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宝库 > 【经济日报】贾康:优化乡村振兴财力支持机制政府中央财政新供给经济学

【经济日报】贾康:优化乡村振兴财力支持机制政府中央财政新供给经济学

(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经济日报》2023年3月9日第4版,阅读原文请点击以下链接https://proapi.jingjiribao.cn/readnews.html?id=28287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最大人口规模经济体面对艰巨复杂发展任务而追求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弥合“二元经济”格局,达到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这绝对离不开乡村的振兴。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之后,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明确的工作要求。在简要回顾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具体涉及抓好粮食和油料生产、完善农资保供稳价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建设和扎实细致落实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政策等多个方面。

这一正在中国大地上积极展开的乡村振兴进程,前承“新农村建设”的铺垫,后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高质量发展新升级阶段,是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目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中央综合考虑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比较利益”机制和需“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以克服市场失灵与局限性的客观需要,要求国家各级政府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财力支持,作为优先事项,落实为政府一般公共预算的优先保障领域。这已在近年间以及今年中央财政预算一系列“真金白银”的安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的要求,各地区也正在着力设计和贯彻乡村振兴的政府财力支持方案。

以政府财力的关键性功能作用为龙头引领振兴过程,乡村振兴的财力支持机制,还有必要充分注重两大方面的要领:一是形成多元投入,提升财力总规模,二是聚焦重点优化结构,提升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这两方面,都服务于优化和提高乡村振兴财力支持机制的综合绩效。

先从组织与推动多元投入看。财政分配系统内的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筹集资金的税收渠道和公债形式下的国债和地方债,以及地方公债中的一般债与专项债等,固然已经具有了“多元”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对接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吸收、引致政府体外的社会资源、非政府财力,包括以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手段,形成财政资金为后盾而“四两拨千斤”式产生放大、乘数效应的“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杠杆式放大”创新机制---其具体形式包括财政贴息、政策性信用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母基金带动社会资金成立多个子基金的市场化乡村振兴基金等方式,并吸引商业性金融、保险机构的参与。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和我国已有的前期探索经验,都值得总结借鉴,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发展阶段、项目契机、比较优势、潜力发掘等情况,形成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案,配之以高水平的管理和监督,打造乡村振兴在具体场景中的财力支持“合力”机制。

再从抓好重点优化结构看。中国土地广袤,东中西部各县、乡,面对的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除共性之外还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筹集“真金白银”的多元财力之后,“实干、苦干加巧干”地落实各地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在各个阶段、各个场景之下,是绝对无法以某个既定模式、“标准设计”而套用施行的,必须因地制宜力求形成尽可能高水平的一个个本地“定制化解决方案”,而其中的要领亦有共性,即力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形成后劲”。在一个地方的乡镇、县域“国土开发”意义上乡村振兴的抓好重点与结构优化,需要政府牵头,积极引入专业化团队的智力支持和凝聚民间智慧,形成乡村振兴所涉及多个方面(如农田水利、交通条件、多种经营、公用设施、环境保护、不动产布局、片区联动等)的“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的顶层规划,再把可用资金做通盘的科学谋划,依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结构合理化可行方案,来有效地运用资金,以求“少花钱多办事”,达到“综合绩效最大化”。

实际工作中,优化乡村振兴财力支持机制的上述两大方面要领,都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但在当前,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努力之中,只要我们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以创新发展为第一动力,把制度、管理、科技与思想观念四个层面的创新有机结合,将短期努力与中长期目标相衔接,就一定能够于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中,用好多元财力,开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内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2021年与刘薇合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又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贾康学术平台| 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