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民营企业并不需要特殊关照政府法治国有企业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并不需要特殊关照政府法治国有企业民营经济



作者|毕亚军

曾经写了个《大家都是国有企业》,说对民营企业最好的支持,就是没有特别的支持,也不用特殊地对待——

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大家都是市场主体,不搞特殊,一碗水端平,就好了。

以及,应该树立新的民营与国有观——

大家都是国有企业,是中国所拥有的企业;大家也都是民营企业,是人民经营的,为人民服务的企业。

最近,民营企业的话题又很热,包括“两会”,也都有很多关于政府如何提振民营经济信心的讨论,有的讨论对民营企业,简直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突然对你爱爱爱爱爱不完。

其实不必这样,对民营经济,能不搞特殊,一视同仁,真的就很好了。

1、强化市场意识,普及市场常识

这是政府最应该做的,也只能政府做的。做到,做好了这个,就是对所有企业最好的鼓励和支持,就能事半功倍。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伟大突破在于,打破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框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而不是对立起来。为什么要结合?因为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有利于经济建设与民生改善。

放到改革开放背景下去看,当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确立与加强的重点应该是市场经济。小平同志当年说,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其中应该有一个含义是,不要对市场经济上纲上线,市场只是工具、手段,而不是主义,不要把市场经济政治化。再说直白一点就是:不要给市场经济戴政治帽子。

但改革开放4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确立30年了,整个社会的市场意识和常识都依然待加强。相当部分人,到今天依然还爱给市场经济找帽子戴,甚至用“社会主义”来否定“市场经济”,继而也否定民营经济,否定民营企业。

这些人中,有的是别有用心,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但大都是欠缺市场经济意识、常识,被带偏节奏跟着起哄的。这个问题,只能靠政府主导来解决。

2、加强法治,守好规则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市场和法治是同一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是通过竞争机制实现的,这就必须依循一套完善的规则,以实现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整。

这是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过的,但和市场意识、常识一样,这个法治的理念也有待更加深入人心。

记得2014年,李总理就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这个事情应该力度更大一点,政府要更尊重“法无禁止即可为”,然后更严格自我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

其中一个关键是,我们鼓励创新、敢闯,这都是容易伴生新的风险和问题的。如果创新的事情是法无禁止,但却创出了问题,政府该如何面对?

从公平角度,应该是政府和企业一起协商,想办法解决,包括推动立法,而在立法之前,政府应该“法无禁止即可为”,对企业宽容一点:既然鼓励大家闯,闯出事儿了,应该一起担当 。

但我们现在很容易就弄成,“法无授权”就随便罚。甚至罚完也不立法,而是你接着干,我接着罚。这就伤害积极性,就让大家不敢闯,也无法长期主义了。

我跟很多企业家交流下来,大家最大的期待其实就是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包括国有企业其实也一样,真正想把企业做好的国有企业当家人,也不太喜欢政府随便一句话,就可以要这要那的。

还有一个也要注意的,就是对不同民营企业也要一碗水端平。当我们为民营企业被歧视性的不公平而鼓与呼的同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享受着超常的特别优待,甚至是非法的超级待遇。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难于上青天,一些民营企业却可以千亿、万亿巨债,就是典型。民企的不公平,也是在破坏规则,甚至更在破坏规则,包括破坏民营经济的形象。

3、人格尊严,政商平等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生前曾委婉敬告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在现在的知识型社会中取得成功,传统儒家士农工商依次排列的阶级观念必须要改变。”

这其实是导致我们总在民营经济上拧巴的根本问题。包括上面讲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如果不改变“士农工商”的这种传统观念,都会大打折扣。

这当然不是可以轻易改变的,不是政府就能改变的,但政府官员可以带头改变。这改变也不是要对企业家格外尊重或者高看一眼,而是所有人,官员,农民,人人,人格平等就好了。

国家和高层,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提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并且强调政商平等,但这显然是依然任重道远。

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我都会想起一个场景。某位曾经很有影响力的官员,以犯罪嫌疑人身份在法庭审判席上,被问到他与一位也曾经很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的交往与交集。他满脸不屑地说:

“我是什么身份?xm什么身份?”

深入骨髓的傲慢与轻蔑。有这种傲慢与轻蔑的官员,可不在少数。

如果政府官员对自己,对企业家是这样的身份认知,甚至社会大众对双方也是这样的认知,那别说民营经济,就是整个产业界的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长期主义,可能都是奢谈。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