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华为悄悄入局AR,实力如何?ar索尼光学半导体oled

华为悄悄入局AR,实力如何?ar索尼光学半导体oled


一、AR眼镜基本现状

20年前开始做Tesla电动汽车,还是10年前、或者5年前做,太早或太晚结果会截然不同,这中间是关键性的SLAM软硬件走向成熟,AI芯片和各类神经网络算法真正堪用,积累量变到质变的节点。

AR现在处于什么阶段?高调入局AR的吴德周,判断是“第一代iPhone诞生的前夜”。无债一身轻被的创业冥灯罗永浩,强调“AR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虽然硬件还差得远,在等待行业成熟商业化的这段时间,他们的软件团队会把一个消费级别的AR设备上所需要的全部内建软件,以及大量底层设计重构过的操作系统彻底写完。AR当下的热潮,既不是to B,也不是to C,而是to VC。

产品上,技术极简的BirdBath方案眼镜,显示效果突出能用来移动观影和大屏沉浸游戏,在消费市场有一点点出货量。但是光波导才是真正高透光、轻薄达标、能做SLAM和虚实交互的方案,才算真正的AR。显示上的关键技术光波导,也分衍射光波导和阵列光波导两个还未盖棺定论的技术方向。

微软、苹果等有雄心壮志的厂商,过去十年更多的是买买买各类AR关键技术和组件的新兴创业公司,做专利和技术储备。它并不算真正的AR,而是一个过渡方案


现实里标准的全功能AR眼镜Hololens诞生后,微软非常有自知之明,体积、重量、发热受限于基础技术,优化空间有限,屏幕花花绿绿偏色严重,续航更崩。

偏偏是之前几乎被淘汰的、不算标准AR的BB方案,摸到了一点点消费市场门槛。


以一副眼镜作为显示载体,现实中的移动场景,高铁、飞机、地铁、公交上各种狭小的密闭空间,显示变得不受限。同样,因为眼镜正常戴在眼前,身体姿势可以更自由,躺、坐、半卧、站直,都不影响。因为反射涂层,抵消了大约75%的入眼光,它其实并不方便出街,更适合相对静态的使用场景。


最下层是不具备太多智能功能的眼镜。基于BB的显示画面很好,分辨率高,产品形态比较像墨镜,主要用于观影、游戏、办公;基于光波导的产品形态会更像眼镜,但是显示效果不太好,主要用作信息提醒。Birdbath + AR的特点是显示效果好,但是比较难做虚拟现实的融合,这是技术特点决定的;光波导+AR的出发点是先看到一个现实世界,然后在现实上叠加一些东西,因为光波导的状态可以很好平衡显示和透视。

三、华为Vision Glass,产品方案和实力如何?

2019年Sony发布的MicroOLED屏,亮度提升了近10倍,达到3000cd/㎡,这就让光能利用率很低(10%~25%)的BB光学方案起死回生,在原来只有300-500cd/㎡亮度MicroOLED的时候,BB方案的入眼亮度只有30-50 cd/㎡,提升后显示效果明显提升。



“这些关键指标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提高一项将意味着牺牲另一项,比如在提高FOV的同时,就容易造成更大的光机体积和更小的eyebox。而小型光学模组若想实现大FOV、大eyebox则极具挑战,而且大eyebox需要更多光线才能实现自然的亮度,这要求更强大的光源或更高的光效。”


用过Rokid Air的同学应该知道,这来自供应商惠牛科技的公版光机,eyebox面积小的可以,眼镜稍微动一下,画面就看不了。至于屈光度调节,个人猜测是出瞳距离太小,没法“容纳”佩戴眼镜后正常画幅显示。而且这屈光度调节是调的画面,根本不是光学层面的近视眼镜那种精度,还调不了散光。


相比之下,双11卖的最好的BB方案XR眼镜,雷鸟创新和Nreal两家,都是自己深度研发和定制的光学模组。这长期戴在眼睛上的东西,各项指标要求很挑剔。

比如Nreal在它家的宣传页面上特别突出了“光学引擎”这一页,自研光学引擎“惊鸿锐影”2.0页面靠前,尤其强调。还有今年4月发布的雷鸟Air 1代,投屏尺寸140英寸(10月份雷鸟air 1S缩减到130英寸)、EyeBox 14*8mm 两项关键指标最大,并且雷鸟创新对外宣传实现光效最高的BirdBath,画面边缘畸变最小,抗反射效果最好。

MicroOLED微显屏是将发光元件“种植”在硅芯片之上,而非玻璃基板,核心技术横跨半导体和OLED新型显示两大领域。硅基OLED能以一枚芯片的大小面积,实现1080P甚至更高的分辨率,像素密度可以达到3000 PPI以上。

另一边,视涯显示效果更好但寿命、发热、良品率堪忧。OLED的寿命是大问题,OLED硅基基板上的驱动电路不行,背后可能视涯半导体制程工艺不过关。华为Vision Glass实现了90%DCI-P3色域(即120% sRGB),应该就是用了视涯的屏,可能半年后屏幕体验堪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R研究媛(ID:ar-supergirl),作者:Jeff,编辑:研究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