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行业观察】数字为翼 银联四道防线守护“指间安全”移动支付安全报告中国银联

【行业观察】数字为翼 银联四道防线守护“指间安全”移动支付安全报告中国银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支付“触角”正向多地多场景延伸,促进数字场景与人民生活高度融合。

2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安全报告》”),数据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常用场景接近11个。据《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中国移动支付整体市场覆盖率位居全球第一。普华永道的消费者调查数据亦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使用率为86%,居全球第一。

移动支付安全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抓手之一。在移动支付整体稳步发展的同时,其潜在风险亦需要警惕与防范。多年来,中国银联积极践行“支付为民”理念,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从用户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打造了含风险管理系统、风险管理体系及支付产业联防联控体系等多道防线,全方位守护用户支付安全。

提供风险防范信息,提升支付安全意识。每年,银联都会联合商业银行跟踪调查消费者移动支付安全变化情况,并通过研究报告等形式给出相关风险防范建议,至今已是连续第16年。如,在今年发布的《安全报告》中可以发现,受访的移动支付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高,但对银行卡安全使用的法律意识仍有待提升;此外,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成为易受骗高风险人群,尤其是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更容易轻信他人。《安全报告》相关调查内容也见诸于各大媒体报道中,这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与支付产业对移动支付发展与安全的关注,扩大了移动支付安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夯实支付安全屏障。《安全报告》显示,受访者的银行卡/支付密码使用率为72.9%,对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使用率已达到68.1%。基于精准拦截每一笔欺诈资金,为用户构筑移动支付安全防线,银联不断优化迭代风险管理系统。自2002年成立伊始,银联便着力建设第一代以事后分析处置为主的风险管理系统,随后顺应发展,于2012年基本建成了具备实时拦截、准实时预警的第二代风险管理系统。系统迭代的脚步并没有停下,2017年建设一体化智能风控系统提上日程,新一代智能风控系统迭代升级了欺诈交易防控、涉赌交易分析、计量评分、反洗钱侦测、营销风险管控、境外风险管理等风险子系统,实现实时决策响应时间低于50毫秒,实时风险评分响应时间低于30毫秒。2022年,银联网络欺诈率持续处于全球低位水平。

完善风险服务体系,保障支付安全体验。据《安全报告》调研数据显示,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仅有30%的该类型被访者表示没有遇到过任何种类的诈骗。为保障用户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银联完善了集风险规则、监测服务、应急处置、损失补偿和增值应用“五位一体”的风险服务体系。如,在移动支付方面,采用支付标记化(TOKEN)技术,保护用户隐私信息安全;手机终端中加载嵌入式安全芯片,实现金融级安全加密,手机厂商服务器中不留存任何用户数据。又如,“云闪付”App引入风险赔付、先行垫付等机制,提供72小时失卡保障服务,保障出现意外风险事件用户的合法权益。

共建联防联控体系,打造支付安全生态。一方面,银联坚决落实监管要求,协同各方做好涉赌涉诈“资金链”治理、“一人多卡”治理。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中国银联于2021年12月20日率先在上海、云南地区开展“一键查卡”试点,后于2022年6月29日面向境内所有省市开放,便利个人管理名下银行卡的同时,有效协助公安机关打击买卖账户行为。

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的指导下,深化警银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支持警方打击各类损害消费者和商户权益的行为,2021年协助查办案件近万件,排查非法资金逾千亿元。此外,还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协助公安机关开展涉疫人员排查,快速协查假冒预约疫苗诈骗等案件交易。另一方面,联合支付产业各方全力做好风险防控。2013年,联合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迄今涵盖公安、银行和电商等领域,产业上下游超过百家机构,形成覆盖用户终端、产品设计、交易监控和损失处置诸多环节的安全防线。

银联将继续凭借强大的金融科技力量,不断织密风险防控网,以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惠及社会民生,提升移动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和便利性,为保持我国移动支付全球领先地位作出扎实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