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专访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许涤龙: 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进程兼具创新性和代表性,建立碳账户体系是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力点广东金融创新

专访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许涤龙: 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进程兼具创新性和代表性,建立碳账户体系是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力点广东金融创新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严碧璐 广州报道

“五年多以来,广州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路径,形成了 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 试点建设经验。”《绿色金融创新发 展的广州实践》一书的主要作者, 广州市人民政府参事、二级教授许涤龙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范例城市之一。

许涤龙认为,下一阶段,除了强化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加大直接投资比例、充分利用花都及南沙作为试点区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外,建立碳账户体系,依靠碳积分制度量化企业及居民的碳减排行为,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是未来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力点。

广州绿色金融改革进程兼具创新性和代表性

南方财经:自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广州的绿色金融改革成效如何?

许涤龙:五年多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等各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支持下,广州按照经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印发的《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落实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思路,在体制机制构建、产品服务创新、标准体系建设、碳金融探索、金融科技赋能等方面积极部署,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广州绿色贷款余额、绿色债券发行额、碳市场现货交易量等多项绿色金融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丰富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金融试点建设经验,可以说广州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创新性的范例城市之一,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成效和亮点十分突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是构建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二是创新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ABS等手段,有力支持民生建设、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绿色建筑、生活垃圾零填埋、绿色农业等重点领域建设等

第三,探索建立绿色金融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参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国家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实施;推动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等标准全省复制推广,推动参与大湾区首批地方法人银行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协调大湾区金融机构发起环境信息披露倡议。

第四,开展碳金融创新实践取得突出成效,包括推动设立服务绿色发展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发展碳排放权抵押、配额回购、配额托管、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业务,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等。

最后一点,是金融科技支持绿色发展应用广泛。设立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绿色环保板、“粤信融”绿色金融专区、广州开发区“开绿融”、南沙区“绿色银赁通”等绿色金融对接平台,开发“绿色碳链通”等绿色金融科技应用。

南方财经:金融机构应如何构建绿色金融业务顶层设计架构?

许涤龙:金融机构加强绿色金融组织机构建设的方向无疑是具有远见的。

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组织架构,一是要深刻理解认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二是结合自身特色以及国内外同行成功经验,围绕业务规模、区域分布、行业属性等资源优势,打造适合金融机构自身差异化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实施路径。

三是深化从治理层到管理层再到执行层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保障,如由金融机构负责人牵头成立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或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统筹指导绿色金融工作,在总行、总公司层面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分支机构层面设立绿色金融专业经营部门或建设特色性的绿色支行、网点。

四是构建层次分明、全面覆盖的绿色金融管理制度,强化ESG管理理念,加强对宏观指导性或操作性管理指引的建设力度。

五是从考核评价、资源配置、差异化授权等方面设立对金融机构和员工个人的业绩考核指标和绩效激励措施,并将绿色金融纳入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

南方财经:下一步广州如何利用花都和南沙这两个绿色金融特色区域进行差异化试点创新,并将经验辐射到全省甚至全国?

许涤龙:南沙可以实施《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为总牵引,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推动气候投融资创新发展。包括出台气候投融资专项政策,涉及项目入库、气候贷款、债券、基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标准制定等方面;推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资产管理产品创新,高效打通资金跨境流通循环渠道,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发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金融资源;推动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气候投融资交流平台落地,搭建国内外政商对话平台,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花都应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既有经验优势,紧密结合“国际空铁枢纽、高端智造基地、创新活力都会、绿色宜居花都”的发展定位,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与低碳转型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产品和市场体系,提升大湾区绿色金融体系韧性。包括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碳金融;聚焦区内汽车、航空、制造、绿色建筑、农业等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谋划布局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标杆项目,并引导绿色金融资源向其倾斜,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试点,进行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研究;加快形成市场化的绿色认证评估体系,推动广州地区金融机构与绿色金融相关中介机构开展绿色认证、评估等领域合作,提高信息披露的公信力等。

两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定位不同、途径有异,但总体目标、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应该相互促进、比翼齐飞,共同打造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新特色和新亮点,共同擦亮广州绿色金融新品牌。

发挥企业和居民碳账户体系建设的带动作用

南方财经:目前广州已经构建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环境基金等基础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下一步为推进金融产品创新,还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产品创新方向?

许涤龙:在产品创新方面,建立企业和居民碳账户体系,依靠碳积分制度量化企业及居民的碳减排行为,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将会是未来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力点。

目前,广州已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尝试。2022年6月,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花都区人民政府、广州市工信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联合主办“广州市企业碳账户上线暨碳信用报告首发活动”,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等技术,便利企业计算掌握自身碳排放情况,探索构建企业碳账户体系,形成企业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贴标和融资对接的全流程闭环,并成功在花都区落地试点,为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南方财经:对于排污权、用能权等其他环保权益的交易市场,应如何借鉴碳市场经验,做大交易量,提升活跃度?

许涤龙:在健全和提升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方面,广州可进一步深化探索、大胆实践。

第一,完善环境权益交易政策设计。进一步研究并完善排污权、用能权等其他环境权益交易的顶层设计及配套政策,加强与既有政策的互通连接,探索推动其他环境权益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发力点,建立完善的耦合机制,如在广州进行两种交易市场的协调试点,探索验证协同效应对于市场效率、企业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经验、优化完善,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

第二,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机制。结合广东、广州实际情况,按照兼顾大局、统筹安排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总量指标核定机制以及权益分配方法,使得环境权益的价格能够市场化,同时要提高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充分发挥广东省环境权益交易所的作用,让企业有了解信息的渠道和直接交易的平台,使市场信息公开、透明,激励企业参与,促进市场发展。

第三,提高环境权益交易产品竞争力。按照《环境权益融资工具》(JR/T0228—2021)等金融行业标准的要求,增加排污权、用能权等其他环境权益的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并积极推广,有利于拓宽企业绿色低碳融资渠道,进而增强环境权益市场的吸引力和运行效率。

南方财经:下一步,广州在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银行广州分支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许涤龙:对金融机构来说,做好环境信息披露既是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加强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方面协同推进,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是继续做好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顶层设计,积极参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国家绿色金融标准等系列政策和技术文件的制定。

二是从广州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银行广州分支机构开展包括碳相关数据在内的环境信息披露,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培育第三方机构建立数据平台,为金融机构获取相关数据提供渠道。

三是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法人银行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建设,支持更多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银行广州分支机构加入环境信息披露倡议。

南方财经:对推动政府引导基金、创投机构入局绿色产业,提升绿色金融直接融资比例方面,有何政策建议?

许涤龙:对于政府引导基金,要在“市场化”和“产业引导”两方面寻找最佳结合点。可通过建立基金容错机制,如导入“投早投小”项目资产评估豁免机制,将投资项目浮动盈亏纳入考核标准;降低基金负责人跟投要求,让基金放开手脚“敢投、愿投”;减少对基金反投广州比重等要求,提高GP积极性,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加入。

对于创投机构,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增强民间投资信心。包括,明确绿色投资方向、支持力度等行业相关政策,推动创投机构引入民间资本共同支持绿色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机制,通过绿色项目对接会等多种方式,搭建有利于绿色产业投资项目与创投机构、民间资本沟通衔接的平台;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资本市场、绿色金融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引导民间投资更加注重环境影响优化、社会责任担当、治理机制完善,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质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