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美国要跟中国经济脱钩,中国经济怎么办?外资外贸美欧

美国要跟中国经济脱钩,中国经济怎么办?外资外贸美欧

虽然现在马上就要进入春天,但对于中国外贸来说,却依然在寒冬之中。

1月份中国外贸订单下降了40%,而美国的订单更是接近腰斩。中国对美集装箱数量下滑了25.4%。

与往年不同,春节过后东南沿海的加工厂们没有大规模招人,有的甚至不招人。即使开工的工厂,工资也比往年有了不小的降幅。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些工厂没有接到订单,没有订单就没有工开,就不会招工。

而就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3万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6856亿美元,同比增长22%。

中国对美国出口也创下了历史新高。中美贸易顺差达到了创纪录的3829亿美元,等于去年近一半的顺差都是从美国赚回来的。



经济学家分析,这是因为美国现在高通胀,而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今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

欧美发达国家受美元加息和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的双重影响,高通胀达两位数,美国以外的欧洲日韩等国家货币持续贬值,国民购买力大降。

这就是为什么欧美两大客户的订单集体缩水的原因。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富裕国家,如果它的需求不足,那么与美国做生意的国家,都会出现出口乏力的情况。

这对中国的外贸影响巨大,以后想薅羊毛没那么容易了。



其实中国外贸出现这种困境,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遇到了重大挫折,甚至有中断的风险。

在全球化之初,欧美各国奉行的是“成本效益原则”,即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哪个国家生产成本越低,就去哪个国家投资建厂,以此来获取巨额利润。

这样做一来可以让美欧大企业获得远超国内的高额利润,赚得盆满钵满,大发横财;

二来让这些落后国家获得了美欧产业转移,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最倒霉的就是美欧的工人,由于工厂搬迁在,这些人纷纷失业,成为全球化的失意者,比如美国的铁锈地带的失业工人,他们是全球化最坚定的反对者,是懂王特朗普的铁杆粉丝。





在2014年之前,中美关系一直都挺好,虽然期间有许多波澜,但经贸往来频繁,或者说是政冷经热。中国长期以来都是美国的第一进口国,中国也赚取了大量的美元外汇。

当然中国也用这些外汇购买了大量的美国国债,从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美国的贸易逆差。

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早在奥巴马时期时期,就喊出了“重返亚太”的口号,美国海外驻军大部分都部署到了亚太,假想敌不言而喻。

到了2018年开始,懂王掀起贸易战,中美关系开始恶化,美国甚至称中国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为了未雨绸缪,美国开始着手组建自己所能掌控的供应链,这种供应链建立的原则是“安全”而非“成本。”

这几年来美国鼓吹的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即把自己的产业链建立在与美国就近的国家,如墨西哥、加拿大等,或者是对美国友好的国家。

不仅美国如此,连欧洲也开始这么做,西欧发达国家把许多产业转移到中东欧地区,比如波兰、波罗的海三国、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国。

虽然这么做,成本比亚太要高,但从安全性上要比亚太好的多。



除此之外,美国还开始了“再工业化”。

最典型的当属特朗普上台之后,鼓吹“让美国再次伟大”,号召全世界的美国工厂都回来投资,除了给补贴之外,甚至还采用了行政命令的手段。

拜登上台之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前一阵子逼迫台积电在美国开设分厂等等。

在美国初步建立其自己的供应链后,中国在北美的出口贸易已经下降到了第三名的位置。前两名分别是欧洲、北美自贸协定里的加拿大和墨西哥。

世界上最大最发达两个贸易体美国和欧洲分别把供应链建立在了距离自己最近的“城乡结合部”,自己可以完全掌控。

这样一来,对中国的影响巨大。

随着美国和欧洲产业链建设的完成,中国经济将会与美欧渐行渐远。

中国经济将会何去何从?

