没脑子,竟然找来七十多个人商议,其中还包括大将军柴武之子柴奇。

结果事情毫无例外事情败露了,刘恒先发制人将刘长逮捕,随后将其囚禁至死,但没有废黜他的封国,而是让其儿子刘安继承了王位。

而在铲除刘长之后,刘恒在刘姓诸王中的威胁就没有了,之后他又进行了一些政治和军事改革,他的皇位因此彻底坐稳。

总的来说,刘恒登基之后,采取了恩威并济的两手措施来加强皇权,对功臣进行分化瓦解并逐个击破,对刘姓诸王则采取了制衡术和武力打压两种方式,同时培植个人势力并建立威信,因此在数年时间里就坐稳皇位,并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