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高层定调!今年的经济,就靠它了就业人均收入价格因素

高层定调!今年的经济,就靠它了就业人均收入价格因素



作者丨老船长

来源丨米筐资本(ID:mikuangziben)

01

大会开幕,2023年的工作目标终于定了:5%左右。

确实比预期中的数值稍低了一点。

但宏观环境的不确定,5%也并非能轻易完成。

怎么干?

投资、出口和消费,三家马车一个也不能落下。

报告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消费: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投资依然是主要抓手,刚刚公布的1-2月份的出口数据,还是比较疲弱。

拉动内需的重任,就落到了消费肩上。

那今年怎么促进消费?

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大宗消费,就是房子、汽车、家居方面的消费,而生活服务消费,则是餐饮、娱乐、医疗、教育等等。

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大刀阔斧的行动了。



湖北地区的这两个品牌汽车,政企综合补贴最高达到了9万元,简直豪横。

还有更多的购房补贴、旅游消费券、餐饮娱乐消费券,花样繁多。

一个字总结就是:赶紧花钱!

由于疫情的冲击,2020-2022年的消费与前几年相比,算是跌落谷底。



2019年之前,消费的增速还能保持在8%以上。而到了2020年、2022年,直接变成了负增长。

每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

前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最近也有同样的表态:

但局长同志似乎忘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他的收入毕竟稳定,而很多中小企业或者打工人,已经面临收入下降了。

因此,想要恢复消费的最大前提就是:提升收入。

道理再简单不过:

没有钱,拿什么消费?

02

疫情三年,收入确实成了一个大难题。



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实际增速只有2.9%。2020/2022这两年的收入增速,基本已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低。

按城乡划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9283元,农村只有2万元出头。

按收入来源划分,工资依然是居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但2022年,这项收入也只有2万出头。



从年初的封控到年底突然放开,2022这一年的经济,依然处在时停时转的境遇。

很多人面临半年甚至一年都没有收入的境地。



按地区划分看,8个省市的居民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福建、山东

除了北京,其他7个省市都是沿海地区。而北方也仅有北京、天津、山东能超过全国水平,南方的收入水平还是超过北方。

北京、上海人均收入都超过7万元,处于全国独一档的存在,今年两个超级城市突破8万元应该问题不大。

“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则首次迈上6万元的台阶,排在全国第三位。

江苏、天津、广东则超过4万元,位居第三梯队。

此外,12个省份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12个省份超过2万元。甘肃以23273元,无奈垫底。

更重要的是看增速。

名义增速超过6%的省份就有7个:

西藏、湖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福建

对比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居民收入水平,中西部省份的收入增速显然更快,收入差距正一点点的缩小。

注意,这只是名义增速,如果扣除价格因素,不少地方收入的实际增速,可能会变为负值。

比如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吉林,名义增速只有0.74%,实际增速是肯定负增长的。

由于各地的统计公报还没有公布,收入的实际增速只能再等等。

03

而想要稳定收入,还有一个大前提——必须稳定就业。

同样,在大会报告中,稳定就业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由去年的1100万人提升到了1200万人,是历次大会定下的最高目标。



对新增就业的要求变得更高,实在是因为就业压力着实太大。

尤其是青年人的就业压力。



16-24岁青年人的调查失业率,从2020年以来就没有低于过10%。到了2022年,青年人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5%以上,尤其是2022年7月,青年人失业率达到了19.9%的高点。

即便到了疫情过后,2023年1月的青年人失业率为依然高达17.3%。

今年更大的压力在于,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高达1158万,再创历史新高。

所以,大会报告也明确指出了:

如果这些毕业生能全部就业,加上其他社会就业,1200万的任务轻轻松松能完成。

但理想过于理想,现实还得归于现实。

就业结构的矛盾,就成了横亘在理想和现实间的鸿沟。

企业需要的工作学生不会,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没办法应用于实践,就导致了“有人无岗、有岗无人”,以及就业难和招工难的尴尬局面。

比如前几天,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办了一场招聘会,出现了前台、收银员、服务员、行李员、凉菜师傅、传菜生、洗碗工等招聘岗位,月薪最低仅2000元。





可真应了那句江湖名言:3000块招不到农民工,却能招到大学生。

要知道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可是一本院校,难怪大家质疑:本科生都这么不值钱了吗?

后来学校不得不回应,那是郑州市举办的招聘会,不仅面对大学生,还面对社会招聘的。

即便有所澄清,但透露出来的情况,却和现实一致。

加上诸如35岁就业门槛难以打破、怀孕女员工的尴尬处境等问题,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社会性矛盾,依旧存在。

更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事情。

总不能让每一年都变成“史上最难就业年”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