在以往中国一直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每年可以赚取大量的美元外汇。

截止到2022年,中国外汇为32165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

外汇来源有两个,第一种是贸易顺差,第二种是外国投资。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和投资为内需,出口为外需。

中国改开以来,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其实主要是外贸出口和引进外资拉动的。因为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人均收入较低,消费提不上去。

虽然现在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万美元,但大家注意,是人均一万美元,而不是年收入达到一万美元。

许多二三线城市打工人的月工资也就三四千的工资,一年也就四五万人民币,根本达不到人均一万美元。



我们可以这么说,改开后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完全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吸引外资,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为外国提供了海量的廉价工业品,才完成了原始积累,赚到了第一桶金。

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已经深深嵌入到了全球化的产业链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海量利益。

21世纪的前15年,出口绝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发动机。

在这里要说一句,全球化获益最多的是美国和中国,其他国家都是有得有失,甚至是失大于得。

当然获益最多的美国并不包括铁锈地带的红脖子们。最赚钱的东西海岸的跨国公司、金融大鳄和IT巨头。

而中国几乎是全方位的享受到了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整个国家在改开4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凭借十几亿中国人的艰苦奋斗和聪明才智,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第二经济大国。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你搭乘顺风车的时候自然舒服,但人家车主让你下车的时候自然痛苦。

但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开始有意识地打压中国,因为它们需要的是一个给他们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厂,而不是跟它们抢夺牛排和82年拉菲的上桌竞争者。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开始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为什么在“工业皇冠”芯片上对中国的打压。

别说西方打压中国产业升级,就连同属西方阵营的日本,当年蒸蒸日上的芯片业在美国的打压之下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

日本产业升级失败,直接导致了日本国力一蹶不振,失去了三十年,整个国家丧失了80年代、90年代初蓬勃发展笑傲全球的狂热精神和奋发劲头,变得暮气沉沉,得过且过,全民躺平,彻底沦为美国的马前卒。

更何况中国这个被美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国家。

所以说今后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这也是后发国家面临的问题:当接受发达国家落后产能的时候,可以沿着发达国家早已走出的成熟的道路按部就班的摸石头过河,可一旦碰到了技术壁垒或者打压的时候,就陷入了迷茫和困顿,只能自己向前开拓道路了,慢慢去爬科技树。

没法再薅羊毛,只能自己养羊了。



再加上三年口罩,经济下行,失业增加,人民更是不敢乱花钱,老百姓消费意愿降低,纷纷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存款到达历史新高!

2022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超17万亿元,到达历史新高。相当于我国14亿人每人存款一万多。

而在2019年至2021年间,我国居民存款均在10万亿元左右,再往前则普遍低于5万亿元。

中国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懂得“积谷防饥”,在面对经济不好的时候,会削减一切不必要开支,挺过经济寒冬。

具体要看才去什么措施了,是再次进行大规模基建,还是直接给老百姓发消费券,拭目以待吧。

这样一来,外贸和消费基本上没指望了,而外资也不容乐观。



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1891.3亿美元,同比增长8%。分析人士预计,2023年中国吸收外资规模好于2022年可期。

外资企业投资中国主要是看重我国庞大的市场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但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一些劳动力密集型外资企业确实开始迁出我国,转移到对东南亚以及南亚,流逝了很大一部分外资。

不过仍然有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它们看重的不再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而是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以及完善的产业链与还有成熟的产业工人。这些都是东南亚和南亚不具备的,这也是中国的优势。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现在基本上已经丧失了两个,剩下的一个也不太健康。



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关系在全面恶化。发达经济体和国际市场出现的“去中国化”、“戒备中国”的情况在增多,当中国经济不再高速增长时,“中国因素”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开始减弱。

客观来看,中国所处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有全面恶化的迹象。这一趋势与中国经济的L型态势相叠加,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麻烦的是,这不只是商业上的事,还涉及政治和外交问题,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问题相互交织,对中国形成了严峻挑战。



中国该如何应对呢?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稳经济”路线图正式敲定,会议提出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而早早2020年,中国就着手开始解决以往依赖外贸出口和外资的不利形势,提出了建立建立国内的经济内循环,中国政府提出了:“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信经过浴火重生,当中国建立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时候,就可以摆脱向欧美贸易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做到自力更生,不仰仗于人,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强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