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代表委员热议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基本国情 坚持以人为本陈玮教育

【代表委员热议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基本国情 坚持以人为本陈玮教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贺丹委员: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意义深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

贺丹委员认为,如何利用好人口规模巨大优势,值得深入研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都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和动力所在。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对实现个人梦想的追求、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增加,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消费潜力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2022年,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中国人口红利期是否依然存在?对此,贺丹委员认为,不必过分担心。首先,人口负增长是自然规律,人口波动是正常现象,意味着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发展阶段,需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匹配。其次,据测算,考虑我国人口受教育年限不断增长,2035年前,我国人力资本总量将处于增长状态。再次,虽然人口出现负增长,但由于户均人数减少,家庭户总量仍在增加,由此带来的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等内需空间较大。总体看来,我国仍处在人口红利期。

贺丹委员建议,在政策层面加大力度,持续增加居民收入,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把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王 晋)

舒勇委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基本国情和具有的首要特征,内涵丰富、意义深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物质富足且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舒勇表示,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追求也更加多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舒勇委员说。

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舒勇委员认为,打造国家文化符号是一个重要抓手。“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但也有待更充分地发掘。未来,可以考虑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门机构,打造一批能够传承历史和回应新时代、可亲可敬可爱、易于被世界接受的国家文化符号,既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充实、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舒勇委员表示,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可以有更大作为,能够充分发挥出创造力,全面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去,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长期以来,舒勇委员坚持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符号,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与魅力:凭借代表作《中国神话》获得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终身成就奖、《古歌砖》代表中国国家馆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功夫》与《丝路金桥》亮相世博会……一幅幅优秀作品构筑出中国风貌,彰显了中国价值,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文化成果的全球共享。

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舒勇委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关注怎样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全国两会期间,他带来了《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历史契机,向世界推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符号》等提案。“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要借助这个契机,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现代化中国,让体现中国韵味、中国作派和中国美感的东方文化符号矗立于世界各地,更加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今年,我将继续推进《丝路金桥》的全球巡展,全面启动《命运之舟》创作,持续以优秀作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不遗余力丰盈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文化力量,让世界更深切感知中国的文化脉搏和快速发展。”舒勇委员表示。(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

邓琳委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据测算,2025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银发经济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说。

在调研中,邓琳委员注意到,随着老年群体养老需求的增长,养老资源呈现分配不均、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特点。与此同时,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在转变,消费结构和方式日趋多元并向纵深拓展,但是在供给侧,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产业模式相对单一。

对此,邓琳委员建议,应着重在供给侧发力,通过制订详细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目录引导相关企业布局发展,同时深入挖掘银发经济全产业链相关产品服务,加强养老日用品、老年医疗设备、老年娱乐等衍生产业。“要推进以社区为单位的适老化改造、扩大老年人的生活半径,大力培养陪诊师、健康照护师、呼吸治疗师等新职业,推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

邓琳委员表示,更好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2019年起,重庆市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政企联动方式,建成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全覆盖的养老服务机构。 (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

陈玮代表: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压力大,给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要素保障等带来了严峻压力。”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说,基层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不断健全,截至2022年末,全国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98万多个,实现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全覆盖。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仍有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人才队伍总体素质偏低、诊疗水平偏低、药品保障能力偏弱等问题。

陈玮代表建议,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大力度培养实用型全科医师,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福利待遇,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发展通道,探索建立退休医生下乡传帮带制度。同时,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马一德代表:促进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探索推进人的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马一德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是当务之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马一德代表说,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但面临着“大而不优”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有效供给不足、从业人员门槛低、行业无序竞争等方面。为此,应制定家政服务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理财专家、心理陪护、健康管理等新兴家政服务,促进家政服务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规范化发展。

“建议通过财政扶持、组织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品牌性家政服务企业,引导其通过资源整合和连锁经营方式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鼓励高校开设家政服务专业学科,发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促进家政服务职业化发展。”马一德代表说。(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